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分析

2021-04-03 21:47曹望凯
中国保健营养 2021年4期
关键词:胸外科患肢肝素

曹望凯

山东省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潍坊 261041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病,多是由心血管病变引发,尤其是围术手术期的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并发症。本文选取6例胸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疾病的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如下表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6例胸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在32-77岁,平均(61.5±2.4)岁。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患者围手术期一侧或者双侧下肢突然出现肿胀、疼痛、酸沉感,并由脚踝逐渐向上蔓延,且有皮温升高,患肢活动受限等问题。经检查足背屈时激发腓肠肌疼痛试验阳性。对患者行下肢超声检查发现不同部位深静脉出现程度不一的管腔变窄,血管内膜粗糙,管壁厚度不均衡等问题。管腔按压不变形,血流信号减弱表示存在血栓[1-2]。

1.2.2治疗方法 将6例患者患肢抬高,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进行局部理疗和热敷,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病程在72小时以内且没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采用60-100IU/kg的肝素加入500ml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治疗,间隔4h使用一次;20000U尿激酶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一天一次,连续治疗一周;治疗期间要保持APTT在正常值的1.5倍到2倍,凝血酶原时间在18-21s,不能大于30s。此外,还要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一天一次,连续治疗一周;500mg潘生丁+50mg肠溶性阿司匹林口服,每日三次。

2 结 果

6例患者治疗后痊愈5例,显效1例,14天为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治疗期间没有患者出现肺栓塞、感染、出血和死亡。患者经尿激酶和肝素抗凝治疗后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消失,活动不受限。对患者下肢行超声检查发现血流情况通畅或基本通畅,管壁光滑,明显充盈或缺损问题消失。

3 讨 论

3.1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静脉血流变慢,凝血功能异常、血管壁损伤是围手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的常见原因。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患者心输出量减少、肢体活动量减少的情况下导致静脉回流变缓,凝血因子浓度增高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异常,机体一直处于高凝状态也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外,手术、创伤会直接损伤血管,加上药物的刺激会使得血管内膜变得粗糙,血管壁上会附着血小板,凝血系统被激活时会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

3.2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处理分析 围手术期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可采取非手术治疗方法,患者急性期要绝对卧床休息,将患肢抬高,局部进行理疗和热敷,并积极进行抗炎、抗凝、抗血小板凝聚治疗。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尿激酶配合阿司匹林、肝素、潘生丁等药物治疗,起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肝素的抗凝作用可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在血液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和溶栓后预防血栓复发中效果显著。需注意肝素在失活的情况下会导致患者酸中毒,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加强注意。潘生丁则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黏附性,避免受损血管处黏附血小板,由此起到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在出血时间延长的情况下可抑制血栓形成。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尤为重要的,医护人员需要强化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尤其是高危患者术前需要检查患者凝血功能,术中及时纠正脱水问题,确保水电解质的平衡,减少术中出血量,积极预防感染。术后要按摩患者下肢肌肉,加快血液循环,患者清醒后可活动双下肢,这样可以起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4-5]。

猜你喜欢
胸外科患肢肝素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胸外科疾病治疗应对策略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简介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舒适护理在胸外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