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博杨 吴惠群 卢守四 密忠祥
我国康复医学发展起步较晚,在康复教育层次、人才培养数量、康复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现代康复机构的高质量发展。为了解现代康复机构人才教育培养现状,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相关调查,以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可行性建议。
2020年1~12月对全国医疗卫生系统、残联系统、教育系统、民办系统等共计57家康复机构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康复机构承担教学任务、培养人才、学生教育层次及人才需求等诸多方面。
本研究采用经专家咨询、讨论修订后的调查问卷,向全国省市级康复机构进行线上发放、填写与回收。采用Excel 2019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与构成比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收到的57份问卷中,承担教学任务有51家,没有承担教学任务和数据缺失共6家。调查结果显示康复机构承担了大中专院校的教学任务。
(1)人才培养数量情况。57家康复机构中,实际填写此项情况的机构有50家。在承担大中专院校教学任务的康复机构中,有38%(19家)的机构培养了10~50人,26%(13家)的机构培养了100~500人,18%(9家)的机构培养了50~100人,18%(9家)的机构培养了500人以上。
(2)人才培养专业方向情况。57家康复机构中,实际填写此项情况的机构有50家。培养作业治疗师的机构最多(43家),其次是培养物理治疗师的机构(39家),第三是培养康复医师和言语治疗师的机构(36家),其后依次是培养康复评定人员(24家)、中医治疗师(21家)、心理治疗师(12家)。
57家康复机构中,实际填写此项情况的机构有50家。90%(45家)的机构培养了本科生,72%(36家)的机构培养了大专生,40%(20家)的机构培养了硕士生,12%(6家)的机构培养了博士生。
(1)人才专业分布需求。57家康复机构中,实际填写此项情况的机构有55家。结果显示,急需人才的专业分布排在前3位分别是康复医师(39家)、心理治疗师(27家)和言语治疗师(26家),其次是康复工程师(23家)、作业治疗师(21家)和物理治疗师(20家),急需中医治疗师的机构最少(8家)。
(2)人才教育层次需求。57家康复机构中,实际填写此项情况的机构有55家。结果显示,67.3%(37家)的机构急需硕士学历的康复技术人员,50.9%(28家)的机构急需本科学历的康复技术人员,25.5%(14家)的机构急需博士学历的康复技术人员,5.4%(3家)的机构急需大专学历的康复技术人员。
(3)人才获得渠道需求。57家康复机构中,实际填写此项情况的机构有54家。结果显示,72%(39家)的机构希望通过在校学历教育获得人才,69%(37家)的机构希望通过进修学习获得人才,30%(16家)的机构希望通过短期培训班获得人才,17%(9家)的机构希望通过远程学历教育获得人才。
按照国际标准,每10万人口需要15名以上的物理治疗师、8~10名作业治疗师[1]。根据2020年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4亿人口计算,我国应有约21万名物理治疗师、约11万~14万名作业治疗师。目前全国从事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仅1.4万人[2],平均每10万人口仅有1人。而作为人口大国,我国有康复需求的人群超过1亿[3]。高校及康复机构每年所培养的康复技术人员数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数据显示,康复机构所培养出的康复技术人员集中在本科和专科教育层面,缺乏研究生高学历教育。我国为了适应康复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培养大批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专科院校已经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4]。2001年教育部批准首都医科大学等共5所高校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5],发展至今全国已有230余所医学高校设立了康复治疗技术专科及本科教育[6]。但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康复治疗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仍在起步阶段。
目前国际上培养治疗师的方式是分专业培养,即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7],并形成了世界物理疗法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疗法师联盟(WFOT)。目前国内只有少数院校如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取得了WCPT和WFOT的双认证,大多数院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由于未区分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二级学科,连WCPT和WFOT最低教育标准的要求都无法达到,因此很难与国际体系接轨。
由于高校学历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康复机构的康复医学科从事康复治疗的人员,除了少部分医师外,大部分是由其他相关医学专业(如护士等)通过短期培训班学习后转行进行康复治疗领域工作。2017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中国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共识,认为治疗师的规范化培训是确保康复治疗质量的前提,也是康复治疗师队伍健康成长的保障[8]。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如短期培训活动、中短期进修学习、人才引进等多渠道壮大康复技术人员队伍,加快提升人才专业素质。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建设康复大学,培养康复专业技术人才[9]。”由此可见,国家应鼓励更多高校开设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与充足的资金保障,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与教育投入。根据目前我国康复人才需求现状,十年内若满足市场需求,每年至少需培养3万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现阶段我国康复人才培养已经进入快车道,通过建设康复重点专科大学、与国际高校密切合作联合办学、大力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康复特色专业办学等模式,为全国培养更多的康复专业人才,全面提升康复人才培养能力和教育水平。
与国外成熟康复人才培养体系相比较,我国康复教育体系差距较大,应该从以下3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加强专业师资力量建设,利用2~3年时间,完成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的康复专科化培训,实现康复教师的职业化;二是尽快完成康复配套教材及教学设备设施的专业化配置,国家应出台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康复职业院校必须配置专门的康复实习室和示教室,创造条件建立专门的实习医院,提高康复人才的培养质量;三是完善康复治疗学专业设置,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专业分开设立,改变混合式培养模式,促进康复人才专科化培养进程;四是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专业分设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积极开展如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中医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假肢矫形师等亚专业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康复人才教育体系。
近年来,国家陆续发布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关于做好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工作的通知》《“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康复治疗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方面的要求[10-11]。在康复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层面,一是参照“宽进严出”原则,适度放宽办学准入门槛,同时严格学生毕业标准,扩大康复科班人才的数量;二是鼓励社会大力开展康复专科轮岗培训,既能缓解短期内康复人才匮乏的瓶颈,又可保障康复人才的质量;三是通过选派优秀人员出国深造、在职学历提升等方式培养康复高层次人才。多措并举,逐步建立系统化、多元化、科学化的康复人才综合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康复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