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华平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还存在创新主体匮乏、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弱、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出发。笔者建议推进产业创新和业态创新、加强农业创新主体培育、加强创新产业载体平台建设、完善和发展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等,以实现进一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及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素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以科技、信息和知识为支撑,增强新科技运用能力,促进要素聚合、叠加衍生等,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动能,运用大数据建立生产、市场信息分析及预警机制,提高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供给质量。强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保证创新链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主要包括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及创新平台四个方面支撑。
强化技术攻关支撑。解决创新源问题,鼓励基础研究,组织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依靠高校、科研机构等通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技术和新理念,产生大量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创新成果和技术来源。
强化技术推广支撑。加快健全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多元推广主体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引导科研教学单位开展农技推广服务,支持引导经营性组织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强化成果转化支撑。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健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设立孵化器和科技园区,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建设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等,促进创新成果的顺利转化。
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创新环境建设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重点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等。
二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生产、加工、营销等一体化布局,通过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来提高收益,形成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集聚技术、智力、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走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发展道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运销组织发展,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在继续稳定农户家庭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农村个体运销大户,培育民间运销组织。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生产基地与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相结合的新型流通方式。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要加大对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的改组改造,把有市场、有效益的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改造成为龙头企业。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广泛吸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龙头企业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带动农民调整结构。
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市场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一是要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农业信息网络,强化省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健全县级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做好农产品生产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为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二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辐射面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设施及市场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三是要制定和修订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完善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一是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重新确立农业科技研发的重点。农业科技研发重点要从主要追求增产技术转向追求优质高效技术,从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为主转到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与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并重,从生产技术领域拓展到产后加工、保鲜、储运等领域。二是要抓住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重点要围绕高科技育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工厂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保鲜储运技术、农产品质量监测和动植物检疫技术进行重点攻关。三是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步伐。当前,要为农民及时提供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种子、苗木、种畜禽、菌种等,并为农民解决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要结合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二是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为发展优质农产品提供环境条件。
三是构建多元化格局。构建多模式并举、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动、多要素发力、多业态打造的多元化格局,重点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农村电商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服务业等。发展健康养老、全域旅游等绿色循环经济,建设一批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的特色村镇,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实施农村电商工程,开展淘宝、微商等多种经营方式,覆盖快递、电商服务点,构建完善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加大培育研发投入大、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农业创新型企业及龙头企业,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群。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企业数量和规模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和发展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主体的科技内涵,优化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完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推动创新主体的多元化、智能化和协同化发展,有效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主体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将农业创新主体培育成为引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是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农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农业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为产业发展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产业发展支撑,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为服务保障的新主体发展格局。大力提升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把各类创新资源引入农业企业,促进企业与研发机构的有机结合,保证各项创新政策真正落实到企业。创新科技资源引入模式,主动对接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创新资源引入机制,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实现项目、人才的聚集,加快提高核心载体产业的突破性创新能力,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
强化对农业创新主体科技活动的项目支持,支持涉农高校院所和农业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积极牵头组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同承担和组织实施科技项目,优先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申报地方科技计划项目。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资源和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载体,吸引汇聚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创新人才团队,开展重大前沿性基础研究。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是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型团队、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等。培养、造就和遴选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科技型农业企业家,不断提高现代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二是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等;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列入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服务岗位的拓展范围。三是通过股权激励、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吸引各类农业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开展创新创业,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任职兼职。
建三江园区农业物联网信息化平台
四是创新培训模式。开展富有特色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农民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全面提升农民在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创新上的主观能动性。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力度。
依托核心载体开展农科培训,通过示范带动,培养农科带头人和各类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推进农民职业化发展,实现农民与科技、农民与企业的有效对接,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一是统合各类培训资源,搭建培训平台。筹建职业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学校,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成培训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二是以服务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为落脚点,大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灵活多样、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促进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载体主要包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县、孵化器、技术创新联盟、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共性技术平台、星创天地等类型。创新环境建设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推进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引导创新平台向农村延伸,成为成果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的创新之地。
一是强化核心载体创新引领的要素保障。创新要素作为创新过程中的基础性条件,决定并制约着创新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创新要素在培育核心载体中的基础作用,将创新要素聚集与核心载体经济发展战略协调统一,将创新要素聚集纳入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中,使其相互衔接。
二是优化核心载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体系是各种资源高效集结以促进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要以增强核心载体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为核心,围绕农业高新技术研发、转化、交易、服务的思路,优化核心载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完善创新网络和创新节点,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向整合要资源、向集成要效益,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有效融合;提高创新载体的知识吸纳能力和转化能力,将科技创新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实现技术跨越、产业跨越以至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三是完善核心载体的创新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促进创新持续涌现,通过将创新投入、创新需求、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管理在创新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创新环境主要起到向创新主体提供“营养”与服务、提高创新主体创新成功概率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创业生态环境是培育核心载体的重要保障,有利于降低创新成本,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物质流、信息流、知识流等实现内部组织结构和创新行为的最优。为此,培育核心载体需要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基础,完善场地、网络、资金、人才等扶持政策,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培育各类新型的众创空间和网络众创平台,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成本,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加快促进互联网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创新,促进创新创业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吸引更多人参与创新创造,壮大创新创业群体,拓展就业新空间;同时,积极塑造尊重知识创造、崇尚创新的创新文化,坚持遵循文化与经济双向互动的创新路径,激发创新潜能。
四是提高核心载体的创新驱动能力。培育核心载体,打造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关键在于提高核心载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活力,重塑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核心竞争优势。产业创新驱动能够提高产业技术竞争力,逐渐替代原有技术落后的产业,打破原有市场结构,成为新的产业链核心,并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要以激发产业活力、优化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发展层次、提高产业竞争优势、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强链”和“补链”为重点,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应用智能机器人、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对区域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实时延长、增补必要的产业环节,增强产业战略环节,使得产业链得到优化、先进性和控制力得到有效提升;以“建链”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直接嵌入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进一步完善新兴产业链条,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五是培育核心载体的创新型企业群体。
创新型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关键主体,也是核心载体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潜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基点。培育核心载体,增强区域创新驱动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在核心载体关键领域和重要产业中强化创新型企业的梯队建设,逐步培育发展一批创新能力强、“两化”融合深、发展潜力大、市场影响广,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航母型”创新领军企业,形成驱动经济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产业突破性创新能力,推动相关产业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掌控产业竞争主导权。
一是扩宽农业技术服务领域。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包括技术中介、科技服务公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技术协会、产业联合体等。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作为农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中间桥梁和纽带,在整个科技创新过程中是最后一个阶段的关键一环。它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协助企业一起做好技术转化与孵化。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服务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促进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及服务手段不断创新,逐步向产前信息和资料供给、产后加工、流通、品牌营销等一条龙服务模式转变,提高自身在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和跨区域、跨领域的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搭建农技推广及相关信息采集平台,用移动云终端武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业技术服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提升农业技术服务的支撑能力。
二是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市场,培养和引进农业技术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建立高标准、严要求、专业化的现代农业技术市场经营管理队伍。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市场法规,完善以知识产权法、专利法、技术合同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保护体系,制定与完善农业技术市场的管理条例,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违法侵权行为,使农业高科技成果像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上顺畅流通,保障农业科技人才合法收益。建立示范区农业技术产权展示交易平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工合作,加速成果转化运用。
三是发展农业技术中介体系。培育和发展农业高科技成果评估、定价、流转和监管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流通。完善和发展中介体系,可以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的对接,让农业高新技术供需双方之间顺畅沟通。利用中介组织,疏通渠道,抓好信息交流和典型示范,扩大成果应用范围,提高成果质量。创新成果转化率是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有助于企业得到所急需的技术和成果支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建立政府引导、以科技特派员为先驱的多渠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建设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等,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促进创新成果的顺利转化,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