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海华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上古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以来,农具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农学和农业生产水平;至汉代,区种法下的精耕技术发展,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至现代,农业机械的发明和使用,农业进入机械替代人畜力的机械化生产阶段,并逐步从机械化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农业机械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1959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著名论断,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乡村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重要支撑和重要标志。
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发展高度重视和谋划部署农业机械化,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16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支持薄弱环节适用农机研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农机研发应用”。
国务院也出台了系列政策和规划,为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重点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全面系统部署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出要“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持续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切实加强农机人才培养”。
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部委及地方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制定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明确本领域、本部门、本地区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目标及重点,形成了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科技产业融通的战略支撑格局。
“十三五”以来,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现代农业发展对机械化作业的旺盛需求拉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成为世界农机装备制造和使用大国,全国农机总动力超过10亿千瓦,农机装备总量达到2亿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我国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并正向智能化的未来发展迈进。
一是全程全面机械化取得新成效。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要求,以提高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以粮棉油糖主产区为重点区域,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产前产中产后联动,夯实农机化发展基础,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构建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培育壮大农机化市场主体,全面提升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和能力。201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超过10.3亿千瓦,比2015年同比增长超过10%,亩均动力超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机械保有总量近2.01亿台套,原值超过万亿元,其中,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300万,大型拖拉机保有量近150万台,比2015年同比增长近50%;联合收割机达到205.92万台,比2015年同比增长近30%;耕种管收作业机具品类不断完善、结构不断优化、性能不断提升,满足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作业需求,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收面积达到48.2亿亩次,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比2015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其中:小麦、水稻、玉米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6%、84%、89%,基本实现机械化。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1%,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5%以上;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85%、90%。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棉花收获、油菜种植和收获、花生收获、甘蔗收获、蔬菜收获、植保及除草、产地烘干等薄弱环节机械化,丘陵山区及水产养殖、畜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等机械化也取得较大突破,“无机可用”局面得到较大缓解,良种、良法、良机、良地协力推进机械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机械化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和新产业发展的前提。
二是创新驱动科技和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贯通技术链,加快推进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技术、农机装备智能化设计与验证关键技术、农机智能作业管理关键技术,以及智能农业动力机械、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技术装备、经济作物高效能收获与智能控制技术装备、高效精准环保多功能农田作业装备、设施智能化精细生产技术装备、农产品产后智能化干制与精细选别技术装备、畜禽与水产品智能化产地处理技术装备、丘陵山区及水田机械化作业技术装备等创新,突破了一批动植物信息感知、装备决策智控、智能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农机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了重型与丘陵山地、园艺等专用智能拖拉机,田间耕种管收作业智能装备,以及丘陵山区、设施生产及农产品产地处理等智能装备,构建了自主的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及产品体系,实现了主导装备产品智能化、高端化,培育农业传感器、农业机器人等未来新产业,提高了国产农机产品供给能力,市场占有率高于90%,推动农机行业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缩短了与国际领先水平技术差距,由主要“跟跑”迈向“并跑、领跑”;强化了企业在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撑形成了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高中低端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2016年以来,我国农机装备产业实现6%左右的稳定年增长,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600亿元,具备了研发生产4200多种农机产品的能力,科技对产业增长的贡献度显著提高。
三是可持续的农机化发展体系得到新提升。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引领,围绕支持农机研发生产和作业服务等,形成了研发支持、财政补助、税费减免、设施用地、信贷担保、融资租赁、跨区作业、贷款保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系列扶持政策,对产业拉动作用显著,效应不断放大,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政策“压舱石”作用也进一步凸显。2004~201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200多亿元,扶持3500万农户购置农机具4500多万台(套)。土地适度规模化流转、新型主体培育、作业社会化服务、农机实用人才培养等为农机化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耕地流转比例近40%,种植、养殖规模化率分别达到30%、70%。全国农机户总数达到4080万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近20万个,其中农机合作社超过7万个,服务面积近8亿亩;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超过4600万人,全国农机化管理、科研、教育培训、试验鉴定、技术推广和安全监理人员达到20万人,形成了对农业机械化的全面人才支撑体系。机械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推进农业机械化绿色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变量施药、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等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低碳循环技术及装备加快推广,农业机械化绿色发展的步伐加快;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飞机等智能农机装备扩大推广应用,“无人农场”、植物工厂、智慧农业、智慧渔场等新业态,以及定制生产、生产性服务等新模式的出现,也将推进农业生产方式新的变革,推进现代农业更加高质高效、环境友好、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是未来农业发展带来农业机械化新变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全面深入推进,生物、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新兴技术交叉融合,不断突破常规技术瓶颈,智能分子设计育种、农业自主作业机器人、细胞工厂等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拓展农业属性和功能。同时,中美竞争、后疫情时代等大变局带来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命安全的格局重塑,将广泛影响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机遇新变革,对新发展阶段下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提出新要求,要尽快补齐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短板弱项,加快提升农机装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超前谋划布局未来农业发展。
二是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重大,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新时期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指明方向。
三是“十四五”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机遇期。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全程全面发展,就很难有农业生产全面的全链条的高质量发展,就难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十四五”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基本实现全面农业机械化的历史性机遇期。到202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75%,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55%,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50%左右,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达到30%。要按照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推进农业机械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支撑,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提升病虫害绿色化防治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从主要作物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过程延伸,由粮食作物向棉油糖、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扩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初加工业、设施农业等全面发展,向智能化转型,建设智慧农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道路,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坚持协同协调融合发展总基调。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我国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农机农艺部门协调合作不足,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要以农业机械化重大应用场景为牵引,以适应机械化作业为原则,从品种、栽培、技术、装备等全链条、多环节,创新科技攻关、应用推广的协同机制,打通农机农艺“交接面”。要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当前几乎所有领域都在发生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和产品已经成为新的重要的农业投入品,能显著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要以农业机械化为载体,推动生物、工程、信息、环境、智能技术集成,实现融合发展。要坚持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适应,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但“大国小农”仍旧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的主要形态,要因地制宜、稳步适度推进宜机化改造、高标准建设、土地集中、规模经营、专业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全面推进并行发展的总思路。要同步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要从植物、动物、微生物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角度,推进种苗繁育、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干燥和秸秆处理、养殖饲喂、采集、产后清选分级、干燥加工、保质储运等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要推进粮经饲、种养加、中东西区域全面机械化,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饲草料作物全面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禽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全面发展,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由规模化向小农户全面发展。结合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和国情,要推进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并行发展,要加快推进“从无到有”,着力填补空白;要着力推进“从有到全”,补齐短板强弱项;要统筹协调“从全到好”,实现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要战略谋划“从好到强”,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实现从制造和使用大国向制造强国、农业强国转变。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瞄准产业科技变革新需求和技术发展新趋势,聚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全程全面机械化、智慧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以装备为核心,信息为要素,技术自主可控为主线,突破动植物信息感知与精细调控、土壤耕层与工况结构化环境构建、自主与协同作业等应用基础和战略前沿技术,研发高效智能农业动力、耕种管收精准与自主作业装备、种苗繁育、农田提质,以及工厂化种养、智能养殖、农产品产地处理等智能装备与设施,形成新一代农业装备技术、产品体系,构建高效化、绿色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工艺技术、配套装备、作业模式和种养系统,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夯实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产业基础。
四是发展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生产。针对旱作规模化、丘陵山区、南方水田等适度规模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点和难点,以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重点,推进耕整、栽插、播种、植保、灌溉、收获等高效机械化作业,形成全程机械化作业体系,推进多熟制生产和间套作生产,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农业,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围绕构建退化防控、地力培育、高效绿色生产、生态循环等保护性耕作系统,推进土壤提质、深松深翻、免耕播种、水肥施用及植保、收获及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收集及利用机械化,构建更加高效适用、绿色循环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及装备体系,把黑土地用好养好;围绕一二三产业、生产生态生活、农业农村农民融合发展,推进农产品清选、干燥、分级、包装、保鲜、储运等机械化发展,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初加工、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加工体系,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水平,支撑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农商直供、农产品定制生产等新产业,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围绕农业智能精细生产、作业管理服务化的需求,形成适合于不同生产规模的信息实时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作业、智慧服务的种养加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发展大田智能农业、智慧农业、工厂化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高效、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