田经纬
戏曲,是中国独特的演剧艺术体系的总称。她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演剧文化。孕育于中华文明起源之中,形成于中华文明的早期,成熟于中华古代文明的中前期,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出生在一个戏曲世家,成长在太原一个院团的大院里,从小受家庭和环境熏陶,可以说是听着山西梆子腔,看着生旦净末丑长大成人,戏曲的基因深深地种在我的心里,流淌在我的血液中。2019年和2020年,我有幸主持了山西赴江苏昆山戏曲百戏盛典山西专场演出活动。“汇中国百戏,展戏曲新颜”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是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昆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传统戏曲展演活动。该活动从2018年到2020年,连续举办三年,将全国剧种集中到“百戏之师”昆曲的发源地——江苏昆山进行展演。旨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发展,是戏曲的盛会,百姓的节日。
山西是文化大省,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地方剧种丰富多彩,剧目种类繁多,被誉为“中国戏曲摇篮”,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公布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348个剧种,山西就有38个地方剧种,数量依旧位居全国之首。在百戏盛典活动中,山西省除了跨省外来的3个剧种不参加展演外,本土35个地方戏曲剧种,全部在昆山百戏盛典的舞台上登台亮相。
2019年和2020年,山西省组织参加百戏盛典展演的剧目,有本戏、折子戏,有传统戏亦有现代戏,如北路梆子《王宝钏》、蒲剧《薛刚反唐》、上党梆子《三关排宴》,现代戏有孝义碗碗腔小戏《情系山里娃》,传统小戏有太原秧歌《翠屏山》、沁源秧歌《小二姐梦梦》、孝义皮腔《状元与乞丐》、上党落子《灵堂计》、曲沃碗碗腔《三忘卖布》等,更有极具地方特色的临猗锣鼓杂戏《铜雀台》、寿阳高跷竹马戏《三英战吕布》、浮山乐乐腔《双拜寿》、河东道情《黄河人》、平陆高调《兄妹争娘》、芮城扬高戏《大舜种麻》、朔州大秧歌《泥窑》、河曲二人台《压糕面》、古老的山西赛戏《调鬼》等,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让我深深领略到山西地方戏曲剧种的无限魅力。
2019年,由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参加展演的二人台《压糕面》,是一出反映当地人民生活习俗的、充满老百姓生活气息的传统小戏。河曲被誉为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乡。河曲民歌、二人台被双双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人台是在叙事的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河曲民歌在民间的逐步发展、演化并融合了各地民间音乐元素而形成的具有晋北特色的地方小剧种。内容多是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有一定的程式和称谓,如:叫板、过板、慢板;热调和凉调;说白、呱嘴、说快板等。演唱方法上,男声的声腔较为特别,多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小戏《压糕面》表现的是二大娘要过生日,女儿杏花约意中人二小来帮忙推碾子压糕面。干活过程中,二人情意绵绵,举止亲密,二大娘对二人的亲昵行为故意阻止,结果是啼笑皆非,最终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三位演员在丰富优美的曲调中,完成了推碾子、压糕面和拉风箱、蒸糕、和面到因笼屉太烫、失手掉地等一系列的载歌载舞通俗风趣的表演,以虚拟和写意的手法,对生活进行概括、提炼、美化、夸大,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手法鲜明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现象和性格特质,把生活的真和艺术的真完美地统一起来,也就是把真实和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无限的生活和有限的舞台艺术空间做到和谐统一,生动有趣,强烈地感染观众,并调动和引发出观众的联想,从而达到情趣化的审美意味。
中国戏曲的特征,是用歌舞来演故事的。二人台《压糕面》的剧中人物运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念白,通过演员真实而又艺术的舞台行动和舞蹈语汇,用艺术的真概括了生活的真,现场观众报以会意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2020年的展演活动中,临汾市蒲剧艺术研究中心精心打造的传统戏《薛刚反唐》受邀参加此次展演。临汾市戏剧研究院院长、一级演员、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郭泽民领衔主演,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蒲剧《薛刚反唐》是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优秀传统戏,是须生、花脸、武生、刀马旦的应工戏。2020年10月19日晚,郭泽民饰演的剧中人物徐策,在《徐策跑城》一场的表演中,和着欢快的蒲剧音乐,帽翅功和髯口功变化多端,目不暇接,特别是他那铮铮蒲韵、炯炯的眼神、稳健快捷的台步、行云流水的身段,既展示了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把徐策接到家院报信后的急切心理,到后来与薛刚相见时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再到多年的冤屈仇恨将会得报时的狂喜心态,层次鲜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更深深地感染着观众,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寿阳高跷竹马戏,也称大竹马,是起源于明末清初,集高跷、竹马和武打于一身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由当地远古傩舞、爱社、蚩尤戏演变而来。清代以后丢掉面具,转向了人物的戏剧化表演,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中独树一帜。高跷竹马戏,要求演员不仅用竹篦制作竹马,还要踩上高跷,完成武打表演动作,以此显现竹马的高大威武,一般多以武打戏为主。
来自寿阳的民间艺术家们,他们踩着高跷,骑着竹马,粉墨登场,用他们独有的表现形式,演绎三国时期,刘关张三兄弟于虎牢关大战吕布的故事。当演员们在铿锵的锣鼓声中依次上场的时候,台下已响起了阵阵掌声,高大威猛的高跷竹马,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冲击和艺术的享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戏曲剧种展现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纵观山西省这两年参演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愧“中国戏曲摇篮”的美誉。
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舞台,呈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丰富多彩,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对促进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繁荣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能让戏曲在老百姓心目中、生活中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