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圣郭 胡忠平
1. 浙江华东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
2.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
所谓的海绵城市,主要是将城市比喻成海绵吸水,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对城市的建设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建设概念。它彻底改变了原来的雨水管理理念,主要是借助建筑、绿地以及道路等,将它们当作载体,并对水文环境、项目可行性以及规划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还结合了渗、蓄以及回收等多项生态技术,对地下水进行补充,并对水循环进行调节,进而建立全新的雨水系统,当迎来降雨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滞留雨水。不管是湿地以及草地等,还是湖泊都可以吸收很多雨水,将雨水全面吸收,从而防止它们集中到一起引起洪涝灾害,还能极大地降低水资源紧张的现象。
①理念。根据广义角度来看,海绵城市主要是将城市当作有机的生态系统,将城市的构成要素,以及人工要素有机融合起来,构建一个生命共同体,且还应具备一定的完整性及优秀的生态功能,从而让城市可以自然循环,健康发展。根据狭义角度,来看,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往往会对雨水径流量比较重视,同时还会对径流污染的管理非常关注,特别是相对分散,且规模较小的源头雨水的管理,这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排水为主的管理模式,将雨水循环及消化当作全新的管理理念。②生态系统的运行。基于城市的整体运行,不仅要全面确保城市设施安全,还应确保城市水安全,并结合项目技术的可行性。针对这一原因,海绵城市在实际运行时,首先应对水文情况、规划指标及项目实操性加以研究,研发雨水生态系统。其次需全面结合自然要素,并进行科学应用,比如山、水等,从而全面消化雨水,再通过渗透及净化等生态技术,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补充,实现水循环。最后,建立城市“海绵体”,当出现降雨时,应尽可能地将雨水收集起来,防止出现大规模的积水现象,避免产生洪涝灾害,当发生干涸现象时,也能借助城市基础设施,比如建筑及广场等,来排放海绵体雨水,帮助城市缓解水资源问题。③指标控制。就各个城市来说,在对海绵体开展设计的过程中,不管是设计者,还是建设者都应运用针对性措施来完成施工建设。在这一过程中,需对下述内容加以重视:第一为水资源储存量;第二为水害防护措施;第三为水资源利用率。针对低影响开发系统来说,在具体进行设计时,它的控制指标应充分结合上述三点,该系统的主要控制指标应有径流总量及径流峰值等的控制[1]。
①概念。对海绵城市而言,主要是对低影响雨水系统进行建设,在对场地进行开发时,借助源头控制以及分散式贮存的方式,使得场地进行开发的前后,不会对其水文特征造成影响,这是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立足于水文循环的角度,为了确保径流总量不会进行改变,可利用渗透以及储存等方式,确保场地开发之后,净流量不会出现外排现象;为了确保峰值流量不会发生变化,也应借助渗透以及储存等手段降低峰值,并有效降低峰值时间。这种开发方式的设施有绿色屋顶、雨水湿地以及蓄水池等。②原则。其低影响雨水系统的构建原则,应包括生态优先以及因地制宜等。把这些原则全面贯彻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有利于城市空间更好的规划及运用,这就要求全面增强雨水系统的建设,将其上升为城市规划层面,再加上各个职能部门的操作及配合层面,需将每一层级的规划当作控制的手段,一方面,对城市水生态造成影响的敏感区域需加强保护,并对其开发进行限制;另一方面,把低影响开发理念全面贯彻到要建设的区域,并在各个建设及规划环节中进行体现。对海绵城市建设而言,不但要达到预期的功能目标,还应符合生态发展建设的目标。对此,应结合城市的基础设施运行情况、城市用水安全、规划指标以及各个区域的水文环境差异等情况。对每一个城市来说,其建设都应按照其自身的水资源现状以及水文条件等,使其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并对管理及建设模式进行创新[2]。
2.2.1 优化城市建设理念。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对其建设理念进行革新。原有的城市建设,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就是对硬化路面的建设。其排水功能往往是通过管渠等实现的,有利于快速、集中地将雨水排出,但是该模式下,遇到雨季时极易产生内涝等问题。而海绵城市理念则主张自然生态,比较强调对雨水花园等手段的运用,利用它们可排放径流雨水,同时还应借助慢排缓释等方式完成,可借助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回收及运用,以达到安全有效地排放雨水。
2.2.2 提升海绵体的质量。在构建海绵城市时,可通过下述三点来实现。首先,需对先前的生态系统加以保护;其次,针对那些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加以修复;最后,对城市的建设应确保低影响开发。一方面,应对城市先前的海绵体加以保护好,在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时,需尽可能地对原来的河流、湿地等雨水滞纳区进行保护,防止其被开发活动所影响。另一方面,针对原来已经被破坏掉的绿地以及水土等海绵体,可借助生物以及物理等措施,对其进行修复,同时明确生态空间比例,以便水文循环系统及生态功能能够快速修复好。另外,针对缺水区域,可借助雨水花园等低影响技术手段,增加雨水的渗透,进而对地下水进行补充,降低地表的雨水径流,针对别的区域,则可通过雨水湿地等手段,对雨水进行调蓄,以此来降低径流峰值,避免出现内涝问题[3]。
2.2.3 增加海绵体数量。针对先前的海绵体,需全面提升质量,以此为前提,还需继续构建适量的海绵体。首先,应增加城市建筑以及绿地等的绿化规模,通过多种不同的绿化形式,如屋顶绿化,它不但可以让雨水留在屋顶,还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有利于降低“热岛效应”;其次,可组建生态廊道,以增加生态的多样性,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生物更好地完成迁徙,同时还使水资源的调控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渠道;再次,可借助人工湿地等措施,促使水生态环境得以恢复。湿地就好比城市的肾,只有采取针对性措施建设人工湿地,才能促进城市水系统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这有着非常关键的现实意义。
基于绿色及共享理念的提出,全面贯彻城市规划及建设工作,有着极大的战略性意义,是重要的战略性手段,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下,构建优秀的水循环系统,让生态文明建设同生态城市建设达成一致。只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才能建设处出公平的公共产品,为人民谋求福利。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城市更好地回归自然,是重要的发展途径,能够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及城市的建设,打造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环境,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助力。对于海绵城市构建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社会意义、经济意义以及生态意义等方面进行探析,以供参考[4]。
①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对老旧城区而言,有利于促进其海绵体的建设,为其提供了新的建设思路。在大中型城市中,针对其老旧城区来说,它的占地面积还是非常大的,将它同新城区进行对比,老旧城区中存在大量的洪涝灾害以及雨水污染等问题,而且由于老旧城区的建设空间十分有效,有着较大的建设难度。同构建大规模的雨水管线以及地下蓄水池等手段进行对比,对城市的海绵体进行改造是一个很好的建设思路。在进行设计时,需利用原来的雨水管断接技术,这就需要将雨水管线同周围绿地和公园等连接起来,将雨水集中存储起来,可将其运用在小区绿地以及花园等建设,从而布置雨水花园以及绿地等;针对城市道路来说,可考虑道路绿化带等绿化空间,来设计生态树池等低影响设施,有利于促进地表径流更好地蓄、滞以及排等。②对海绵城市进行建设,有利于降低城市内涝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能够把防、排、蓄等手段有机融合,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城市的防洪及排涝压力,降低洪涝灾害的出现,确保城市居民可以生活在稳定的城市环境中。③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帮助城市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伴随我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化水平也获得了显著的增强,但是在大部分城市中,水资源紧张问题却越来越明显。海绵城市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资源调控的思路。基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使用生态水资源,并帮助城市降低水资源紧张的压力[5]。
海绵城市的建设,往往比较强调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和使用,这不但能降低给排水的工作量,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建设海绵城市,还能有效降低城市水涝灾害的出现,并防止水灾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针对水利的调蓄设施来说,通常情况下,都是将其同城市已有的绿地及景观等进行融合,因而其净增成本通常都很低,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解决环境污染所用的费用,防止城市出现内涝灾害以及相应的经济损失。
基于海绵城市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完善。在建设的过程中,它往往比较重视扩大绿地,减少城市的硬化地面面积。根据相关的研究得知,城市的地面硬化不利于雨水的补给,将对其补水路径造成阻碍,从而导致地下水位无法回到原来的水平。在海绵城市的发展中,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并实现雨水的收集及处理,然后再将其运用在城市生活中,抑或是将其当作景观用水,或是对地下水进行补充等,进而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优化。简而言之,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打造绿色家园,实现城市持续发展[6]。
综上所述,基于海绵城市的建设,2015年,我国财政部网站发布了相关的建设试点城市,这既是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全面落实,也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进行了肯定。伴随现代城市的深入发展,在城市建设中,海绵城市逐渐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势必会被普遍运用,进而切实帮助城市解决洪涝灾害以水资源供需紧张等问题,在这些方面海绵城市的建设将发挥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