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琰焱姜鹏
极地动态
2021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沪举行
单琰焱姜鹏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上海 200136)
2021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于9月23—24日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海洋学会极地科学分会承办。9月23日上午为大会报告, 23日下午和24日全天为分组专题报告和“极区空间物理观测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受疫情影响, 本届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形式召开, 共有来自75家机构的613位代表参会。
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是中国极地科学工作者学术交流的盛会。自2005年首届至今, 今年已是第16届年会。
大会报告环节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孙波主持。中国海洋学会陈连增理事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刘顺林主任、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辛红梅副司长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吴军副主任做了大会发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可做了题为《南极底层水的形成机制》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聚焦太阳风大尺度结构和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等国际科技前沿领域, 做了题为《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研究》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做了题为《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衰变不对称性的可能机制》的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沃尔克·史密斯做了题为《关于南罗斯海及气候变化挑战的新观点》(《New views of the southern Ross Sea and the challenges of a changing climate》)的报告;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雷瑞波以《北极海冰关键过程组网观测研究进展》为题做了青年学者报告。
本届年会还设有分组专题报告和“极区空间物理观测研究三十年”研讨会。与会人员围绕“极地冰冻圈与气候变化”、“极地海洋与大气过程”、“南北极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极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极区日地相互作用和天文观测”、“新形势下极地战略、政治与法律问题”以及“极地探测技术与工程装备”等7个专题的前沿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
极地冰冻圈与气候变化专题共有49个报告, 内容涉及极地冰冻圈与气候变化的多个领域。报告内容包括: 极地冰冻圈变化的可预测性及深度不确定性; 南极冰盖冰下地形测绘70年进展回顾和未来走向; 极地冰层快速取芯/样钻探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光子测高卫星ICESat-2:南极验证与物质平衡估算潜力; 近20年南极冰盖变化; 基于路基雷达干涉仪的极地冰川变化与冰川海洋交互作用研究; 基于机载冰雷达的南极冰下湖探测; 北极冰川流动加速的成因量化分析; 格陵兰冰面水文遥感观测与模型模拟; 等。
极地海洋与大气过程专题共有40个报告。报告内容涉及: 10 年北冰洋-海冰合成揭示的涉及三个海冰极小期形成的海冰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 北极逆温结构变化的观测与模拟; 沿鄂霍次克海到西北冰洋巡航轨道地表水N2O高分辨率分布模式; 春季罗斯冰架冰间湖年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联; 等。
南北极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专题共有21个报告。报告内容涉及: 北极地区地质与油气资源; 南极拉斯曼丘陵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 新生态南极海陆格局变迁及其环境效应; 中全新世以来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海冰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雷达冰川学研究; 等。
极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过程脆弱性专题共有29个报告。报告内容涉及: 极地海洋生态系统; 微生物多样性调查; 格陵兰岛和南极半岛周围径流增加对营养素化学计量的影响; 极区作为全球海洋“碳中和”研究的关键区域研究; 磷虾、企鹅、裘氏鳄头冰鱼等种群数量、结构、栖息地、活动规律的研究; 等。
极区日地相互作用和天文观测专题会, 暨“极区空间物理观测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 共有44个报告。该研讨会分为7个子专题, 包括: “极区空间天气应用/研究”7个报告; “极区电场/电流研究”6个报告; “极光研究”6个报告; “电离层特征研究”5个报告; “极区空间物理发展研究三十年: 回顾与展望”8个报告; “南极天文台址与观测研究”6个报告; “南极天文探测技术及展望”6个报告。
新形势下极地战略、政治与法律问题专题共有25个报告。该专题又分为4个子专题, 包括: “近年来北极竞争与合作的回顾与展望”6个报告, 讨论了北极战略安全态势、北极地缘政治、中俄北极能源合作、美国和北欧国家的北极战略等; “北极治理议题: 新兴领域与发展趋势”共9个报告, 讨论了航运、渔业治理、北极科学合作、北极理事会工作组报告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新形势下的适用等问题; “南极条约体系发展”5个报告, 讨论了条约基本问题的溯源研究、冰架的法律地位、国际南极治理新态势、条约领土主权条款剖析、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变迁等; “南极治理新兴议题”5个报告, 讨论了环境保护规范、磷虾渔业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无人机应用等。
极地探测技术与工程装备专题共11个报告, 内容涉及清洁能源的利用、极地环境模拟、无线传输技术、声学监测浮标技术、极区自动化装备态势预测、气溶胶高时空分辨立体探测等。
极地是地球上的极寒区域, 通过圈层互相联动和相互作用、物质与能量的复杂交换, 与全球紧密关联。最新研究表明, 极地正在发生一系列快速且相互关联的变化, 影响着全球任何一个区域, 在地球系统和地球宜居性上发挥关键性作用。极地科学研究正在孕育新的演变和新的范式创新, 诸如多学科交叉融合、大数据驱动、跨圈层动力整合、自然与社会科学贯通等, 不断催生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和新成果。本届年会的召开, 不仅是对以往研究工作的总结, 也对“十四五”期间及远景发展有着重要引导作用。从事极地科学研究的科学家, 通过大量工作, 克服各种困难, 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丰富了人们对极地的认识, 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是中国极地科学领域中重要的大型学术会议, 已经形成较好的品牌效应, 为国内外极地工作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高层次平台, 在极地科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1 China Polar Science Conference held in Shanghai
Shan Yanyan, Jiang Peng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Shanghai 20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