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昌明
大庆市第四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脊椎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类型,其中胸腰段椎体骨折最为常见。骨折一般由外界暴力损伤多导致,伴随脊髓、马尾神经损伤,还会造成关节脱位,影响患者正常身体机能[1]。脊椎骨折一般采取外科手术治疗,通过手术纠正脊椎变形情况,解除脊髓压迫,缓解患者疾病症状。但在术前需要明确的诊断作为治疗方案的依据。CT、MRI、X线都是临床常用的用于骨折检查的影像学手段。但目前尚未有关于三种检查方式对于脊椎骨折的诊断价值的定论[2]。为此,本研究对78例患者实施临床分析对比,判断CT、MRI、X线在脊椎骨折中的诊断效果。具体如下。
1.1一般资料 78例脊椎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于2019年3月-2020年2月入组。患者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18-62岁,平均(43.1±3.3)岁。骨折原因:高空坠落20例,交通事故38例,撞击伤20例。受损椎体共130节,骨碎片270片。
1.2方法
1.2.1CT检查方法 使用的检查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l6 CT机,对疑似骨折椎体及上下椎体进行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和间隔均为5.0mm,螺距为0.75mm。扫描完成后,进行骨算法薄层重建,参数设置:层厚2.0mm,间隔1.8mm。将最终获取的信息上传至工作站处理,实施多平面、曲面重建,得出清晰图像。
1.2.2MRI检查方法 检查仪器为西门子公司所制造的 Magnetom vanto 1.5T扫描仪。先实施常规扫描,再进行增强扫描。参数设置:平扫时,矢状位T1WI指标为TR644ms,TE33ms。横轴位T2WI指标为TR3000ms,TE98ms,层厚和层距分别为5mm和0.8mm。增强扫描时,经肘静脉注入15-20ml的造影剂,注射速度为0.1mmol/kg/s,造影剂选择钆双胺注射液。
1.2.3X线检查方法 检查仪器为DR数字摄影机。对患者脊椎骨折部位实施正位及侧位片拍摄,必要时可增加双侧斜位拍摄。
1.3观察指标 评估三种检查方法对脊椎骨折的诊断价值。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定数资料以n(%)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脊椎骨折检查中,三种检查方式对椎骨受损检查结果分别为71例、77例和68例,组间差异不显著(X2=1.263、0.565,P=0.452、0.709)。脊柱变形检查结果均为66例,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X2=0.000、0.000,P=1.000、1.000)。骨碎片检查结果,CT为206例, MRI为172例, X线为36例,CT最优,其次为MRI,最后为X线,组间差异显著(X2=144.634、10.194,P=0.000、0.001)。脊髓、神经根、韧带损伤检查中,CT检出205例,MRI检出265例,X线检出101例,MRI最优,其次为CT和X线,组间差异明显(X2=81.269、59.088,P=0.000、0.000)。
脊柱是支撑人体活动的重要受力部分,满足人体上半身躯干的活动要求。脊柱是由多节椎体连接而成的解剖结构,本身结构比较复杂[3]。在受到外界暴力损伤时,采用常规的检查方法,不能明确病变性质,难以给出精确的诊疗方案。因此,需要借助科学手段进行辅助检查。影像学手段是临床常用检查骨折类疾病的手段,包括CT、MRI以及X线等。
本研究对脊椎骨折患者分别实施了CT、MRI及X线检查。研究结果显示,脊椎骨折检查中,三种检查方式对椎骨受损及脊柱变形情况的检查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骨碎片检查结果,CT最优,其次为MRI,最后为X线,组间差异显著(P<0.05)。脊髓、神经根、韧带损伤检查中,MRI最优,其次为CT和X线,组间差异明显(P<0.05)。这样的研究结果,符合三种检查方法各自的特点。说明X线检查方式,具有检查范围大,可对骨折疾病进行初步筛查的特点,且操作简单,费用低,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诊断结果[4]。但对骨折具体情况探查不仔细,可用于脊椎骨折的初步筛查中。CT可对骨碎片情况进行探查,最小检出的骨碎片可达2mm。而MRI可通过高低不等的信号分析,对脊椎骨折部位水肿、出血、神经损伤等情况进行探查,通过骨折线的信号显示,判断韧带等损伤情况[5]。对脊髓、周围神经以及韧带等的检查结果更加准确。从三种检查结果来看,各有各的优势,在临床实施脊椎骨折检查中,可实施联合检查,提供更准确的骨折损伤的判断依据[6-7]。
综上所述,将CT、MRI和X线应用在脊椎骨折检查中,可利用X线进行骨折的大范围筛查,进行初步诊断。并通过CT明确骨碎块数量,以MRI诊断脊髓、神经、韧带损伤。根据不同检查方式的优点,临床医师在脊椎骨折的诊疗时,可以借助联合手段明确病变情况,提升脊椎骨折的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