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冰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性病变,导致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和周身症状性的疾病,是以儿童和青少年较为常见[1]。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支持疗法,减轻心脏负担;给予护理干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现具体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68例,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1岁~12岁,平均年龄(5.0±2.5)岁;疾病诱因:上呼吸道感染17例,腹泻15例,诱因不明2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1.6岁~10岁,平均年龄(5.6±3.5)岁;疾病诱因:上呼吸道感染16例,腹泻16例,诱因不明2例。两组比较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
1.2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给予用药护理和健康指导工作。
观察组采取有效综合护理干预工作,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对尿量、精神意识、皮肤、粘膜颜色进行观察,注意呼吸困难、咳嗽、疲劳、水肿、肺湿啰音等表现,活动中密切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活动后如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症状,应停止活动,以限制最大活动量。超过一半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会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因此,应在急性期进行心电图监测。注意心率、心律和心电图的变化。同时,应准备好抢救工具和药品。一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应立即按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或临时起搏和电复律[2]。
1.2.2休息与饮食 干预急性期卧床休息至发热消退后3~4周,随着心功能的恢复,活动逐渐增强。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合理安排儿童的休息时间,保证儿童的睡眠时间。进低盐、低脂饮食,减少水分摄入,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1.2.3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干预观察小儿胸闷情况,注意诱发和缓解因素,必要时给予吸氧。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心肌营养药物以促进心肌的正常恢复。少活动,多休息。控制输注速度和输注总量,减轻心肌负担。要注意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如频繁的室性早搏、多源性室性早搏、房颤等。一旦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1.2.4急救物品 准备准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和用品。急救车内药品齐全,处于待命状态,除颤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袋、人工辅助呼吸器等处于应激状态,应固定放置,并由专人检查,以备紧急使用[3]。
1.2.5心理护理 干预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案,讲解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引导正确饮食、休息、活动,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焦虑和恐惧,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促进疾病康复。
2.1对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进行对比 对照组34例,无抵触13例(38.24%),轻微抵触14例(41.18%),明显抵触7例(20.59%),治疗依从性79.41%;观察组34例,无抵触16例(47.06%),轻微抵触16例(47.06%),明显抵触2例(5.88%),治疗依从性94.12%;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1%,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对两组患儿及家庭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 对照组34例,非常满意13例(38.24%),满意12例(5.88%),不满意9例(26.47%),护理满意度73.53%;观察组34例,非常满意18例(52.94%),满意15例(44.12%),不满意1例(2.94%),护理满意度97.06%;观察组总护理满意度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3%,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 对照组34例,显效16例(47.06%),有效10例(29.41%),无效8例(23.53%),总有效率76.47%;发生并发症6例(心力衰竭3例,心律失常2例,心源性休克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观察组34例,显效19例(55.88%),有效14例(41.18%),无效2例(5.88%),总有效率94.12%;发生并发症2例(心力衰竭1例,心律失常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8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的76.47%,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多采用综合性治疗,治疗中,一般常规护理已不能满足患儿对疾病治疗的要求,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注意患儿的病情观察,给予休息、饮食及日常护理需求[4],以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中,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工作,临床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更高分别为94.12%、94.12%和97.06%;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
对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护理干预,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