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永,徐 勇
(济宁协力特种气体有限公司,山东 济宁 272055)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气瓶作为气体包装的特种设备,广泛运用于冶金、钢铁、石油、电子、玻璃、陶瓷、建材、医疗、机械加工和食品加工等行业,为以上企业提供不可缺少的原料用气和工艺用气。
由于气瓶盛装的很多工业气体介质具有高压、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特性,且由于气瓶属于移动式压力容器、流动范围广、使用条件复杂、操作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等原因,近年来气瓶类事故越来越多,越来越可怕,不少事故造成少则一人,多则几十人伤亡,造成较大财产损失和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事故暴露出气瓶充装、运输、装卸、储存、使用背后的乱象,为了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必须认清气瓶安全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思考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根据从事气瓶充装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对气瓶管理工作有以下的理解和看法。
TSG R0006—2014《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6节充装使用中有明确要求,气瓶实行固定充装单位充装制度,气瓶充装单位应当充装本单位自有且办理使用登记的气瓶。但实际气瓶的拥有者是气瓶充装单位,部分气体经销商,还有一些使用单位。由于气瓶充装单位规模大小不一,产品价格高低不同,部分气体经销商和一些使用单位就会选择价格低、要求不严的充装单位去充装。气瓶委托管理、固定充装单位充装的规定无法执行,致使气瓶充装单位对这部分气瓶的控制力降低,气瓶注册登记、信息化监管的要求很难实施,大大增加了气瓶监管的难度。
TSG R0006—2014《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3.8节设计使用年限和第7.4节检验周期与报废年限对气瓶的使用和检验周期有明确的规定,不少充装单位为了自身生存,被动迎合经销商的实际需求,充装超期未经检验的气瓶。2015年4月5日中国矿业大学气瓶爆炸事故中,气瓶生产日期为1972年6月,超过该类气瓶设计使用年限十几年仍在非法使用;2015年5月20日广州某公司发生的低温绝热气瓶爆炸事故,气瓶生产日期为2008年12月,事故调查报告显示,该只气瓶未按照自出厂之日起三年进行检验的规定送检,气瓶存在缺陷。大量报废气瓶未进行法定检验检测,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违规充装使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气瓶爆炸事故的发生
气瓶违规改装使用。2020年版《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第17条明确要求,气瓶必须专用,只允许充装与钢印标识一致的介质,不得改装使用。气瓶专用的安全要求不仅是单一气体介质的气瓶,也包括混合气气瓶,是防止不同特性的气体混充起反应,造成气瓶事故。现实中不少充装单位作业人员、管理者安全意识淡薄,风险意识差,不按照气瓶标识的介质进行充装,而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充装,导致不少气瓶事故发生。2017年9月29日15时30分,新余市发生一起氧气瓶爆炸一般事故,造成2人当场死亡,1人轻伤,经调查爆炸的气瓶里面原充装氮气的气瓶充装氧气,由于氮气瓶内含有油脂,造成爆炸事故。据统计90%以上的气瓶化学性爆炸事故是由于气瓶混装、错装引起的。
忽视气瓶充装前安全检查。气瓶充装前安全检查是气瓶充装单位安全管理的重点,是气瓶充装和使用安全的基本保障,气瓶充装前检查应由专人负责、逐只进行检查。GB/T 14194—2017《压缩气体气瓶充装规定》总结了气瓶充装前检查至少应包括11项内容,如果按照标准中列出的内容去进行检查,多数气瓶隐患就能发现,就能避免多数气瓶事故的发生。2018年7月5日下午16时40分,新疆青河县某气体公司在给客户卸氧气瓶时发生一起爆炸事故,一人死亡,两人受伤,经调查,爆炸的气瓶原盛装介质为CNG,却被客户用来充装氧气。
充装速度快。GB/T 14194—2017《压缩气体充装规定》第5.4条F款规定,气瓶充装流量不得大于8 m3/h,每瓶充装时间不得低于30 min,部分充装人员不知道危险,私自提高电机转速,提高充装速度或减少充装瓶数,极易造成气瓶爆炸事故。2016年沈阳市某公司发生气瓶爆炸事故,事故造成3人受伤。该起事故的原因是该厂在进行液氧气化充装的时候,由于使用液氧泵为500 L/h的大泵,仅灌充十几只钢瓶(40 L),最后因充装速度过快,造成气瓶爆炸。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通告(2020年第7号)中公布我国现有气瓶1.64亿只,气瓶检验机构2065家,我公司自2009年开始气瓶检验工作,3名检验员严格按照气瓶检验的流程作业,每天检验的气瓶数量约50只,如果按照这个检验数量去分析,按照每3年检验一次的检验周期,全国气瓶检验机构每年完成的气瓶检验任务约3769万只,远远不能完成气瓶到期进行检验的任务。
有一个机构调查了某地区19家气瓶检验机构,其中具有独立法人单位的气瓶检验机构只有7家,占总数的36.84%。大多数机构存在或多或少的设备与能力问题,检验场地、设备、能力完善的机构较少,仅有5家,甚至不到总数的1/3。在19家气瓶检验机构中,共有从业人员217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6.45%,高中以下学历的人员占70.51%,工程师共有29人,平均每个检验机构1.53人,具备检验师资格的人员有6人,基本上3家机构合用同1个检验师。在19家气瓶检验机构中,只有6家通过了ISO 9000认证,有5家通过或准备进行CMA计量认证,管理人员具有工程技术人员职称、大专以上文化、检验人员资格、5年以上特种设备工程技术经历4项之一的勉强达到50%,大多数检验机构的管理手段、模式、水平仍旧处在传统水平,没有和时代发展与时俱进,难以满足当今气瓶检验机构的市场化发展要求,也难以有效保障气瓶的安全性。
气瓶检验机构为了满足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需要,基本已经形成了市场化的趋势。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仅有一部分气瓶检验机构为专职检验机构,属于国家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其他都是隶属于充装单位的检验机构。这种依附于充装单位的检测机构,很多只是做表面工作,不仅对检验设备的要求不高,同时也不追求检验质量、检验人员的素质,导致机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过度追求低成本。在气瓶检验中,频频出现记录不齐全、见证资料丢失、检验数据追踪困难等问题。通过气瓶检验工作确保气瓶安全使用的意义无从谈起。
TSG R0006—2014《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6.7节气瓶及气体使用的安全规定中要求:运输气瓶时应当整齐放置,横放时瓶端朝向一致;立放时,要妥善固定,防止气瓶倾倒;佩戴好瓶帽,轻装轻卸,严禁“抛、滚、滑、碰”、敲击气瓶。而气瓶实际装卸过程中,部分装卸人员贪图省事,装卸过程中存在严重“抛、滚、滑、碰”现象,导致气瓶事故发生。2015年2月5日大同市某公司发生一起乙炔气瓶爆炸事故,装卸人员将滚动的气瓶撞击到汽车的后尾梁上,气瓶爆炸,致一人死亡;2017年9月29日15时30分,新余市某单位在客户厂区内进行卸瓶作业时野蛮作业,发生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造成2人当场死亡,1人轻伤;2016年11月2日上午,沈阳新民市某公司院里进行氧气瓶卸车作业时,从车上滑下数只氧气瓶,气瓶因碰撞导致爆炸,现场卸车作业2人死亡,远处1人因气瓶爆炸受伤。
TSG R0006—2014《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6.7节气瓶及气体使用的安全规定明确要求:瓶装气体经销单位及消费者应当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指派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员管理气瓶,并进行应急演练。分析很多液化气泄漏爆炸事故案例,原因就是气体使用现场未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现场管理混乱,导致严重后果。2011年11月14日,陕西省西安市嘉天国际公寓底商樊记腊汁肉夹馍店发生液化石油气泄漏爆炸重大事故,造成11人死亡、31人受伤,12间商铺及53台车辆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990万元,据事故调查报告显示,发生液化气钢瓶泄漏未能有效控制是引发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2012年11月23日19时52分许,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喜羊羊火锅店发生一起液化石油气泄漏爆炸燃烧重大事故,造成14人死亡、47人受伤,经济损失1600万元,经专家勘查分析,认定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液化石油气钢瓶与灶具的安装使用不符合规范要求。这些事故充分暴露出气瓶使用现场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气瓶使用者缺乏相关气体知识的常识,没有掌握气瓶操作的基本知识。
气瓶安全涉及气瓶充装、运输、销售、使用、检验等多个环节,这些工作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制约,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从源头保障气瓶安全。在气瓶安全管理上,公司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该系统将芯片安装在气瓶上,气瓶入厂时,通过大门口安装的识别系统,采用无源超高频读写技术,识别气瓶信息,实现批量监控、读取,此时车间气瓶管理界面自动显示车辆所载气瓶介质、数量等信息;气瓶经过充装前检查,进入充装现场时,读写系统自动记录充装卡具对应气瓶信息,气瓶充装管理界面显示待充气瓶注册登记证号码、气瓶瓶号、充装介质、检验日期、开始充装时间、结束充装时间等内容。该系统投入使用后,特种设备监管部门、气瓶充装单位、经销商通过云技术,实现气瓶信息共享,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获取该气瓶的相关信息,气瓶上一次充装过什么介质,什么时间检验的,是否超期未检,气瓶充装历史一目了然。是否违规改变介质充装、是否超期未检充装、充装时间是否满足标准要求系统自动提醒,该项技术的应用将借助科技手段,建立统一的气瓶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气瓶充装单位、气瓶检验机构、监管部门对气瓶的动态管理,构建气瓶安全信息体系,将从根本上改变气瓶大流通、大周转、不易管理的局面,从源头保障气瓶安全。
气瓶的介质是高压、有害、有毒、易燃、易爆的化学危险品,一旦发生气瓶事故,会产生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如何在充装过程中实现人、瓶隔离,实现本质安全,一直是公司努力的方向,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自主开发了气瓶自动充装装置,并在标准气体配制过程中投入了应用,本装置先后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本发明采用PLC自动化配制,充装人员在气体充装过程中得到隔离,避免充装气体发生危险时对充装人员的伤害,实现了人员与气瓶的隔离,对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减轻了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节省劳动力。
分析近年来气瓶事故,多数为气瓶充装前把关不严,即未进行安全检查或检查项目不全;检查不认真或虽经例行检查,但对存在隐患的气瓶不加以及时处理;更有因气瓶管理混乱而产生混装、错装、乱装等各种不良现象,致使气瓶始终处于不安全运行状态。针对以上问题,公司落实专职人员做好气瓶检查工作,规范充装前检查项目,制定了“一看、二试、三闻、四敲”的充装前检查流程,每年检查隐患气瓶数百只,极大地保证了充装安全。
分析近年来气瓶事故,有很多事故就是在用气的时候发生的,原因就是气体使用者在使用时,缺乏气瓶安全常识,违章操作,导致严重后果。公司安全部深入客户用气现场调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对客户开展现场培训,印刷气瓶安全使用常识等安全宣传资料向客户免费发放。这项工作的开展,既履行了《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的气瓶充装单位对消费者进行气瓶安全使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的责任,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气瓶使用过程中隐患气瓶的出现。
近年来公司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成立危险品运输公司和气瓶检验站,现已有各类危险品运输车辆52辆,现可开展钢质无缝气瓶、溶解乙炔气瓶、低温绝热气瓶定期检验,各类高低压安全阀校验等业务,保障气瓶安全运输,到期检验,保障了气瓶充装安全。
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从设备设施的投入,气瓶充装的自动化水平、充装单位负责人和从业人员能力验证上,提高气体分装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强气瓶充装单位证后监管,强化依法按标准充装,规范充装行为,杜绝“合法外衣”掩盖下的废旧气瓶扰乱气瓶安全秩序;加大宣传力度,要求用气单位采购合格气瓶盛装的气体,这不但有利于解决违规充装问题,还将为未检瓶、超期服役气瓶的流入增加一道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