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下不良事件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实施效果分析

2021-04-04 08:19胡晓星马雪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35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医护人员科室

胡晓星,马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医务处,北京 100020

有关调查显示,每10例前往医院进行治疗与诊断的患者中就有1例患者受到过医疗伤害或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且在低等级医院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上升[1]。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为,医护人员自身素质较差、专业性较低、对不良事件的重视度较低、未能及时报告不良事件与报告率较低等[2]。当医院发生不良事件时,将引起医患间的冲突,降低患者对医护人员与医院的信任度,损害医院的外界形象与口碑,甚至对医院的等级评定也带来了一定不良影响[3]。因此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对医疗不良事件越来越重视,并通过各种途径与管理措施,介绍与推广医疗不良事件,降低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与可能性[4]。该文将着重研究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下不良事件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实施效果,并为后续实验与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 认识医疗不良事件

1.1 医疗不良事件的定义

医疗不良事件(medical adverse event)是指医院在日常运行过程或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任何造成患者具有较为明显损伤后果、增强患者自身负担(生理、心理)与痛苦、降低诊疗结果准确性、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与运行、威胁医护人员或患者生命安全、引起医疗纠纷与事故的不良因素与事件[5]。

1.2 医疗不良事件的分类

1.2.1 按程度分类 ①一般不良事件:对患者无生命威胁与影响的不良事件。②重大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的不良事件,如导致患者伤残、器官功能损伤、死亡等。

1.2.2 按原因分类 ①诊疗不良事件: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诊疗时发生的不良事件。②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如医护人员给药错误、错过用药时机、未能及时对用药量进行增减或引导患者服用相克的药物等。③医患沟通不良事件:因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到位或用词不准确所造成的不良事件[6]。④非诊疗行为不良事件:非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事件。⑤护理不良事件: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过程中产生的不良事件。⑥门诊管理相关不良事件:指相关人员在门诊管理与监督过程中产生的不良事件。

1.3 常见的医疗不良事件

1.3.1 诊疗不良事件 ①误诊、漏诊、误治。②检查报告单填写错误、丢失、误报、漏报等。③门诊检查设备操作不规范或操作失误导致患者损伤,如胃镜、气管镜等[7]。④抗感染处理不到位,导致患者产生医源性感染。⑤危重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1.3.2 药物不良事件 ①给药、用药错误。②给药前未询问患者过敏情况或调查其过敏原,导致患者出现药物过敏[8]。③不合理用药或超范围用药。④未能及时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对用药量进行增减。⑤患者服药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

1.3.3 医患沟通不良事件 ①各科室间医务人员的冲突。②门诊医患沟通不当导致的病情介绍不详、检查或治疗错误、病情理解错误、未能认识到疾病的重要性等。③患者、家属与门诊医务人员发生言语冲突。④检查、治疗结果误读。

1.3.4 非诊疗行为不良事件 ①设备故障引发的不良事件,如未定期检查设备、设备年限较长、设备功能失效、设备未消毒等[9]。②治安事件,如暴力冲突、言语攻击、伤害事件、自我伤害等。③门诊医疗有害物质泄漏引起的损伤。④检查操作不规范。

1.3.5 护理不良事件 ①插管脱落、自行拔管。②患者产生压力性损伤。③错过最佳护理事件、护理措施错误、护理行为不当等。④不适当约束或执行合理约束导致的不良事件。

1.3.6 门诊管理相关不良事件 ①门诊报表或传染病登记表填写错误。②门诊资料丢失,导致门诊评审工作延误。③未及时上报门诊突发事件。④门诊投诉处理不当。⑤未及时告知患者突发事件,如专家停诊、改诊等。

1.4 医疗不良事件分级

①I级不良事件:有过错事实,并造成一定不良后果的事件,如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

②Ⅱ级不良事件:无过错事实,但造成一定不良后果与影响的事件,如药物、医疗器械、植入物等引起的不良事件[10]。

③Ⅲ级不良事件:有过错事实,但并未引发不良后果的事件,具体是指已对患者实施错误行为,但并未对其心理或生理造成影响的事件。

④Ⅳ级不良事件:无过错事实与不良后果的事件,具体指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医疗错误的事件,级别最低。

1.5 医疗不良事件的监测方法

①人工监测:由相关人员对已经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上报与管理,主要形式为主动、非主动上报。人工监测范围较大(所有已经发生的不良事件),但该监测方法的随意性与工作量较大,临床使用有一定限制与不足。

②复合监测:复合监测是指人工监测联合电子监测的监测模式,具有准确性、低耗性与高效性。

③全自动监测: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并非所有不良事件均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判断与监测,部分不良事件可通过全自动监测系统进行监测[11]。

④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指医院依据自身发展与实际情况编写与制订的报告系统,通过该系统可迅速发现与处理各类不良事件,并从具体事件中吸取相关经验,避免再次出现该类不良事件。

2 构建医疗不良事件管理体系

2.1 组建不良事件管理小组,加强医护人员的管理能力

由工作年限较长、相关经验较为丰富的管理人员(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或实验发起人担任组长,带领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成立不良事件管理小组。组长应定期对组内成员进行指导(一对一或一对多)与干预,加强其管理能力与管理意识。

2.2 制订符合医院情况与等级的管理制度,为后续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

为提升医院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应由管理小组带领组内成员编订与颁布具体的管理制度。组内成员在编订管理制度时,应将医院的基本情况、未来规划、医院等级与形象、现有水平、医护人员执行能力等作为编订的出发点,将发展方向、管理核心、管理方法等作为管理制度的中心,并将上述特点进行融合,最终制订出符合医院情况的管理制度[12]。

2.3 建立不良事件管理体系,完善专业的组织架构

由小组组长带领组内的成员建立或完善不良事件管理体系,明确管理的组织架构(三级架构)。管理体系中明确规定医院应建立“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三级组织架构,具体如下:①决策层:将医院的第一负责人(院长或董事长)、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作为不良事件管理的最高权力与执行机构,计划与规定医院管理与执行的总方向、执行标准、方针政策、未来规范、年度计划与管理体系的构建等,具有决策意义。②管理层:将医院各科室联合组成管理小组,其主要职责为实施与监控不良事件管理体系,分析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具有管理意义。③执行层:执行层指由各科室中的科主任、护士长与技术骨干组成,其主要职责为日常不良事件管理与执行,汇总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性改进,具有执行意义。

2.4 建立上报机制,加强医护人员对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力度

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明确指出,医护人员应对医疗中的不良事件进行上报,并以此为戒,防止类似不良事件再次发生。因此管理委员会应制订科学、合理的上报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对医院内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上报,如危害患者、员工与来访者安全的潜在事件、门诊或护理过程中的错误行为、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等。给予上报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将其作为榜样进行宣传,同时对蓄意隐瞒不良事件的医护人员进行一定的处罚与指导,进而加强医护人员对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力度,使其意识到不良事件的重要性。

2.5 建立诊疗科室监管标准,降低诊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

为降低诊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与事故的概率,管理委员会应制订科学、严格的诊疗监管标准,并使医护人员严格依照标准进行诊断与治疗,同时定期对诊疗科室中的医护人员进行考核与判定,检验其对诊疗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若医护人员普遍考核成绩较差,则应由专家或经验较为丰富的专业人员对诊疗科室中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与干预,增强其专业知识,使其明确诊疗流程、方法与技能、增强其应对突发不良事件的能力,进而降低诊疗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误诊、漏诊等)的概率。

2.6 建立药物监管体系,增强药物的监督力度与安全性

为降低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增强药物使用与治疗的安全性,管理小组应建立针对性的药物监管体系,增强药物的清点、管理与清理,定期对药物进行清点,对药物的数量、功效、生产日期、最佳有效日期进行记载,并将所得信息整理成电子档案,方便后续用药与临床查阅;加强药物管理,将药物依照具体功效、安全等级、保存方法等进行排列,并对高危药品进行标注,同时对药物的流通(各科室间)情况进行记录,便于后续查找药物去向;定期对药物进行清理,对失效、过期、受污染、包装破损或无用药物进行安全处理,并及时向院方上申请替补药品。

2.7 建立沟通管理体系,增强医护人员间的有效沟通

为降低因医患沟通不良引起的不良事件,医护人员应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体系,对医护人员的沟通方式进行有效规范。管理小组应对医护人员的沟通有效性、言语准确性与用词恰当性进行规范与管理,防止出现医患纠纷、通知失误等不良事件。

2.8 建立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护理的管理

管理小组应制订统一的护理质量监测与管理标准,并推行至全院,各科室应根据实际情况与具体需要对质量管理标准进行更改与实施,同时管理小组应提出具体的监测指标,监测指标中应包含护理结构、过程、方法与结果的评分标准,并根据其标准对各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定与管理。

3 管理体系实施效果

3.1 医护人员的管理意识与能力大幅提升

通过组建不良事件管理小组,加强医护人员的指导与干预,使得医护人员的管理能力大幅提升,管理意识也有所加强,医护人员在日常管理与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大幅下降,应对突发事件或困难的能力也有所增强。

3.2 后续管理工作具有清晰的指导与规划

管理小组通过编订符合医院基本情况、未来规划、现有水平、医护人员执行能力的制度,使得后续管理工作具有清晰的指导与规划,便于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并降低执行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与概率。

3.3 不良事件的管理与执行更加清晰

管理小组在建立“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三级组织架构后,使得不良事件的管理与执行更加清晰,由不同层级的人员与科室负责相应的工作,分工明确,在降低医护人员工作量与工作压力的同时,有利于缩短其管理时间与流程,降低医护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增强其职业认同,进而降低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

3.4 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力度大幅增加

不良事件管理体系中明确对医疗不良事件的上报力度进行了强调与规定,并制订了一定的奖惩制度,医护人员成功地意识到了不良事件上报的重要性与积极性,增强了医护人员的上报力度,进而提升不良事件的发现概率,同时大幅降低其发生概率。

3.5 诊疗科室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大幅提升

管理小组通过建立诊疗科室监管标准,使得诊疗科室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大幅提升,同时定期对诊疗科室中的医护人员进行考核与判定,使其对诊疗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大幅提升,减少诊疗中产生不良事件的概率。

3.6 药物使用、管理的安全性与质量大幅提升

医护人员定期对药物进行清点、摆放、记录、消除与管理,使得高危、失效、过期、污染或破损药品被清除,进而降低药物误用带来的危害;对药物的流通及去向进行详细记录(各科室),有利于后续不良事件或事故的查询,减少药品查询所需时间与工作量;将高危药品远离普通药品,防止药物受到污染或失效,增强药物管理质量与安全性。

3.7 医患间沟通效果与准确性大幅提升

医患之间沟通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大幅提升,医患间可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减少误传、病情介绍不详等失误,同时降低发生医患纠纷的可能性。

3.8 临床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

管理小组在对护理进行管理后,护理质量与安全性得到明显改善,患者的依从性、信任度与满意度也有所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医院的形象与口碑,在降低不良事件的同时,有利于其等级的评审[12]。

4 讨论

随着临床技术的提升与各种手术的普及、增加,近年来我国每年发生医疗不良事件的概率逐渐增加,并逐渐位于世界前列。当医院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或次数较高时,将影响其等级评审与评定,因此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对不良事件的上报与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何增强不良事件的管理,降低其发生概率已成为医院管理者关注与关心的重点[13]。

通过分析该文可知,医院中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诊疗、药物、医患沟通、非诊疗行为、护理与门诊管理相关不良事件,当医院中存在上述不良事件时,将导致患者的满意度与依从性大幅降低,同时医院的口碑与形象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不利于医院的发展与等级评审[14]。因此医护人员应制订与构建相应的不良事件管理体系,如成立管理小组、制订管理制度、建立管理体系与上报机制等。通过分析该文可知,在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下构建一定的不良事件管理体系,可有利于医院的发展,预后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医护人员科室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