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丽荣 黄鹏 陈航 庄炜
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传染病的实战演练,特别是2020年初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努力奋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战争中,形成医疗救治科学、隔离防控有效、物资保障充分、舆论引导得力、各方协调有序的良好局面,为打赢这场重大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政治保证。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当前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中指出:要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布局。要立足平战结合、补齐短板,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由此可见,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是构建强大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能够有效遏制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类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损害。传染病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救治的核心力量,必须建立科学有效、平稳高效的“平战结合”运行机制。
(1)应急前的预防能力建设。建立高效决策的应急管理委员会,形成覆盖全院的应急培训机制,采取检查清单对应急准备进行逐项排查。(2)应急中的处置能力建设。制定简洁有效的应急工作流程,提高应急响应速度;根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际需求进行收治能力拓展;完善运行监督机制。(3)应急后的恢复能力建设。恢复医疗秩序,保障医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措施,创新诊疗模式,通过互联网诊疗等方式逐步推进复产复工。(4)全过程的评估能力建设。前期,医院需要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对事件判断,根据事件发展趋势选择预案的响应级别;中期需对突发事件处理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急措施,协调各部门关系、进行医疗资源分配;后期需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的各方损失以及医院恢复正常工作秩序,补充医疗物资等方面进行汇总评估[1]。(5)加强应急人才、物资、财务、后勤等储备和保障。
应急状态下用政府统筹的优势医疗技术资源,组建专家组,涵盖重症、呼吸、消化、感染、循环等重要支撑学科,形成多学科联合会诊机制,从而带动和促进本院内多学科诊疗(MDT)发展与建设。加入属地及周边的优势专科医联体,带动相对薄弱学科或空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为薄弱科室给予人、财、物上的倾斜,必要时引进学科带头人,尽快补齐发展短板。
作为定点救治机构,应具备各类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能够开展传染病相关科学研究,为传染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能够开展传染病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能够承担全国传染病救治有关临床、教学、科研、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数字化、数据驱动的智慧型网络体系,引领和推动国家传染病医学发展,向世界提供中国经验、标准和方案。
随着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正在承受着战争的迫害,“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我国必将还面临着其他诸多挑战,和平时期,仍然需要时刻准备着可能发生的战争和恐怖袭击。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防范可能存在的生物恐怖袭击,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加强对生物武器相关防御学科的研究与建设,形成科学、快速、有效的应对机制,建设成为立足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平台:面向北京开展应急救治,面向全国提供紧急支援,面向世界提供支援帮助,突显传染病医院的责任与担当。
(1)提升病原体检测能力。按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和生物安全通用准则要求,建立全流程安全核查、监管和责任追溯制度,安全规范开展传染病病原学检测和变异监测等实验活动。优化检测方法,最大限度提升检验检测水平和检测能力。(2)提高公共卫生事件识别能力[2]。加强对广大医务人员传染病监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强化对临床医生尤其是非传染病科室医生公共卫生意识的培养增强医务人员的“哨兵”意识,实现公共卫生事件关口前移。(3)提高新发突发传染病临床诊断能力。根据既往病例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研究,制定并推广相应的临床诊断路径,为临床医生早期识别相关疾病提供帮助。
与其他医疗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建立《重大活动传染病应对保障方案》,形成标准方案,制定规范的传染病筛查程序,并开展培训,提升整个保障体系内对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传染病医院内部根据学科优势进行预检分诊和病人分类转送,确保及时救治病人、随时提供会诊、全时保障安全。
“弹性可变”的建筑方案布局是指在功能设置时注重限定功能空间与多用的非限定功能空间的组织形式,同时注意在建筑内部和建筑外部适当提供非限定功能空间[3]。“平时”,这些非限定空间有着丰富的使用模式,提供多种空间体验;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非限定空间转化成具体功能空间,对原有建筑空间进行扩展;同时,设置可变的流线与多重入口,做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平面功能的灵活可变。
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预检分诊法律、法规和专家共识,同时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持续改进和完善:(1)急诊预检分诊的核心是处理好“既危又疑”;(2)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的核心是把握好“留观标准”;(3)门诊、病区预检分诊的核心是把握好“重点环节”[4]。新形势下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要更加科学、精准、有序,不断提升综合医院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管理水平;(4)持续推动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积极探索AI、5G等在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建设智慧型医院。
坚持传染病医院作为战备医院的战略思维,建立一个平时练兵,应急状态实行隔离区独立运行体系[5]。统筹调配医护资源,实行隔离病房轮转机制,通过感染与非感染、内科与外科、新老搭配等组合,确保全院医护均具备传染病救治经验。医院整体可收治床位数受上级有关部门统一调配,同时根据医院承担应急任务情况,机动调整开放病床数。多途径优化简化患者就医流程;通过多学科交叉诊疗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率更具性价比的医疗服务;成立疾病亚专业组,提供个性化的精准医疗;积极推进日间手术,推进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等,提高医院运行效率。
传染病医院不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承担医疗救治任务,日常也承担着新发传染病的预警识别、传染病防控知识宣教、治愈患者随访等诸多预防性任务。积极推进医防融合,将提升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医院与其他防控机构的协同作用,沟通合作、差异互补,真正形成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有利局面。
以管理融合为牵引,以成立医防融合领导小组为基础,全面负责推进医防融合改革,统筹有关组织架构、绩效分配、流程设计等,建立协调和保障机制[6];探讨设立一体化门诊,提供集合预防宣教、应急救治、慢病管理和感染防护、紧急阻断为一体的融合型服务,将传染病医院的服务脱离单纯的诊疗,拓展为全方位一体化服务[7]。以绩效融合为推手,探讨医防融合前提下绩效融合的问题,对医疗与公卫实施同等标准下的考核要求,落实同等标准下的福利待遇。
加强与疾控、海关、检疫等多部门的合作共享,针对新发传染病,建立常态、动态、开放的信息共享机制。落实《北京市医防融合培训方案(2020年—2022年)》,承担传染病诊治能力培训基地的同时,也需要积极推动相关内科专业的医生到急救中心和疾控中心参加医防融合培训[8]。重点开展创新融合。整合传染病领域的临床信息与样本资源、基础研究资源、新技术转化资源,探索重大传染病的新机制、新靶点、新诊疗方案。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确保做到全员、全院区管理;建立“医院感染岗位考核”的长效机制,通过对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岗位考核,提升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素质[9];完善、优化、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范、制度及标准等,加强诊疗过程中的院感监督。
根据不同传播途径的病原体,建立科学有效的防护方法,避免出现防护不到位、过度防护情况。开发研制环保有效、方便医护人员使用的防护装备,减少防护浪费,减少因不当防护造成的医疗废物增加。持续改进病原体消毒方法,与科研单位合作改进开发新的消毒方法,确保消毒到位,减少环境污染,方便医务人员使用[10]。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对某些与国民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以清单形式公开列明[11]。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常态化阶段,院感管理渗透到日常诊疗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是医院管理的底线和红线。既做到严守红线,又确保各项诊疗活动有序展开,患者应治尽治,创新性建立院感管理“负面清单”,将十分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进入“负面清单”的基本原则是:患者流行病学史有问题;患者疑似诊断不能排除;诊疗活动无法避免交叉感染;医护防护个人不到位;终末消毒不达标等。只要进入“负面清单”的诊疗活动,院感具有一票否决权。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防控政策的调整,以及对疾病认识的深入,“负面清单”有可能是动态可变的,需要及时进行更新。
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从思想上引领、工作执行和统筹协调等方面激励全体医护人员齐心协力,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再接再厉、一如既往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加强党的领导,这对遏制疫情蔓延、全面稳定局势起到重要作用。建立“平战结合”型传染病医院,需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注重总结实战经验,以提升综合救治能力为目的发展薄弱学科,促进医院全面发展;找准传染病医院的战略定位,积极参与并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提升实战能力;医防融合是当前实现“平战结合”有力手段,可以有力促进传染病医院从硬件规划改造上,医疗流程上,运营管理上均实现高效的“平战转化”;无论是平时还是应急状态下,院感管理永远是传染病医院必须严守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