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涵,吴巧利,曾丽梅,郭兰娟
福建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福建福州 350001)
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多见于老年人群,患者发作时肺部气体不能有效交换,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昏迷,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呼吸衰竭患者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可避免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能够让患者维持相对稳定的生命体征,从而改善呼吸功能,然而长时间机械通气会造成喉管以及支气管损伤,容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于老年呼吸衰竭患者而言,一旦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会阻碍正常撤机,甚至加重病情,导致患者病死[2]。因此,在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过程中需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患者正常治疗以及生命安全提供保障。预见性护理是一种前瞻性护理方法,能够提前预防相关风险,为患者治疗提供支持,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配合多频振动排痰机能够促进患者排痰,预防肺部感染。本研究主要探讨多频振动排痰机联合预防性护理在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福建省立医院进行治疗的86例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60~77岁,平均(67.89±4.55)岁;原发疾病包括重症哮喘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2例,重症肺炎10例,肺水肿4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60~78岁,平均(68.12±4.68)岁;原发疾病包括重症哮喘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例,重症肺炎10例,肺水肿6例。两组性别、年龄及原发疾病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呼吸衰竭诊断标准[3],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 mmHg(1 mmHg=0.133 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 mmHg;符合机械通气条件;年龄≥6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血流动力学异常,呼吸道损伤,呼吸道梗阻,昏迷无法自主呼吸,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两组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选用美敦力医疗用品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B840型呼吸机,并给予止咳祛痰、解痉平喘等对症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监测患者病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为患者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使其配合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呼吸机面罩,指导患者少进行吞咽活动,尽量避免张口呼吸,每日做好口腔清洁,定期为患者吸痰,并指导患者咳痰。
观察组采用多频振动排痰机联合预防性护理。(1) 多频振动排痰机(郑州阳坤医疗器械有限公司,YK600-1):连接电源,打开开关,选择P1模式,时间设置为5~10 min,频率设置为10~20 Hz,然后启动设备,2~3次/d。(2)预防性护理:提前拟定护理方案,根据以往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护理经验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如体位不当、呼吸道管理不到位、口腔护理缺陷等)进行归纳、总结,科室内部进行讨论,并对患者实际情况作出评估,提前拟定针对性护理措施;体位护理,将床头抬高30°~45°,在患者背部可用软枕支撑身体,让头部、颈部及肩部保持同一平面;加强呼吸道管理,充分湿化呼吸道,结合患者病情选用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及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雾化吸痰操作,根据患者面部特征选择合适的鼻面罩,以头带进行固定,面部贴合处不留缝隙,防止出现漏气的情况,护理人员还需定时对面罩进行检查,防止面罩出现松动,指导患者用鼻呼吸,叮嘱其不要张口呼吸,防止漏气,定期对湿化器、传感器、雾化器及空气过滤器等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加强口腔护理,每日协助患者进行口腔清洁,3~4次/d,口腔清洁前,先给气囊充气,根据患者口腔pH 选择适宜的冲洗液,清洁完成后放气,并将气囊周围分泌物清理干净;患者饮食方面可采取少量多次方式,患者进食时保持半卧位,对鼻饲液浓度以及鼻饲速度进行适当调整,预防反流,鼻饲前检查气囊压力,确保气囊保持充盈状态,降低反流发生率。
干预后1周,对比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
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6.98%(3/43),低于对照组的23.26%(1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0,P=0.035)。
干预前,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水平为(64.36±2.19)%,对照组为(64.78±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1,P=0.282);干预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水平为(94.35±2.34)%,高于对照组的(90.22±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5,P=0.001)。
干预前,观察组呼吸频率为(34.25±2.69)次/min,对照组为(33.86±2.51)次/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5,P=0.394);干预后,观察组呼吸频率为(21.33±2.12)次/min,对照组为(25.24±2.31)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0,P=0.00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临床治疗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常采取机械通气治疗,但机械通气本身是一种非生理性的侵入性操作,由于老年患者年龄偏大,机能下降,更容易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阻碍病情恢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导致死亡[4]。因此在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过程中需积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取了多频振动排痰机联合预防性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为,多频振动排痰机能够在患者身体表面产生特定方向周期变化的治疗,其中机器在垂直方向所产生的震颤、叩击可促进呼吸道黏膜表面黏液以及代谢物松弛、液化;水平方向治疗力可促进黏液排出体外,加速排痰,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性,使患者保持相对稳定的呼吸状态,故能够缓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其血氧饱和度;在患者呼吸状态以及供氧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换气及通气功能障碍能够得到改善,其呼吸频率也能够趋于正常水平,不会出现呼吸频率过高的情况。
预防性护理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护理模式,其以循证医学作为基础,护理前对护理对象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再参考以往临床护理经验、文献等,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前进行分析,然后再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尽最大可能控制风险,以改善患者预后[5-6];通过对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预防性护理,能够提前预判并控制风险,使得护理服务能够主动进行,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促进患者排痰,有利于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能够规避致病诱因,使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综上所述,对老年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多频振动排痰机联合预防性护理有利于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对于缓解患者病情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