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明,危静
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南宁 530199;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广西南宁 530021
随着现代康复医学发展,康复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我国康复医学发展较晚,康复专业队伍建设缺乏连贯性、持续性[1]。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和发展,康复医师的学历、临床能力及教学能力等都参差不齐,康复专业人才紧缺的矛盾日渐突出[2]。与全国对比,广西康复专业人才更加缺乏,三级综合医院集中了大部分康复医师,基层医院从事康复科医师专业知识缺乏严重,没有经过规范化的培训。为提高各地康复紧缺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2018 年10 月,广西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临床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康复医师紧缺人才培训项目,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开展“广西第一届康复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康复医师)”,对广西区内从事康复医学专业医师进行为期1 年的康复专业相关知识的规范化培训,旨在提高康复治疗专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达到康复医师规范要求的水平[3]。经过1 年时间的培训,不同背景学员最终理论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优良,学员在理论和临床技能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2019、2020 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继续承担广西康复紧缺人才培训项目,该文结合近3 年广西康复紧缺人才培训项目的实际,对将来康复医师的培训方法提出建议。
康复教育在“理论学习为基础、康复技能为核心、服务患者为根本”的指导下,围绕这一目标,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地人民医疗发展要求,立足于实用型人才培养。
通过积极建设,建立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逐渐完善康复医学技能实训中心的设备、场地条件,打造高素质康复医师队伍[4],把康复紧缺人才项目建设成为有巨大潜力的特色的人才培训项目,为广西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康复治疗专业人才。
按照国家要求,逐步开展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康复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对培训医院科室治疗师的配备及设备设施、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及教学培训能力[5]提出要求,确保康复医师的培训质量。
3.1.1 建立制度 康复专业基地成立了紧缺人才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教学小组为每位入科轮转学员安排固定的指导老师,具体负责培训学员培训计划的落实、考核等工作[6]。
3.1.2 培训管理 设置入科教育,包括科室简介、该科室常见病的诊疗,紧缺人才培训要求及相关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医疗工作制度培训、病历书写培训、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与纠纷防范、安全知识培训、医学信息检索、基本技能培训等。 从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5 个方面提高医师的临床思维[7],内容主要包括操作技术、医德医风、人文素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日常表现和阶段性完成情况等。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各种表现进行综合考评。
3.2.1 培训目标 康复科住院医师不仅要掌握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技能操作,能独立对康复科常见病进行诊断、评定、制定康复方案,熟悉康复医疗组的管理模式,还要拥有良好的协调能力,能积极与其他相关学科沟通交流合作,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达到双赢[8]。
3.2.2 康复亚专业时间安排 岗前培训2 周,物理治疗4周,作业治疗2 周,神经康复16 周,骨科康复8 周、心肺康复4 周、言语与吞咽障碍4 周、儿童康复4 周、老年康复4 周、康复门诊4 周,总共52 周。 在培训时间安排方面,由于各地学员来自不同的医院,每位学员对学习康复医学知识的侧重点要求不同,结合培训学员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个人的日后职业发展方向[9],在正常轮转各亚专业的前提下,安排轮转各亚专业康复轮转时间及内容根据各医院实际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开展培训,使其适应当地医院实际需求。
3.2.3 师资队伍 建立指导教师管理制度[10],科室安排具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医师作为授课老师对培训学员进行讲课并带教,分别为高级职称的医师和获得主治医师3 年以上的高年资主治医师,均持有教师资格证,均经过院级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持有规培证书,热爱教学工作。 授课老师需签订带教责任书,培训学员对授课老师进行定期评价,通过临床带教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价,由教学部门、专家督导组定期进行检查和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培训学员对授课老师的满意度[11]。 对带教老师发放教学补贴,教学补贴和教学任务挂钩,提高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对未完成任务的老师相应地扣除部分补贴, 不断提高授课老师责任心,不断规范教师管理制度[12]。
3.3.1 理论培训 康复医学科具有教学经验的医师为授课老师,将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知识、技能操作,包括脑卒中的康复、脊髓损伤康复、肌肉骨骼康复、心肺康复、儿童康复、内科康复、老年康复、康复医学科常见功能障碍(疼痛、痉挛与挛缩、压力性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与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和康复处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障碍治疗等作为授课内容,结合病房实际病例并配合康复治疗技术示范,使学员掌握康复医学科常见病例的诊断、康复评定要点,康复治疗技术的运用。 此外还包括自助具、设计与制作、职业康复的学习。
3.3.2 实践培训 安排学员在临床工作的第一线单独值班,收治患者,管理病床,定期开展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提高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能力。 采取讲座和临床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每周科室组织一次讲座,讲授康复医学及前沿的文献知识。 除授课老师讲课外,还让培训学员进行定期小讲课,在锻炼培训学员的教学能力的同时,不断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 在技能培训方面,开放院内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让学员更好地掌握临床操作基本技能,通过针对性的情景教学[13],让学员切实体会康复的特色;由于康复手段的多元化,教授该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系统康复方面的学习,注重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提高临床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科研、教学能力的培养,各地学员大多来自基层医院,除了理论和实践不足外,还存在科研能力较差的情况,科室专门安排了关于课题设计、如何发表论文等有针对性的讲座,开放学校的图书馆网站给予学员查找文献及相关课程, 提高学员的科研能力,大部分学员能够积极投稿。 在该科举行的大型康复学术会议,均让学员积极参加,并组织学员参加区内相关的康复论坛,不断提高学员的专业理论水平。
在文化建设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14],将紧缺人才加入康复科,和紧缺人才一起定期进行座谈会沟通交流,建立顺畅的沟通反馈机制,通过座谈会、QQ 群、微信群等形式[15],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了解学员的意见建议。通过和科室规培医师一起开展教务部组织的多项素质拓展活动,传播医学人文正能量[16]。 参加医院教务部举办的读书节、合唱节,参加科室举办的气、排球比赛,年夜饭晚会等活动,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紧缺人才的团体协作能力,丰富了紧缺人才的文化生活。
3.3.3 线上学习 培训采取实践培训和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学员登陆中国继续教育医学网等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课程学习,学习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医德医风、医学伦理知识、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等。并建立培训学员的学习档案,记录学员的学习过程、出勤、临床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内容,并作为参加结业考核的依据。
3.3.4 培训过程考核 对培训对象在接受培训过程中每次轮转康复医学亚专业出科时均应进行该科的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要求每一位轮转的学员必须通过出科考核才可以出科。
3.3.5 培训结业考核 结业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两部分[17]。 理论考核主要是康复医学基本概念、康复医学常见的临床疾病诊断、康复评定基本知识及康复治疗技术等知识。临床技能考核分为技能操作和口试两部分。技能考核通过抽签进行,选取康复科常见病种病例,分析患者主要的功能障碍,通过对患者的康复评定,考核康复技能操作,两位学员分为一组,分别模拟医师及患者,通过角色互换考核医患沟通的重要性[18],监考老师对学员的技能操作进行提问。通过口述技能操作加深对技能操作的认识。
为了保证康复医师培训效果,使康复医师的培训与当地医院实际需求相适应,需要培训医院在培训过程、培训考核、培训环境、教学资源、培训过程评价、管理制度等方面规范发展,形成康复医师自身的培训特色外,康复医师的定期回访,可以提高帮助当地医院康复医疗技术水平。 紧缺人才进修人员回院后,可以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业务。定期派遣该院康复医疗团队到紧缺人才所在医院开展义诊活动、专家查房,小讲座、疑难病例会诊等,通过临床带教帮扶,加强上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进行技术合作包括技术扶持、健康宣讲、人才建设等[19]。 提高当地医院康复医学专业的诊疗水平,增加患者对当地医院医生的信任度,缓解了人民群众的压力,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了高效、优质、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改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状态,大幅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