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颖
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在实施剖宫产手术后,腹胀属于十分常见的一项并发症,对产妇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除此之外,还可能诱发其他异常变化,例如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子宫复旧等,这些不良反应会延长产妇住院时间,对于康复而言极其不利[1]。由此可见,对于实施剖宫产术后的产妇,有必要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她们尽快恢复肠道通气,缓解产后腹胀。基于此目的,本文通过对改良型雷火灸展开深入研究,试评价该方式对于剖宫产术后腹胀的改善作用,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2019年12月~2020年8月,纳入我院832例剖宫产术后产妇,按照随机方式分为A组和B组。A组年龄23~37岁,平均(29.65±0.65)岁,产次1~3次,平均(1.26±0.41)次;B组年龄22~36岁,平均(29.51±0.74)岁,产次1~2次,平均(1.32±0.39)次。比较以上所列举的年龄、产次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B组行早期康复干预,具体为术后翻身、屈腿、腹部按摩及用药监管。
A组采取早期康复干预的同时进行改良型雷火灸治疗,操作前严格执行手卫生,然后点燃灸条插入艾灸盒内, 并将盒盖扣好,将艾灸盒放置同样的穴位,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微红, 深部组织发热为宜,每日1次 ,每次持续30分钟。同时另取艾条艾灸双涌泉穴(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当你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治疗过程中需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在温度可耐受的情况下,以皮肤红润为宜。
1.3观察指标 ⑴产后48小时肛门排气率、腹胀发生率以实际发生数据为准。
⑵统计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然后进行对比,内容包括肛门排气、排便、肠鸣音恢复时间。
2.1产后48小时肛门排气率、腹胀发生率对比 A组产后48小时肛门排气例数为275例,发生率为66.106%;B组产后48小时肛门排气例数为191例,发生率为45.91%,A组高于B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x2=34.420,P=0.000)
A组腹胀发生例数为141例,发生率为33.89%;B组腹胀发生例数为225例,发生率为54.08%,A组低于B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x2=34.420,P=0.000)
2.2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对比 A组肛门排气时间为(34.23±2.13)h,排便时间为(22.46±1.25)h,肠鸣音恢复时间为(38.21±2.32)h;B组肛门排气时间为(46.65±4.32)h,排便时间为(36.32±2.47)h,肠鸣音恢复时间为(50.78±3.66)h。对比两组数据,A组皆低于B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T=16.472,P=0.000;T=31.980,P=0.000;T=18.508,P=0.000)
雷火灸由古代的“雷火神针”演变而来,以艾绒和中草药制成,其灸法十分特殊。其名为雷火,就是要把灸法变得像雷霆和地火一样强大有效。在《本草纲目》中对于雷火灸的前身便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在施灸时,降艾灸条点燃后,需要隔十层以上的纸或几层棉布,然后药物的热气就会直接进入疾病中心。此方式与针灸十分类似,因此亦被称之为“雷火神针”。明朝以后,后世的医生对雷火神针进行了改良,并逐渐发展成为雷火灸,在医院和民众中广泛传播。修改后的雷火灸,像普通的艾灸,使用“悬灸法”远离皮肤。
在此次研究中,A组产后48小时肛门排气率为66.10%,高于B组的45.91%,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腹胀发生率为33.89%,高于B组的54.08%,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低于B组(P<0.05)。具体分析为:中医范畴中认为腹胀是由气机运行失常所致,若人体升降功能失调,则气滞之于腹中,难以排出,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强调促进肠道运化功能,以此来快速积气排出[4]。此次治疗中所选的神阙穴位于腹中部,隶属五脏六腑之本,经过艾灸后可理气通腑;中脘穴具有疏肝利胆、调和脾胃之作用;天枢穴调理产妇肠腑;涌泉穴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焦躁,引火下行。对以上穴位进行艾灸,能起到调理肠胃,舒经通络之功效,并迅速缓解诸多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最终改善肠胃功能。
综上,剖宫产术后产妇在采取改良型雷火灸治疗时疗效显著,另外也能改善肠道功能, 与传统型相比具有安全可靠, 减少人力耗损, 简单易行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