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2021-04-03 03:23朱少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20期
关键词:脑血栓类药物阿司匹林

朱少平

目前,随着饮食结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发展,各种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而其中,脑血栓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1]。近年来,饮食结构改变加上生活节奏加快,脑血栓呈现为越来越高的发病率,且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目前对于脑血栓的治疗在于改善脑血管血运,促使脑血管循环重建,并促进患者脑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本研究单独用药组脑血栓患者单纯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用药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2组脑血栓治疗效果疗效,分析联合用药对动脉斑块影响,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双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独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50例。单独用药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1~76(56.21±2.12)岁;体质量45~80(58.67±2.21)kg;体质量指数18.9~26.1(23.14±2.56)kg/m2;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高脂血症25例,肥胖症27例,高血压23例。联合用药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1~76(56.89±2.78)岁;体质量45~80(58.11±2.45)kg;体质量指数18.9~26.1(23.56±2.51)kg/m2;合并糖尿病12例,合并高脂血症25例,肥胖症27例,高血压23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脑血栓诊断标准,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患者可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排除标准:存在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类药物禁忌证者;入院时昏迷、心肾肺功能不全的患者;体质过敏患者;存在血小板减少情况或者消化道溃疡患者;精神障碍患者;明显出血倾向患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给予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单独用药组采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78)每次0.1 g口服,每天1次,治疗12周。

联合用药组在单独用药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片[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172]每次20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12周。

1.4 观察指标 (1)2组脑血栓治疗效果;(2)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小板聚集率、日常生活能力指标(Barthel指数)水平、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越高,生活能力越好,NIHSS评分越低,神经功能缺损越少;(3)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4)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NHISS分值降低≥90%,血脂恢复正常,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小板聚集率改善90%以上;有效:NHISS降低<90%,血脂改善50%,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小板聚集率改善50%~90%;无效:未满足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12周,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单独用药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2,P=0.029)。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小板聚集率、Barthel指数水平、NHIS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小板聚集率、Barthel指数水平、NHI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小板聚集率、Barthel指数水平、NHI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联合用药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大于单独用药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小板聚集率、Barthel指数水平、NHISS评分比较

2.3 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脂指标(TC、LDL-C、TG、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TC、LDL-C、TG、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血脂各项指标优化效果更为明显(P均<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2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2/50),单独用药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3/50)。

3 讨 论

脑血栓是神经功能缺损疾病,患者常可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和肢体活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显示,脑血栓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内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导致患者管腔狭窄,减少血流量,导致血流受阻,最终形成血栓[3-4]。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为释放、聚集、黏附,血液正常循环过程中,血小板间不会粘连,也不会黏附在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中,但是如若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被破坏,血小板就会黏附聚集很多活性物质就会释放出来,加速其血凝能力,诱发血栓形成。相关研究显示,形成脑血栓时,作用因素还包括颈动脉粥样斑块,血管狭窄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固体血栓素会附着在血管黏膜中,导致脑血栓形成。基于以上原因,临床上对脑血栓进行控制和治疗,需要对血栓素(血小板)释放量进行控制。

目前脑血栓的治疗中多采用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方面阿司匹林具有解热、抗炎和镇痛等作用,可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在高胆固醇血症和血管内皮损伤的情况下可促使血小板活化;阿司匹林可对炎性介质和黏附分子表达进行抑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稳定斑块[5-6]。阿司匹林在对血液黏稠度改善方面疗效突出,可控制疾病于稳定期,控制病情进展。阿司匹林应用较早,抗风湿药和镇痛解热方面,药理作用为抗血小板聚集、抗风湿、抗炎、镇痛、解热等,可迅速发挥药效,具有稳定的药效,过敏反应很少发生,尤其在抗血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应用范围为人工心脏瓣膜、心房颤动、心肌梗司、暂时性脑缺血发展、动静脉瘘、术后血栓形成中可发挥预防作用。而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主要因素是脂质代谢紊乱,他汀类药物可调节血脂,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并促使粥样硬化斑块稳定,预防血栓形成;另外,他汀类药物还可促进一氧化氮释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增加,并对C反应蛋白进行抑制,减轻血管壁炎性反应发生[7-9]。他汀类药物作为还原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调脂效果,可抑制合成内源性胆固醇,阻断细胞中羟甲戊酸代谢,合成胆固醇量降低,以此清除血清胆固醇,对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有效缓解,同时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血管内皮炎性反应,对动脉粥样硬化发挥稳定作用,保护神经。其中阿伐他汀作为他汀类药物,本身不存在活性,服用后发生水解作用,抑制胆固醇合成(竞争性),减少胆固醇合成,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肝脏中发挥作用,降低LDL-C水平,同时可提升HDL-C水平,降低TG水平,以此可对血脂进行调节,抑制血管内皮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另外,阿伐他汀可保护肝脏。阿托伐他汀在高脂血症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对载脂蛋白B和TC进行有效调节,具有轻微的不良反应,安全行较高[10]。2种药物联合应用对脑血栓进行治疗,可行性较高,可对血栓形成进行有效控制,促进动脉斑块面积减少,效果确切。

本研究显示,联合用药组脑血栓疗效高于单独用药组;联合用药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小板聚集率、Barthel指数水平、NHISS评分、血脂指标均优于单独用药组;2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效果良好,可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调节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促进动脉斑块缩小和消失,提高患者生活能力,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脑血栓类药物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疏血通联合甘露醉对脑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研究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