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静
济南市水利工程服务中心杨家横水库服务处 山东 济南 271100
河道综合治理是当下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河道自我修复功能,把人与自然共处理念贯穿于整个治理工程。传统河道治理模式相对单一,在设计、施工和治理过程中将侧重点放在防洪功能的实现上,难以保障河道整体效益的发挥。
大汶河莱芜段(又称大汶河北支牟汶河)自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办事处入境,至莱芜区杨庄镇出境,全长51.5km,流域面积1372km2。大汶河莱芜段呈东西走向,东高西低,河道平均比降1.9%。本次治理河段,现状河道淤积,河堤损毁严重,许多堤防不够高,不能满足设计洪水要求,且因沿河交通道路不完善,影响河道防汛及与周边区域的交通互通。通过沿河道路建设,以路代堤提高河道堤防防洪能力,保护沿河两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周围环境,适应区域总体发展需求。通过新建、改建挡水建筑物,增加河道拦蓄水量,提升河道生态环境;通过河道绿化亮化工程,打造大汶河畔生态绿色长廊。
莱芜市大汶河生态环境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左岸涉及济南市莱芜区鹏泉街道办事处凤凰路桥至牛泉镇马小庄桥段,右岸涉及济南市莱芜区鹏泉街道办事处大桥路汶河大桥(官厂村)至凤城街道办事处石家庄孝义河桥段、凤城街道办事处西海公园漫水桥至牛泉镇马小庄桥段,全长44.56km。
为了提高河道防洪能力,需要统筹规划河道防洪和治理工作,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合理规划河道各个部位,同时考虑河流生态情况,有效利用水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河道功能。在河道治理工作中,要加强河道治理管理,通过科学调度,合理设置河道建筑物的位置。结合河道整体布局,加强防护各种水涝灾害[1]。
在整治河道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保护河道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河道洪水出口的通畅,建立健全河道管理制度,严厉处罚违规操作行为。合理规划河道流向位置,合理确定河道断面宽度,有效发挥河道防洪作用。
在河道整治工作中,要加强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方案,利用科学的整治措施,合理选择环保材料,加强控制噪音,避免干扰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工程编制防洪评价报告的过程中,一般是处于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时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深度未能依照具体的标准执行,因此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施工组织评价要求,将工程工期安排、施工工艺和工序、施工布置等内容全面的考察。因部分编制人员缺乏施工经验,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认识应逐步提升,施工组织设计需要将基本做法加以理解,确保相关的介绍清晰条理,还需图文并茂。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桥梁概况以及桥梁所属河段的具体情况等加以分析,在科学的介绍与分析后,确保防洪评价落实到实处,这是河道演变分析的过程,其中涉及各桥梁所在河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近期演变分析及演变趋势定性分析。在防洪评价业务实际开展的时候,应该积极地重视河势内容的重点掌握,关注对防洪评价的科学积累,将河道整治工程和河道流域规划等资料适当的收集起来,积极地掌握外部信息,由此弥补河道演变情况分析不足的问题。
防洪评价报告多是经由水利专家参与评审,在相关体系日臻完善的今天,专家对于报告的要求越来越高,跨汛期施工的度汛方案往往需要经过专项的审定,因此需要保证其合理性,重视将河道断面影响补偿方案逐步细化到位,实现科学的专题论证。在具体的防洪评价中,还需重视客观现状的合理分析,适当地增加具体的补救方案,特别是小河道需要格外注意。现阶段,防洪评价中适当地增加了部分护坡工程的内容,相关人员应该将部分实践活动融入其中,合理地将生态护坡以及环境保护融入至评价体系,确保评价工作可以依照具体的流程妥善地进行,尽可能保证内容翔实以及参数真实性[2]。
近年来,洪涝灾害频发,很多城市编制了防洪预案,但是各地洪涝情况在不断变化,预案无法满足防洪需要,所以应重新建立健全防洪预案。防洪预案要结合流域防洪和当地防洪需求,满足大局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当地人文地理和经济发展。应将地方经济和洪灾风险体系结合起来,将防洪责任落实到个人,有效提升防洪预案的防护等级和质量。设计防洪预案时,要尽量提升预案实施效果,确保其充分发挥作用,为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提供重要保障。要及时查漏补缺,根据每年水文水资源的变化情况来优化和改善防洪预案,确保预案能够发挥抵御洪灾的最佳效果。
根据汛期特征以及河道防洪标准,制定科学的洪水排水管网系统,专项整治不符合标准的河道。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防洪排涝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涝系统。布局规划整体流域的防洪工作,全面协调河流及河道。根据河网特征,将城区和工矿企业作为重点防洪区域,完善防洪标准。在汛期前专项检查流域河网,及时处理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分段包干防汛任务,通过逐层落实,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在堤防管理设施规划设计中,可采取开放式的设计理念,统筹规划需求与风貌形制,融入城市文化、地域特色,比如对于护堤屋,在满足水利防汛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配套设施的叠加和扩展,可以增加停车泊位、体育锻炼、健身活动、儿童娱乐、便利餐饮、公共厕所、自然教育、文艺机构、智慧管理等功能,使其成为满足防洪抢险、城市安全、休闲活动、公共卫生、智能检测等多功能、多用途的公共服务驿站,与周边的生态廊道建设共同构成开放的公共空间系统。
各类水工建筑物可采用新型结构形式,淡化传统水利工程外观布置,与周边景观定位有机结合。建筑物管理用房在面积、造型等方面满足本身日常管理需求的同时,与科普教育、景色观光等功能相结合,做到满足区域节点的功能要求,构建形成提炼相同元素、统筹不同功能的集约型建筑。堤防工程的管理设施可以充分合理利用现状建筑资源,升级改造部分质量较好的现有设施,在达到水利工程设计要求的同时保留部分历史气息浓厚的民用建筑,提升改造成为驿站、卫生间等公共设施节点,延续区域地域文化,减少建设资源浪费。
考虑到堤防沿线节点空间、驿站建筑的服务便利保障,在水利防洪断面以外、生态覆土空间以内可以布置小型综合管沟或管廊,以敷设供水管道、燃气管道、通信电缆、电力线路等市政设施[3]。
要进行生态护坡建设,原材料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生态护坡建设的前期应该要做好关于原材料质量的监控管理,监控管理小组应该对供应方的各种原材料进行对比,选择对环境伤害最小的原材料,同时对不同的原材料都形成一份质量报告检测文件,方便后期生态护坡建设施工小组的具体落实。除了原材料,在前期的生态护坡建设中,还要对堤坝的环境,水利防洪工程对堤坝的影响进行实地考察,综合考量,以探求最佳的生态护坡建设工程,当然,在综合对水利环境进行考察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监督和管理的过程,对以何种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将生态护坡建设到最好和对建设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监督,对生态护坡建设过程中的计划、决策、控制过程进行管理。如此,才能真正在生态护坡建设的前期做好监督管理,为今后生态护坡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网格生态技术的主要功用就是护坡,以网格状的建设来减少岸堤的水土流失,也促进河流水体与河堤的生态交互。在施工中以混凝土或石头等耐腐蚀的网格结构来保护河堤,形成网格状的组织。此技术拥有经济效益好,适用范围广,可以保证河道稳定的优点,并且在网格中可以种植植被,进一步提升稳固性,也提升美观性;但是在施工中要注意河流的流量和流速,不适合在大流量、流速快的河流中使用[4]。
河道断面整治能够保证河道的整体结构完整,防治溃堤的情况发生,也能缓解河道淤泥过多的情况。传统的断面整治都是做简单封闭清淤,这种方法会影响到水中的生物环境,并且不能与原有河堤形成一体,二次断面的发展概率较大,影响河道的整体结构。对此,在河道断面整治过程中,需要做技术工艺的应用,按开展分段清淤,并针对河道的实际情况做清淤工作的优化,做好河道淤泥的生态利用。在断面整治的过程中要注意清淤的深度,减少对河床的破坏,并且区分深层断面和浅滩的不同形式,保证整治的效果。
完善城镇污水排放系统,保障污水管网运行的安全性,避免出现渗水、漏水问题。优化污水排放管网功能,有效收集生活、生产污水,建设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分区治理老城区的排水管网,有利于降低污水治理工作的难度。在城市内部建设雨水、污水分流工程,分别处理雨水和污水,既可以保障雨水质量,还可以降低城乡居民饮用水污染。
汛期发生洪涝灾害之后,洪水冲击河道堤岸,因此,需要提高河道堤岸的稳定性,落实河道堤岸工作。选择坡式护岸方式,在堤岸上部利用混凝土或混凝土预制件以及土工织物等材料,在护岸下部利用斜坡合金钢丝石笼和混凝土预制件,优化堤岸效果。也可以设置墙式堤岸,主要是利用直立式合金钢丝石笼挡墙或混凝土挡墙、浆砌石等护岸材料,这是一种刚性护岸,可以优化整体堤岸,有效抵抗水流冲击力,优化防洪效果。利用生物工程方式,主要是利用植被防洪,如果植被还没有形成,可以利用稻草等作为护岸材料,在堤岸表面上铺设这些材料,避免遗失土粒。利用人工方式营造卵石河床和自然沙滩,也可以起到显著的防洪作用[5]。
要想提升水文水资源防护管理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先全面了解各地水资源分布情况,结合各地发展情况进行防洪预案编制,为降低洪涝灾害影响提供保障。要提升人们的防洪意识和节水意识,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