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2021-04-03 07:47:08曹淑涛张兰杰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1年29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环境监测监测

曹淑涛 张兰杰

1.临沂市生态环境局沂南县分局 山东 临沂 276300

2.临沂市生态环境局 山东 临沂 276300

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持,生态环境良好能够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开展民生工作时,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以此促进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基础内容,对水土保持合理的进行生态环境监测,能够了解和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类型、强度、危害,在这一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策略进行预防和治理。因此,应注重相关的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应用,将方法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全面落实水土保持工作。通过合理的监测,掌握水土流失的原因、类型、造成的危害等内容,基于此即可制定治理方案,优化生态环境,为人们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1 研究水土保持中环境监测方法的意义

1.1 确定治理目标

当前我国所开展的环境治理工作,大部分难以在根源上对污染环境的原因进行判断,导致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不具备明确方向和指导,存在弊端,具有盲目性特征。通常是在开展污染治理工作时才会发现问题的原因,并制定措施来治理,但这难以获得良好治理效果,并且会浪费相应的资源和资金。面对这一问题,治理环境时,需要全面监测、评估环境内容,明确防治污染的要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污染防治工作,使群众准确认识到环境中存在的污染因素[1]。在这一基础上,环保部门可制定科学、合理的环保规划方案,确定治理环境的方向。

1.2 促进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开展

当前我国治理水土流失工作速度加快,但因为更重视建设各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项目,使得水土保持工作较为落后,从而出现一些水土流失问题,加快了生态环境破坏速度。尽管我国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每年会投入许多资金,但是很难获得良好治理效果。现阶段机械化作业程度高,短时间内就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使得前期治理工作白费。面对这一问题,需采用合理方法来遏制,控制水土流失的面积。水土保持行业应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监督管理职能,利用合理的监督管理手段,控制人为破坏形成的水土流失问题,降低其水平,控制其滋生点,提升治理水土流失的效率[2]。对人为破坏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进行惩治,防止出现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情况,提升治理水土流失的效率。

2 水土保持中生态环境监测分类

2.1 区域重点监测

区域不同,所形成的水土流失情况不同,因此应对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数据抽样调查和普查[3]。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措施,加强部门间的合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来开展监测水土保持中生态环境这一工作。

2.2 小流域动态监测

小流域属于动态流域系统,其生态环境是由河流分支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与湖泊生态系统所组成。采用抽样检测、跟踪监测、典型监测等手段,监测流域植被类型和地表水土侵蚀情况,确保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

3 水土保持中生态环境监测的问题

3.1 环境监测技术与网络信息落后

我国科技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中,但依旧处于落后的状态,没有掌握科学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难以及时更新水土保持相关的监测信息,不利于及时开展水土保持工作[4]。水土保持中应用的检测方式,仪器设备较为落后,阻碍者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

3.2 人们不注重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我国开展的水土保持环境监测项目较少,政府没有进行相应的资源、资金投入,未合理开展管理工作,水利部门没有大力宣传环境监测重要性,使得人们没有认识到水土保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一些单位也没有在该项工作中积极参与,导致环境监测较为被动,不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问题,无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3.3 环境监测人员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

水土保持的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够熟练使用各类操作技术,环境监测经验较为丰富,以此进行数据分析,为监测生态环境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实际上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人员没有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无法合理应用环境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阻碍着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3.4 保持监测的难度较大

有很多因素会对监测工作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例如检测中投入的资金数目、工作人员综合素养高低、检测设备运行是否正常、运行设备质量等都会影响监测工作的运行。如果没有做好上述工作,会导致监测工作难以启动,或者出现监测不连续的情况,并且会降低水土流失变化的反应能力,这和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趋势不符。

3.5 监测系统与管理系统待开发

监测系统与管理系统主要是指综合应用系统以及数据库系统。开发、构建水土保持的监测系统,能够将水土保持监测人员工作效率提升,并促进该项工作进一步发展。

4 水土保持中生态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

4.1 监测水土流失状况

监测水土流失的内容主要是监测植被、河流以及项目开发的状态,应用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采集河流流量与数量、植被生长状态与面积以及项目开发影响水土流失的情况相关数据。也需总结水土流失类型,通常要落实准备基本资料、选择和预处理遥感影像、构建解释标志、提取相关信息、进行野外验证、落实分析评价和管理成果资料等工作。在选择遥感影像方面,需要根据相关标准采用国家大坐标系统,以此进行监测,遥感影像中红波段与绿波段代表的是城市和植被。识别水体方面使用近红外遥感影像呈现,地表温度与土壤湿度需使用热红外感影像呈现。如果会受到卫星影响,应选择倾角小、覆盖区域全色影像,影像间重叠应超过影像宽度4%,遇见特殊情况时,可小于该指标。并且对云层的要求较高,需要影像中云层覆盖区小于3%,当云层分散时,总体覆盖面积不足观察区域8%[5]。

4.2 监测微观径流水土流失

在监测微观径流方面的水土流失问题时,需使用专业设备来选择相关的数据,可运用微观监测,明确水土流失速度与土壤、地形以及地貌间的关系,并掌握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在水土流失中发挥的作用,并量化这种作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常规操作指的是室内试验、实地调查和野外模拟结合的形式,以此明确小流域内洪水、暴雨、土壤含水量和泥沙等数据,确定水土流失问题出现的原因,构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为水土流失区域进行指导。具体来说,可运用水文站实现,水文站工作面向坡地径流场或流域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的流域,其工作较为严谨,对水土保持工作制定科研方针,在专业指导下,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严格推进科研项目方向。

4.3 监测水土流失的危害

监测水土流失危害方面,主要是运用动态监测技术来采集区域水蚀、风蚀、冻融侵蚀、河流流量、土地生产能力以及土地面积缩减等数据,并依此构建走势图表,便于对比,以此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地区有着明显的洪涝灾害,需要综合监测其水流广度、长度、流量、大气温度以及人口密度,监测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需要全面考虑其形成的原因,尽量保障数据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工作中可基于水土流失状况和微观水土流失监测,横向对比相关数据,找出监测对象间存在的改变规律,根据实地考察结果,构建相应模型,对危害趋势加以预测。

4.4 监测水土保持的措施效益

在上述三个监测的基础上构建保护措施,即为监测水土保持的措施效益。科学预测该保护措施,或者以小面积试验总结数据,确认数据后来扩大保护措施的区域,以获得良好的水土保护效果。监测对象具体有种草面积、植树造林面积、封山育林面积、经济类水果地面积、农耕面积以及梯田面积,其中应注重坡坝质量与工程数量[6]。在评价防治效果方面,主要是根据以往数据对森林覆盖率、水土保土效益、粮食增产规模、经济提升水平等进行分析。

5 水土保持中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

5.1 优化水土监测技术

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使得水土保持方面的监测技术越来越科技化,智能化,其中应用了许多信息化手段,使得监测手段更加丰富,范围不断扩大,能够提升监测灵活性。现阶段主要研究水土监测技术的内容是获取和分析数据,自动获取与分析处理数据是当前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在采集数据后,可以进行数据长距离传输,在不同区域共享数据,搭建起立体的采集数据网络。使用航天遥感以及无人机等技术来监测各空间尺度的数据,一些多光谱遥感数据对水土和植被等地物具有敏感反应,能够为模型化水土保持信息提取打下基础,例如可提取土壤盐渍化植被指数等有关信息。另外,合理应用导航技术和精准定位技术,可使数据的测量和分析更加快捷,也能够提升数据获得效率和精度,能够定位和监控治理水利工程的措施与扰动因素。

5.2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职能,需要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监测技术能力和监督管理能力的监管队伍,根据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平台,构建相关机构,以此开展水土保持监管工作[7]。安排专业能力强的人员进行监督性监测,各区域监测人员需要积极交流自身的经验,构建水土保持监测制度,注重人力间的协调关系,并落实激励机制,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可以灵活,独立的落实监督管理职权。确定水土保持监管的职能重点,并积极落实推进,结合相关标准,保证人员素质,装备区域统一调配,打造出一支监测技术能力强,监督管理效果好监管队伍。工作人员职业责任感对监测效率与质量起决定作用,但是现阶段许多工作人员受传统工作观念及思维模式影响,没有全面认识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监测工作,工作态度不认真,会出现失误情况,这会对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产生阻碍。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在建设完善的工作制度,工作人员应根据相关标准落实监测工作,若是有工作失误的情况,或是没有及时反馈数据,将追究人员责任通过工作制度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提升其责任感。

5.3 加大支持力度

为了在根本上治理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这一工作具有较强复杂性和较长周期,为了有序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需要相关政策和足够资金作为基础。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不可再生能源存在枯竭的情况,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需要有关部门正确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的意义,基于此开展相关工作,加大投入资金的数量,保障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政府部门需要对于环境监测内容进行专门的财政拨款,结合当前环境监测实际需求,完善相关设施,为顺利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打下基础。另外,应动态化、逐步进行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5.4 合理应用监测技术与方法

为了顺利落实水土保持生态监测工作,需要使用正确的监测方法以及先进技术,保证全面获取监测数据与资料。在监测中应重视各方面标准化操作,实现监测的简化、统一与协调,对不同监测内容采用不同监测方法与手段,比如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域时,可使用三S技术手段,结合监测对象变化,使用GPS和GIS进行现场调查与跟踪监测。

5.5 保证水土保持监测部门的主体地位

人们受到陈旧观念以及固有思维模式影响,没有足够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监测工作,从而难以合理落实监测工作。因为监测人员不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难以保障监测工作效果,甚至阻碍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最终无法改善水土流失问题,使得水土流失速度加快。因此,需注重构建水土保持机构,确定监测机构合法地位,为监测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时,应快速构建生态监测部门,打造出软硬兼备的工作环境,确保监测人员能够全面贯彻落实监测相关法规,保障监测工作能够合理化发展。人们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其不具备较高的水土保持监测意识,没有广泛注重该项工作开展,因此应将宣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的力度加大,使人们认识到相关工作的重要性,将监测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6 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升,对于生活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是重要内容,对社会、自然以及人类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需要人们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并采取合理措施建设生态环境,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水土保持方面,应依法进行生态环境监测,解决生态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重视水土保持的全面性以及系统性,确定监测任务与目标是用具备科学性、先进性的监测方式全面落实水土保持工作,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降低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为人们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环境监测监测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电子制作(2019年19期)2019-11-23 08:41:54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水土保持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15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互联网天地(2016年2期)2016-05-04 04:03:28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互联网天地(2016年1期)2016-05-04 0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