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静 王文
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学生要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完善评价内容,提倡开展多元性评估,注重对学生言语表达、动作表现、才能展现等多方面测试,丰富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果。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的发展,各用人单位在优秀人才的选用及挖掘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身体素质、职业素养、知识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科学的体育评价体系,通过科学评价调整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体育评价应充分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的职业需求,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的指引下,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蓝领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就业的根本,因此自动化类专业学生体育课程设置及评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高等职业院校自动化专业如何培养出具有责任心强、专业素质强、能适应工业企业的高级蓝领人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自动化类专业的首要任务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高等职业院校尤其是自动化类相关专业才能充分面向未来职业岗位需求,有机融合专业课与体育课,建立一套面向学生、面向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自动化类专业学生体育评价方法,为国家2025智能制造输送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及评价应具有自身的特色,体育评价应充分考虑定向性、实用性及专业性特点,强调体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体能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应重视体育教学的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体育的蓬勃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对体育评价,尤其是自动化类相关专业对体育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堂考核、运动考评、达标测试等方面,并没有充分考虑专业体能需求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在目前的考核模式下,体育评价也没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评价方法。为此,本文课题组对202所高职院校体育评价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9.8%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课程评价中引入了企业评价,但未形成评价体系;目前各高职院校自动化类体育教学方面对体育知识考核较少,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少;对学生的体能需要和运动技能程度的掌握情况了解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只是懒散地参加体育活动,或者为了上体育课而应付式地参加运动,很难让学生形成“终生运动”的理念,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为此,高等职业院校自动化类相关专业体育课程的评价方法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既要学好专业文化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然而,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的评价方法仅限于课程考核、运动考评、达标测试等,很难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自动化类岗位群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这一专业群面向的岗位主要是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生产与制造等流水线,如: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加工、医疗、建筑、航天、电力、农机等领域,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加工、机电液一体化设备、自动化生产线、智能产线等维护及维修、安装与调试、智能制造设备的编程、安装、调试、维修、工业机器人工装设计以及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推广等方面工作的高级蓝领人才。通过公司的培训和自身的努力,能够在生产线上担任主管、技术工长、技术员等管理和技术岗位。
从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自动化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来看,生产线操作人员就其工作姿态来说,主要以站立姿态为主,劳动动作相对单一、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容易导致人体某些部位的劳损,比如:腰肌劳损、肩周疾病等,容易形成职业病。自动化类技术工作人员各工种之间的工作身体姿势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机加工人员以站立姿势为主,而调试、维修等则没有固定的姿势,行车驾驶员则以坐姿为主,并且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他们工作时常常要承受一定紧张的静力性负荷,肌肉长时间处于膨胀弛缓形态,容易造成肌肉紧张和僵硬。综上所述,基于自动化类技术工作人员工作的共性,自动化类专业体育教学的重点是发展学生肌肉的绝对力量、提高专注力、反应能力以及手脚眼的协调能力等,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应相应做出改变,以便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评价应充分发挥积极的导向功能,发挥其反馈机制,展现其激励的功能,并且要具有反思总结的能力,结合自动化类相关专业的专业特色及未来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制定符合高等职业院校自动化类专业学生体育人才培养的评价原则。
构建高职院校自动化类专业学生的体育评价方法,应以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为指引,通过构建体育评价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重视身体素质的提升,自觉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形成性评价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进行不断反馈,更强调教学过程,重视非预期性结果,让学生在克服缺点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进步,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终结性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判断,同时也是提供教学目标适当性与教学策略有效性的信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但两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层层推进的,将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提升,为学生更好地从事岗位工作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从战略思考、从整体谋划,改革体育评价。
高等职业院校自动化类相关专业学生的体育评价,应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体育行为规范、技能进步程度、学生对体育的爱好程度、人际交往、体育知识和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多维度、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多元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增进教学生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机制。对学生的体育评价更不能“一刀切”,而应建立多元化评价主体,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客观、公平,提高评价的时效性,更重要的是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高职院校自动化类专业学生体育评价主体不能只包括教师和学生,企业、家长、社会等也应参与进来,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全员参与的活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自动化类相关专业学生从事岗位的多样性,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评价方法,以此树立和强化学生们的体育与健康理念,努力完成健康校园人向健康职业人的无缝对接,构建了政策引导、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多元化及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评价体系。
《中国制造2025》提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据数据分析,到2025年,人才缺口预测达450万人。目前及将来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就是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顶梁柱”式人才。因此,构建政策指导下的自动化类专业的体育评价方法迫在眉睫。
政府、学校、各职能教学部门等要制定相关政策、规定和措施,为体育评价方法改革提供客观评价依据。建设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综合“五育”评价档案使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评价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自动化类专业对学生的体能要求区别很大,例如,自动化生产线装配与调试人员的职业体能需要的是上肢力量;数控加工与编程操作人员体能需求的是上肢和下肢力量以及强健的体魄;技术工长等管理岗位则主要需要的是下肢力量。因此,单纯的课内体育训练满足不了职业发展的需求,需要课内、外体育一体化,构建课外体育评价方法迫在眉睫。
课外主要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可以针对每个体育项目,成立体育俱乐部;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建立运动考评专栏,建立学生体育锻炼信息库。无论采用哪种训练方式,学校都应建立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相关制度,并对学生的课外锻炼情况进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地去锻炼。评价方法有:实行打卡制度,记录学生每天运动的时间,建立学生运动信息系统。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学校以月或者学期为单位,进行科学评价,对课外锻炼次数多、效果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同时计入总学分[1]。
基于自动化类相关专业的新评价体系要将专业教学、体育教学、职业发展等有机融合,结合素质教育理念的需求,从学生理解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量,按照“优、良、及格、还需努力”四个选项进行统计和总结,进而实现学生的岗位适应性[2]。
依据自动化类各专业的岗位需求,在构建自动化类专业的体育课程评价时,除体育课教师和学生评价外,还应重点将专业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1.专业课程融入体育,加入专业教师评价,突出个体性评价。
高等职业院校自动化类专业主要开设“PLC应用技术”“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线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组态软件技术”“工控组态与现场总线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智能控制集成与装调技术”等课程。各专业课程对学生的体能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各专业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符合课程特点的体育训练及评价方法,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体能训练是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专业课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既有对学习进程的追踪评价,又有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进而使专业课程教学得到更好的改善[3]。
2.合理构建自动化类专业体育校企合作的评价方法
据调查,企业反映现在的年轻人不重视锻炼身体,玩手机、玩电脑,身体素质达不到岗位的要求。体育课要加强,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配合企业的用工需要,所以体育的评价方法更要跟着发生改变。学院成立校企合作督导小组,双方沟通构建自动化类专业学生体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职能教学部门成立评价小组,密切监视学生日常训练开展情况及完成质量,做好市场调研,维护好校企双方的关系,并持续对校外企业进行监督,确保校企双方按体系要求去开展工作,切实将提升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各教研组派专人负责学生体育评价,主要职责为根据学生未来岗位的不同,监督和督促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体育训练项目,并及时整理与反馈,切实做好专业课程与体育的有机融合。其中,企业对学生评价的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企业对学生评价表
构建课内、外一体化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与体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体能素质;构建多元化评价内容和多元的评价主体,多方位、多维度对学生体育进行评价,充分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引入专业教师及企业评价,除了考虑技术技能评价外,还应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无论是专业教师评价还是企业评价,无论是课内、外一体化评价,还是多元评价主体以及多元化评价内容,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生的体能,以便满足岗位需求,实现培养学生从健康校园人到健康职业人的自然转换,为国家2025智能制造输送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