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岩
(辽宁省阜新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阜新 123000)
科学合理的河道治理方案和管理措施,不仅能够增加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还能保护沿河居民安全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然而,河道治理涉及因素多、覆盖范围广,有地理位置、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使得河道治理时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河流污染是河道治理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由于环保意识差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将垃圾、废水随意排入河流,部分企业甚至将未经处理的废渣、废水直接排入河流,这极大的影响了河流水质,经一系列复杂的物理或化学作用这些垃圾易滋生出新的微生物,对河流生态平衡和水体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河流水质日趋恶化[2]。此外,随着人们对饮水水质要求的提升,受污染的河道难以保障日常用水需求,这给沿河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程度的影响。
河道治理工程涉及的项目较多,一般需要多项专业技术。然而,部分企业为了减少工程投资成本,在完成河道治理工程绿化项目时多选用价格低廉的植被,这些植被的水质净化、杂质过滤功能不足,并且存活率较低,不利于维持水系统的生态平衡[3-4]。此外,由于无人管理有的植被甚至存在大范围枯萎的现象,无法充分发挥其减缓水流的作用,极大的威胁着沿河居民安全。
防洪排涝属于河道治理工程最重要的内容,然而由于长期无人管护,大部分河道都存在一定的淤积拥堵现象,加之缺乏完善的护岸设施,发大水或遇强降雨时极易产生泄洪的情况,极大的影响着当地居民生活和交通。此外,由于未及时的维护沿河岸堤,致使沿岸林草植被稀疏,加剧了水力冲刷及土壤侵蚀,从而导致河底泥沙受水流作用反复聚集以及泄洪的现象。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施工不规范的情况,枯水期河岸废弃物和建筑垃圾随意堆积严重,河流变窄极大的影响汛期泄洪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以及人口规模的增加,许多地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土地资源不足的现象,有的城市为了满足用地需求,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聚焦于河道的周围,大规模开发河道周边土地。由此以来,土地资源虽然能够得到一定的拓展,但也严重破坏了河流的周边环境,河流护岸、河滩面积不断减少。在河道周边土地开发利用前,有的开发商虽然做了书面承诺,但由于缺乏施工经验或专业技术不强,使得原来承诺的护岸质量与实际建设的护岸相差较大,给河道后期的运行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因不属于城市管理的范畴,有的河道存在无人管理的现象,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当地居民会在河岸周边种田,不仅污染了河流,而且破坏了水系统生态平衡[5]。
首先,相关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河道防护治理工作,不断提升其环保意识,在材料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用绿色环保、质量优良的材料,最大程度的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其次,为解决污染物入河排放的问题,当地有关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通过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日常生活垃圾,从而达到提高废物利用率、增加回收价值、减少水污染的目的。此外,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于企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虽然以往也会定期实行监管,但对检查时间有的企业比较熟悉,因此在检查前期会贯彻执行废水排放有关制度,检查完毕后过段时间,又重新出现废水不合理排放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有关部门要实行不定期的检查,随机安排检查时间,对废水排放不规范的企业要加大惩戒力度,及时停止企业运行并督促其完善污水排放系统,条件允许的应引入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废水达标处理方可排放,规范企业的废水排放行为及其重视程度。另外,环保部门要加大环保宣传,在城市广告牌上设置一些广告语或小视频等有关河道保护的信息,切实提升沿河居民环保、节水意识,从根本上杜绝入河污染物的随意倾倒,有效解决合理水质问题[6]。河道治理工程跨行政区域多、战线较长,相关管理单位要高度重视各方的协调控制,将协调工作摆在工程建设的首要位置,通过与施工单位的紧密配合,切实协调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
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水文条件等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不同地域的河道治理,应在正式开工前由施工单位组织植物学、生态学和水利工程等领域的研究者,充分讨论当地护岸植被类型,并合理选择适于该工程的植被,从而防止植被大范围枯萎的情况或者不适应当地气候的现象。同时,要贯彻落实河岸植被管理制度,对岸坡植被安排专人负责相应的管理,通过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管理维护等提升植被存活率。在日常工作中,为防止管理人员出现懒散心理,确保能够悉心照料岸坡植被,可以安排专业管理人员不定期的实地调查,并及时汇报调查结果,由此以来能够保证植被管理质量。对于植被的选择管理人员要选用绿色、多样的植被,并利用梯次交叉的栽种方式,从而为管理者余留足够的时间,对出现问题的植被重新栽种与培养。
河道治理工程应坚持河畅、平顺的原则,结合河流走势与地理位置制定合适的施工方案,为了防止施工过程中某环节出现问题,应规范施工操作流程,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首先,在河道治理之前有关部门要实地勘察现场情况,并结合测量数据科学设计土方开挖方案,开挖前期做好地下降水和地面排水有关工作,一般轻型井点降水在排水工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该降水方式能够减少工程量和水流溢出量。其次,要按照操作流程安装承插排水管道,在排水管道安装过程中应准确测量河道防线,并结合测量数据合理验槽、开槽,详细记录相关数据,按照数据进行下管施工,下管时必须保持管道的稳定,以防对接接口时产生偏移。对接完成管道对口后,一定要及时开展闭水实验以检查其是否存在漏水,若管道出现漏水应及时排查漏水情况,从而防止后期使用时出现质量不过关的现象。在完成检查后,通过回填处理埋设管道,该过程中要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监督,工作过程中若施工人员存在问题,可以直接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从而保证工程质量及其效益的发挥。最后,河道治理工程参建单位有设计、监理、施工、项目法人等,应结合建设需要和工程实际需求切实制定好详细的实施方案、工作结合,对设备、人员要做到合理配置,各参建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紧密配合、严格把关、各负其责,最大程度的实现快收益、保安全、保质量、保工期的建设目标[7]。
淤泥拥堵也是河道治理中比较常见现象,河道淤积易产生水体流出、生态失衡等问题。然而,河道清淤疏浚属于一项工艺技术较复杂的工作,不同河段深浅不一,长期的淤积沉淀使得泥土密度较高,并且极易对水中杂物产生吸附力,淤积阻塞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为解决此类问题,可以将抽水装置安设于排水通道的上层出口处,将河水用抽水设备抽出,同时加大起点处的抽水压力,以增加抽水力度与水流速度,这样可以把软化的淤泥经过排水通道排出。然而,实际工程中以上清淤方式往往难以实现,河底淤泥清理时一般要多人协同完成,并且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对于软黏土河底淤泥的处理,一般利用真空预压的清理方式,此类淤泥的流动性较大且质地松软,为了防止后期形成结块要及时对其清理。对软黏土淤泥利用真空预压法清理过程中,可将淤泥中的颗粒物利用水的流动力大三,从而降低淤泥浓度以及改善淤泥拥堵现象。针对沿河土地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以防在河道周围开垦种植,有效解决土质松软、河道淤积和土壤侵蚀等一系列问题[8]。此外,还可以采取资金补贴制度、退耕海林草措施等,切实减少沿河周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河道生态治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河流的排涝功能,遇强降雨或发大水时可保证河岸不受破坏,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加快水流排泄速度,保证沿河居民安全。河道生态治理要充分考虑不同的水流特征,组织领域内的专业人员优化河网水系结构。一般地,河网水系具有复杂的结构,故商讨过程中必须充分调研河道现场情况,保证数据的完整可靠,为后期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了能够完成预定的投资、工期、效益等目标,应进一步细化施工方案,经深入研究和反复推敲确定最佳的施工方案,针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可行性解决办法。同时,按照以上要求制定的施工方案并非一成不变的,考虑到河道治理作业环境以室外为主的实际情况,施工过程中易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产生预料之外的突发情况,所以要尽量的完善施工方案,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便后期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防止出现工期延误的现象。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应遵循以排为主、库堤结合的原则,规范施工操作流程和材料筛选程序,为了减少投资成本有的人员选购的材料质量较差,针对这种情况要制定有效的材料管控对策,对材料选择时存在违规现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惩罚,如结合情节严重与否给予相应的罚款处理。考虑到管理人员少、无法全面监管到位的情况,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设立信息反馈通道,通过反馈通道将使用不合格材料的施工企业,以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上传给相关管理部门,并调查追究工程建设相关单位及其责任人,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及其生态治理效益。
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转变河道治理现状,确保河流防洪安全,合理开发旅游、航运等功能,必须高度重视废水排放、岸坡植被保护和清淤疏浚等工作,不断提高生态水利建设水平和河道管理工作质量,为充分发挥河道治理工程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