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京,黄龙鹏
(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2014 年2 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 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的具体任务措施。职业教育人开始探索如何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校企双主体育人,传统的学历教育转变成 工学交替 ,倡导 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 的职教理念。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院校开展现代 学徒 的教育管理研究工作,对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优化创新并从中引入现代学校教育,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优质有效的职业教育资源,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实现教育与实践能力、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自2014 年以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纷纷开展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遗憾的是,当前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质量仍然很难实现职业教育五对接 。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处于探索阶段,面临以下困境。
一是政策导向不明,缺乏激励制度。企业是经营性机构,不是公益性组织,企业效益是生存之本。能让企业停下手中的活儿,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教,那就是政策。关于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为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企业提供法律保障,保证法律地位,适当提供补助 ,但是,如何保障呢?提供多少补助呢?激励制度不明确,因此,企业持观望态度。二是缺乏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成本分担机制。使用劳动力需要成本,培养人才也要付出代价。目前,校企共同培育人才的成本由谁承担?如何分担?这些问题仍然是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的绊脚石。具体表现为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没有真正扮演培养人才的角色。
校企双方或单方面以研究为目的构建了校企双主体育人制度,但制度经不起实践的考验,难以形成长效机制。直接的原因是校企合作的动机停留在劳动力的短暂供需,校企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实习生,完成教学任务;企业接收实习生,缓解用工需求,降低生产成本,短期内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但是,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共同育人 ,这种合作关系难以持久,可能会因为企业不需要实习生劳动力或者不愿意再使用实习生而单方面终止合作关系,也可能因为学校教学计划改变或者实习单位变更等原因单方面终止合作关系。根本原因是在人才培养成果得所有权没有明确。人才市场化赋予了劳动者巨大的选择权利,却给企业增加了培养劳动力、选用人才的成本。在传统的学徒制中,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培养一个学徒,学徒出师后能被企业所用,继续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现代学徒出师后不一定会效力于企业,人才归属地不明确,因此,企业宁愿在市场接纳劳动力,也不愿意承担 育人流产 的风险。
由于教育与受教育信息资源的不对等,学生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甚至学生对自己是现代学徒这个身份全然不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往往是 被冠名、被安排 ,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不能体现。
现代学徒制赋予了受教育者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但在实施 工学交替 的人才培养过程,学生难于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在企业实习期间,没有端正企业学徒的学习态度,回到学校后没有转换为学生身份,导致学习、工作效率不高。
由于学徒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混乱期,对未来充满迷茫,学习的内生动力差,需要外在条件的激发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是构建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首先,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即避免企业 育人易,用人难 的现象,统一校企共同育人的目标,达成共识,明确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的问题。订单班培养是目前最有效和直接的方式,企业、学校和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学校和企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明确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工作达到多少年限以上,否则,企业的培养成本由学生承担等细则。二是明确校企双方在现代学徒培养中的职责。确认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双主体地位,明确双方培养人才担当的职责,根据职业标准,立足企业需求,校企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依照岗位标准,建立课程标准;明确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育人职责及衡量标准,实现共同育人、协同管理的长效机制。
职业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培养职业人才,教育过程应与工作过程无缝对接,才能减少企业对毕业生 二次教育的投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参考企业评价考核标准,将学生的学业生涯视为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并将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后入职升职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提高考核的有效性、必要性,激励学生将精力投入学习中,不断充实自身履历。二要培养学生的绩效意识,参考企业绩效制度,将学生的课程成绩列入岗位绩效,课程成绩代表岗位工作量,向学生灌输劳动意识。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职业教育至少要培养相应的能力。相比传统的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了学生企业学徒和学校学生双重身份,配备了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双重师傅,因此,要加强引导学生定位角色。比如,将企业的 管理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能力;将技能学习应用到企业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导师要发挥学生
好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应加强技能学习,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中职学生在数理化思维辩证方面不是强项,但其渴望获得认可的诉求却从不减弱,导师 投其所好 ,应其所求,从此又点燃了学生的希望之灯。现代学徒制要求 工学交替 ,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师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在企业工作期间,受到企业师傅潜移默化的洗礼,从耳闻到目睹,直至亲身体验,让学生经历了素质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
中职学生三观未成熟,思想不稳定,增加了中职学校的教育压力和管理风险。中职教育包含专业技能培养和德育熏陶,其中,德育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业生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起到了引导和感化作用。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不能像技能培养那般立竿见影,因此,需要动员全体教师,开启全员育人模式。
一要给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避免学生辍学。实践证明,中职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的流失率要比在学校阶段流失率大得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自身原因,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不能吃苦,承受不了企业的规章制度,自动辍学;二是外部原因,学生在实习期间,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如感受不到班主任的关爱,企业师傅忽略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局限性,或者父母关怀不到位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倍感失落,时间长了就会离开集体。二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节点的教育管理网。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及家长均是教育的主持者、引导者和执行者,学生的同学、其他亲朋好友则是教育的影响者。针对一些心理不稳定的学生,教育者应该以学生为主,构建教育管理网,展开拉网式管理模式,与学生具有联系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组成这个管理网的节点,随时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正确认识现代学徒制推广现状,了解现代学徒的身心特征,探索中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策,就要校企双方统一目标,实施双主体育人制度;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现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