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艳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数字技术作为推动城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是赋能农村基层高效治理的现实旨归。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化技术和智慧治理思维在城乡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技术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大放异彩。随着数字技术向农村的深度延伸,数字化治理在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效能上将大有可为。然而,农村数字治理存在信息化水平地域差异较大、运用广度和深度不够、标准化程度不高、内容具有趋同性等问题,需要通过统筹规划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深做实数字治理内容体系、健全数字治理的长效机制、夯实信息化人才储备,以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效能。
信息化水平地域差异较大。当前农村基层治理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从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出发建立信息化服务平台,但由于农村地区发展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一些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基层政府投入较大且村庄吸引资源投入的能力较强,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数字治理得到较快发展。而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由于地理环境劣势等原因对资源投入的吸引力不足,信息化建设难度较大,使数字治理面临无“技”可施的局面。
数字化治理标准化程度不高。当前,大多数农村基层治理中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标准化的建设和管理制度。一是缺乏统一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标准。无论是在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在软件配备方面,缺乏规范统一的规划布局和配置标准,各地建设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信息化服务设施过度建设现象与设备陈旧系统落后现象并存。一方面是信息化服务设施和平台使用效率低,另一方面是无信息化服务平台可用。二是缺乏标准化管理制度。大部分农村地区数字治理标准化工作缺乏统一协调管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在对接上一级大数据平台和数据资源共享方面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执行标准,乡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系统软件没有实现相互对接,信息无法有效共享,难以保障农村基层数字治理工作的有序高效推进。
数字化治理内容存在趋同性。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差异很大。而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数字治理模式和内容设置的趋同趋势较为明显,一般都是在农村便民服务中心基础上进行信息化改造,与本土文化、乡情风貌结合不足。趋同化的服务内容,不仅使得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风情、文化习俗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导致乡村缺乏长远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而且也会造成提供的服务与村民实际需求不对应的问题,造成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数字技术运用广度和深度不够。虽然数字技术已经开始在大部分农村基层治理中广泛应用,但在广度和深度上还需大幅提升。一是应用范围有待扩展。受制于基础设施条件和村民技术能力,目前数字技术主要用于对村务信息的公开、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等领域,在与农村基层治理直接相关的政务服务上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比如群众监督平台、各类安全隐患的预警平台、智慧农业发展平台等一些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服务方式还没有普遍使用。二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受发展前景、薪资待遇等多种因素限制,农村地区难以引进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加之培训的缺乏,村干部不能及时补充信息技术知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不强,很多信息化服务平台办理的事项接不住,更谈不上对数字治理的探索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数字治理效能的提升。
统一规划标准化数字设施建设。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标准先行。对建设规模、结构布局、运行管理等要制定统一标准,出台相应文件提供专业规范的指导,加快推进农村建设标准化的信息化服务设施和平台,对于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对于地形地势复杂、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按照公共产品均等化原则,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给。围绕农村基层日常管理、自治协商、综合治理等各项需求,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包含农村社区安全管理、生活服务、公共服务等一体化的居民服务应用,让数字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每一户居民。
全面打通农村数据共享通道。要通过出台系列措施,盘活农村现有数字基础设施资源和各个部门信息数据库资源,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快速接入外部资源系统,实现基层数据共享,加快实现精准治理。统一配套乡镇村综合服务信息化平台软件系统,加快村与上级政务服务信息平台的数据对接,推动各职能部门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尤其是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高频事项纳入到村级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打造集党务、政务、村务、商务和社会服务等于一体的规范化智能化办公平台。
加强数字信息安全保护力度。要加强对于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使用者的监管力度,尤其是最有可能接触信息资源的管理者,订立严格的工作规范和巡查制度,定期加以检查,尽可能地避免信息资源的泄露与滥用。从技术层面上,应及时与上级政府部门进行信息交互,上级政府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完善良莠不齐的技术基础,建立完整的防火墙机制。同时也要探索利用新型技术加强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安全保护,做好软硬件设施的维护与更新。比如,可以尝试运用区块链技术提供网络安全保障,针对居民财物、个人身份信息等重要信息进行保护。
丰富党群信息服务平台内容。创新搭建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为重点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形成快速落实、及时反馈、精准决策的一体化传导机制,凝聚起发展经济、回应诉求、整治环境、治安巡逻、风险预警等治理合力。加强对各类党务工作的线上统一管理,将民生问题的快速上报、扶贫动态的严格监督、乡村振兴的提质增效等作为工作重点内容。建立智慧党建服务平台和手机App智能软件,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看到村级事务决策全过程,享受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探索实施“阳光村务”网上监督平台,将涉及农民群众利益的党务、村务、财务等重大事项,全部在网上公开。在感知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分析潜在风险的科学性、预测危险因素的精准性上下功夫,确保服务精准对接、治理精准落地。同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反映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动态地调整不同时期治理重点内容,为党建统领农村社区治理工作赋能。
将文化因素融入数字治理内容。在综合考虑地域特点、人群特征、文化特色等因素的基础上,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依托创新治理内容。在信息服务平台上广泛纳入乡村本地文化习俗、风情风貌等特色乡土元素,让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从意识形态层面建立与乡村相适应的文化价值引领和监管体系,利用数字技术手段从农村基层的话语表达、人际关系、社会诉求等角度,寻求农民的民生关切、社会需求与政府决策的结合点,积极挖掘文化因素对农村基层治理的良性推动力量。
制定数字治理工作规章制度。要建立规范工作行为和工作流程的制度,以健全的信息化服务、政务公开、岗位职责、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推进数字治理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细化工作内容和流程,规范各个环节各类事项的办理,制定数字治理标准化的办事指南,让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避免农村在数字治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村数字治理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实践问题不能仅仅通过政策和文件形式进行规定,要有专门针对农村数字治理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化规定,要将农村社区数字治理较为成熟的实践创新上升为规范化的法律法规制度安排,让农村社区数字治理有章可循。
建全数字治理全民参与机制。数字治理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居民和社区的良好互动,帮助公众更好参与基层治理的各项社会事务。要畅通村民参与渠道,引导村民通过网络和信息平台了解村中动态,直观地感受社区建设中的不足,参与村务商议、发表想法建议、参与社区发展决策,监督村干部工作,确保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要为农村精英提供平台,鼓励懂信息技术的“能人”承担起信息化服务平台中较大范围和较复杂事务的管理;要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好其有效连接村民之间关系的纽带作用,形成村民间的有效互动和沟通,变过去“被动接纳”为“有效对接”。
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要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保障范围、标准、方式、比例等,增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并确保各级政府投入保障到位;要确保政府财政投入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配置数字治理相关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资金,累年配置、按需使用、专款专用;要探索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积极争取更多社会资本,申请贴息贷款,鼓励各类协会、企业有针对性地结对帮扶等等。通过加强多方资金供给合作,形成资金支持合力;吸引多元化的资源渠道,引进企业、商家进社区,打造“政府引导,市场运营”的合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促进多元化资源渠道的建立。
畅通晋升渠道以留住人才。要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干部积极性不高的难题,为农村年轻干部提供“晋升通道”。对于能力强、懂技术的本土人才,可给予定向招考名额招考为编制人员;对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公务员、大学生村官,在晋升时给予优先推荐。确保每个村至少有一名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年轻干部和两名村级后备干部。
完善考核机制以激励人才。要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建立考核机制,以正向激励手段为主。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信息化人才的薪资待遇,根据专业人才所掌握的技能和工作强度匹配适当的薪资待遇。对业绩突出、能力显著的农村基层治理人才采取嘉奖、评优、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表彰奖励,并将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业绩作为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
丰富培训内容以提升人才。要将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把农村公共服务、基层治理、信息技术等知识纳入村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服务群众的能力;围绕数字治理开展专项培训,将数字治理的服务规范、事项办理规范、依法行政政策文件等作为常规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村干部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为农村数字治理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