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线干预应用于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的研究进展

2021-04-03 23:07:11王琬婧刘晓雯刘瑶
医疗装备 2021年23期
关键词:热效应血流量成功率

王琬婧,刘晓雯,刘瑶

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卫生部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免疫介导肾病诊治创新单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护理部 (北京 100034);2 海南省海口易康血液净化中心 (海南海口 570311)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赖以生存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而血管通路是保障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常被称作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2]。日本透析治疗协会指南[3]中推荐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为优先选择的血管通路。但是,患者在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AVF 的反复穿刺和使用可能会导致内皮损伤、皮下血肿,并逐渐进展为血栓、狭窄等并发症,甚至导致失功。远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同时具备热效应及非热效应,热效应能促进血液循环,非热效应可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氧化应激等作用[4]。近年来,远红外线干预已经逐渐被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AVF 的护理中。本文从远红外线干预对AVF 的作用原理、在AVF 中的使用方法及在AVF 护理(建立、穿刺和维护)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远红外线干预应用于AVF 护理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将远红外线干预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远红外线干预对AVF 的作用原理

红外线是指波长在0.76 μm~1 mm 之间的一种非可见光,医用红外线又分为近红外线和远红外线。在医学领域中,远红外线干预属于物理疗法的范畴,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安全疗法,常用的远红外线波长介于4~400 μm 之间,组织穿透深度为3~5 mm,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5]。

1966年,Cimino 和Brescia 等首次将桡动脉和邻近的头静脉在皮下进行了吻合,发展了一种AVF,其是将静脉血管动脉化后应用于血液透析穿刺治疗的一个非生理性结构[6]。有研究显示,新生内膜增生贯穿AVF 从构建到失功的整个过程,而内皮细胞在血管重塑和内膜增生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8]。远红外线干预对AVF 的作用分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种。热效应是指远红外线的能量被组织吸收后可以使分子的动能增加,引起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从而发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的作用;非热效应是指远红外线通过增加组织中一氧化氮的生成从而诱导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从而起到促进内皮前体细胞生长、抑制内皮细胞炎症反应、改善和保护内皮功能的作用,有利于延长AVF 的使用寿命[9-10]。

2 远红外线干预在AVF 中的使用方法

2.1 使用时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红外线干预相关仪器呈现出多样化、操作简便的趋势,逐渐被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中。贺欣等[11]将远红外线干预应用于AVF 建立之前,而黄家莲等[12]则将其应用于AVF 穿刺失败或拔针后按压不当等发生血肿的24 h 后,此外,也有部分研究者通过预防性地长期规律使用远红外线干预来减少AVF 并发症的发生[13-15]。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明确报道远红外线干预应用于透析时段与非透析时段时临床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在照射治疗期间,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局部反应和全身情况,当患者感觉过热或出现心慌、头晕等反应时,护士应及时调节照射强度和距离,必要时停止照射。

2.2 照射时长

沈燕等[16]在其研究中选择AVF 使用1年以上的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照射时长不同,将患者分为20 min 组、40 min 组、60 min 组和对照组4组,每组20例,前3组每次透析时分别给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20、40和60 min,3次/周,连续干预6个月,而对照组仅予以规律透析治疗,研究表明,不同治疗时长对AVF 的保护效果不同,选择每周3次,每次照射40 min 的治疗方案在增加患者AVF 血流量及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方面的效果最好,且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杨赟赟等[17]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远红外线照射40 min 的治疗方式在AVF 中的应用效果最佳,可有效改善患者AVF 血流量、增加血管弹性,预防AVF 阻塞及血栓的形成。

3 远红外线干预在AVF 护理中的应用

远红外线干预在AVF 护理中的应用包括AVF 建立、穿刺及维护3方面。

3.1 远红外线干预在AVF 建立中的应用

3.1.1 提高AVF 手术成功率

远红外线干预具有简便、安全的优点,在AVF 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较好,有助于增大AVF 血管内径、增加血流量,从而保障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贺欣等[11]在研究中根据是否使用远红外线干预将透析患者分为两组,通过比较治疗前、后血管内径及血管阻尼指数的变化,发现使用远红外线干预组的患者血管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相较于未使用远红外线干预组的患者提高了AVF 手术成功率。另有研究结果表明,术前采取有针对性地保护上臂血管、锻炼扩张术侧手臂血管、术后30 min 开始利用远红外线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能将AVF 手术成功率提高15.7%[18]。此外,远红外线干预对提高老年透析患者AVF 手术效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由此可见,远红外线干预可降低AVF 患者再次手术或建立其他血管通路的风险。

3.1.2 促进AVF 成熟

新建的AVF 术后不可立即使用,只有满足自然血流量>500 ml/min、穿刺段静脉内径≥5 mm、距皮深度<6 mm 等条件,才可认为是成熟的AVF[20]。只有成熟的AVF 才能在整个透析过程中提供足够的血流,保障透析充分性,提高透析效率。有研究表明,应用远红外线干预的患者AVF 生理成熟及临床成熟率均高于未应用远红外线干预的患者[4,21]。另有研究表明,在AVF 术前1个月和术后4周每天两次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患者瘘侧手臂,首次穿刺成功率可高达97.1%[22]。

3.2 远红外线干预在AVF 穿刺中的应用

3.2.1 提高AVF 穿刺成功率

因AVF 血管长度有限,而透析患者的治疗需要每周2~4次频繁进行,在有限的部位内反复穿刺容易对皮肤、血管壁造成损伤,致使血管内肌层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从血管中迁移到内膜,导致血管内膜、血管平滑肌增生形成瘢痕,增加了护士穿刺的难度。而远红外线的特殊波段能加速局部微循环,增强创面组织再生与修复的能力,避免瘢痕形成,从而可减轻穿刺阻力,提高护士穿刺的成功率[23]。

3.2.2 减少穿刺并发症

若AVF 穿刺失败、压迫不当或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则有可能造成瘘侧手臂发生皮下血肿,并常伴有疼痛。有研究表明,远红外线干预不仅可降低末梢神经兴奋性、解除痉挛、减轻患者的穿刺疼痛感,还可增加AVF 血流量,加快新陈代谢速度,促进局部微循环及组织中异常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清除,并通过共振作用提高各类酶的活性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24]。另有研究表明,远红外线照射联合马铃薯片外敷可有效治疗AVF 皮下血肿伴疼痛,效果优于单独使用50%硫酸镁湿敷或喜疗妥外擦[12]。

3.3 远红外线干预在AVF 维护中的应用

3.3.1 减少AVF 的失功的发生

AVF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狭窄,而一旦血栓形成,有可能逐渐导致失功。有研究表明,远红外线干预对AVF 轻中度狭窄处血管的弹性和内径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是对重度狭窄处血管的疗效欠佳[14]。袁静等[25]采用尿激酶溶栓联合远红外线照射血栓侧肢体治疗10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形成血栓的AVF,结果显示,91.18%患者的AVF 功能恢复,有效改善了AVF 血管的血流量和通畅率。

3.3.2 预防AVF 感染

AVF 感染不仅会直接影响血液透析的质量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还会增加治疗费用。毛伟君等[26]的研究结果显示,远红外线干预组AVF 的感染率(2.99%)低于传统治疗组(20.15%),表明远红外线干预应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可有效降低AVF 的感染率,并且能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满意度。由此可见,远红外线干预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合成,有效地促进血管生成和创伤修复,还可通过加快细胞新陈代谢来增强身体机能及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有效降低AVF 感染的发生率。

4 小结

远红外线干预是一种无创、简便的非侵入性干预方式,可以通过其热效应和非热效应有效提高AVF 手术的成功率,并且可通过提升血液透析患者AVF 的血流量促进内瘘的成熟,提高AVF 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可保障血液透析顺利进行,提升患者的透析质量及生命质量。

猜你喜欢
热效应血流量成功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当代水产(2022年6期)2022-06-29 01:12:02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化学反应热效应类试题解析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加载速率对合成纤维力学性能影响的力热效应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
海峡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0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解过程热效应的比较
化学教与学(2012年9期)2012-03-20 14:06:25
奇异值分解法用于MR灌注成像脑血流量估计的仿真研究
奶山羊乳腺血流量检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