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忠萱
大庆市第五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4
T2DM属于慢性与终身性疾病,病发后如果控糖不当,极易合并肾脏病变、眼病变等疾病[1]。临床针对该疾病常用二甲双胍治疗,但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有研究显示,在此基础上增加阿卡波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次对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单独或联合治疗初诊T2DM的临床疗效展开研究。详情如下:
1.1一般资料 按照40例T2DM患者于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就诊的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3:7;年龄33-72岁,平均(53.17±4.99)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2:8;年龄35-76岁,平均(55.21±5.09)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二甲双胍(生产厂家:北京太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050,规格:0.5g*10片*3板)口股治疗,前期使用剂量为0.5g/次,3次/d;后期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将药物剂量进行调整,但每次使用总剂量不得超过2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添加阿卡波糖(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05,规格:50mg*30片)进行联合治疗,初始使用剂量为50mg/次,3次/d,持续使用4d后将药物使用剂量调整为100mg/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
1.3指标观察 (1)记录与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治疗3个月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改善80%以上视为显效;治疗患者三项指标均改善50%以上视为有效;改善为达到50%以上视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表示计数资料,(X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19/20),对照组为65.00%(13/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25,P=0.148)。
2.2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腹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1/20);对照组出现2例腹胀、2例腹泻、1例皮疹、1例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6/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9,P=0.037)。
随着现阶段热门生活质量和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致使T2DM患者数量逐渐增加,其中肥胖与超重人群中患此种疾病的概率较高,且在社会中逐渐蔓延[2]。它的存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威胁。其病发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部分学者较倾向和自身免疫功能、环境和遗传紧密联系[3]。如果DM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那么对患者的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损伤。如果T2DM患者再伴有高血压,或伴有肾病综合征,就会导致DM并发症的进展更为迅速,严重的甚至会诱发尿毒症与肾衰竭[4]。属于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致使越来越多的人重视DM。
经研究和临床经验可得,予以初诊T2DM患者降糖操作,可以有效抑制DM微血管疾病的产生,进而有效预防并发症,稳定患者血糖值,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现阶段临床治疗T2DM,主要包括阿卡波糖、二甲双胍两种药物,但两种药物存有差异性,致使治疗效果也差异较大。而首选的治疗药为双胍类药物,其能够提升患者胰岛素敏感度,提升葡萄糖的介导作用,以改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同时还可以减少体质量,可应用于肥胖患者,同时还可以有效的起到预防并发心肌梗死、减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但是该种药物会根据患者年龄及耐药度的增加,导致患者机体耐药性与免疫性降低,进而扰乱胰岛素正常分泌功能,影响患者预后质量。而阿卡波糖是生物合成糖,其可有效抑制α葡糖苷酶的活性,并减少肠道中双糖、寡糖、多糖的降解,进而控制血液对葡萄糖的吸收速度,最终起到逆转高血糖毒性,并控制血糖的作用,进而有效地缓解患者病情。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其临床效果要优于二甲双胍的单独使用。且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显著提升患者的耐药性,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对T2DM患者应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