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晶
哈尔滨市双城区骨伤科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髂静脉下方的深静脉管腔内形成血栓,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已成为致死性疾病之一,是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检测血栓的位置和血流[1],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临床检测的首选。本研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同下肢正常者进行对比观察,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其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5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45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32~82岁,平均年龄(62.5±2.5)岁;病程最短 5天,最长 18个月,平均病程(8.5±2.5)个月,位置右下肢20例、左下肢22例、双侧下肢3例;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65.5±3.5)岁;
两组对象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进行扫描。探头频率为5~14MHz。平卧位,充分暴露检查部位,下肢微外展,膝关节弯曲,髋关节外展。检查时应密切注意不同病人的血流信号、血栓表现及血管变化[2]。同时将患侧不同血管的检查结果与健康侧相应血管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脉冲多普勒观察记录患者血流速度和反流时间,了解血流动力学情况,通过下肢远端受压试验和valsalva试验检查静脉瓣膜功能。仪器的相关参数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1对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管内径进行对比 对照组45例中,双侧股总静脉(8.85 ± 1.57)mm、 股浅静脉(5.42±0.39) mm、 内侧腓肠静脉(3.53±0.65) mm、胫周围静脉近端(2.55±0.53)mm、腘静脉(5.91±0.88) mm;观察组45例中,双侧股总静脉(12.38 ± 1.42)mm、 股浅静脉(7.59±1.38) mm、 内侧腓肠静脉(5.61±1.39) mm、胫周围静脉近端(2.94±1.08)mm、腘静脉(5.89±1.48) mm;两组对比,观察组双侧股总静脉、股浅静脉、内侧腓肠静脉、胫周围静脉近端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腘静脉内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2.2两组研究对象收缩期峰值流速、 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比较 观察组45例中,收缩期峰值流速(45.62±14.98)cm/s、 舒张末期流速(9.65±3.58)cm/s,阻力指数(1.72±0.56);对照组45例中,收缩期峰值流速(38.88±12.72)cm/s、 舒张末期流速(7.55±2.16)cm/s,阻力指数(2.12±0.43);观察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观察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 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43例,无深静脉血栓2例,检出率95.56%;其中病变累及单支血管36例(83.72%),多支血管7例(16.28%); 慢性期4例(9.30%),亚急性期5例(11.63%),急性期34例(79.07%);中央型18例(41.86%),周围型16例(37.21%),混合型 9例(20.93%)。灵敏度95.56%,特异度91.11%,诊断符合率93.3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下肢深静脉在各种病理因素的影响下,管腔内部形成血栓,以至静脉回流障碍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3]。严重者还可以影响动脉供血,并使静脉瓣膜受损,遗留永久性的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存质量。彩超可明确血栓位置及血流情况,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临床首选的检测方法[4]。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从影像、声音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诊断,可看到管腔内血栓回声、管径大小形态、血流情况、静脉最大流出率等。
本研究中,两组对比观察组双侧股总静脉、股浅静脉、内侧腓肠静脉、胫周围静脉近端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腘静脉内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灵敏度95.56%,特异度91.11%,诊断符合率93.33%。
总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诊断,可重复、无创,灵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