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俊
上海品宅装饰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 200233
随着“十三五”以来,国务院相关部委、各省市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对于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及相关政策,装配式建筑进入到了全面的发展的新航道。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过程中,传统装修方式的一些现状问题不断暴露,影响整体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整体布局,这个时候对于装修方式从传统向工业化进行变革十分必要,本文对传统装修行业现状及工业化内装的发展进程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装饰行业呈现出“大行业,小企业”的特点,行业的碎片化现状对装饰设计及工程交付质量以及管理难度带来挑战。目前国内装修装饰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经营零散化、地域性强、服务同质化等是造成行业市场集中度低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国共有十几万家装修装饰企业,行业内部竞争十分激烈。
第二,装饰装修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呈现下行趋势。据数据统计,“90”后较“80”后新出生人口的数量呈断崖式下跌,达30%左右;新生儿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明显。另外,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是不断下降。目前,建筑及装饰行业一线从业人员呈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人对进入这个行业有所抵触。
第三,装饰装修行业传统的施工技术工艺复杂,涉及的工种较多,优秀从业人员的培养时间长,对于交付的质量更多是依靠行业经验及手艺,交付稳定性难保证。
第四,政策要求。2016年,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陆续推出相关政策,鼓励全装修市场发展。另外,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开始,全国陆续二十几个省份都已经出台关于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及指导意见,提出了“宜采用装配式装修”的政策要求[1]。
第五,装饰工艺及材料中甲醛/TVOC等影响健康的有害物质超标,在批量工程装修与家庭装修中有投诉现象。另外,装饰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对环境带来影响也显而易见。
总之,关于传统装修出现了体验差、效率低、耗时间、标准化程度低、依赖人工及手艺、品质稳定性差、工人苦、空气污染、技术落后、投诉多等诸多不好的现状,行业需要变革。
关于内装的工业化的发展,是以1921年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中“如果房子也能像汽车一样工业化成批生产……”作为起源的。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建筑的发展是因房荒带来的住房需求,英国是最早的国家,工业化预制建造;法国以卡缪大板体系、瓜涅大板体系为标志;荷兰的SAR理论,将住宅的建造分为骨架(support)与可分体(detachable units),赋予了骨架的公共属性和可分体作为个体的多样性特征,这一理论影响深远。 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SAR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支撑体(skeleton,简称S)和填充体(infill,简称I)分离的SI体系,构建了完善的部品系统,形成了住宅产业链,成为当今日本住宅工业化发展的保障。
20世纪90年代,我国房地产市场加速发展,同期家居行业逐渐形成,像地板、木门、收纳等逐渐从手工作业逐渐进入工业部品的方向。2005年,随着以万科为代表的地产企业尝试推动内装部品与干法装修结合的方式,诞生了“万科新里程、绿地百年宅、鲁能百年宅”等试点项目,进入到“部品+干法施工”有限应用阶段。2015年起,北京公租房逐渐批量推进装配式装修的应用、像上海的城中公园、环保大厦等项目也在商品住宅及租赁住宅市场有所应用,进入到“整体装配式装修阶段”[2]。
首先我们来看下内装工业化的概念,工业化内装,也叫作装配化装修,指产业工人采用干式工法,将工厂化生产的内装部品、设备管线等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的室内装修方式。 包括装配式的内隔墙、贴面墙、吊顶、干法楼 (地)面、整体卫浴、集成卫生间、集成厨房及所需要的组件等,通过工厂生产,运到现场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组装,并符合 “安全、适用、经济、环保、节能”的要求,遵循标准化、模数化、通用化以及集成化的原则。
内装工业化发展基本会包括四个阶段的技术实施路径:
第一,部品技术体系发展。上述墙体墙面、楼地面、吊顶、集成厨卫等部品体系的技术发展,为内装工业化进入到项目实施阶段提供底层基石保障。
第二,信息化及标准化设计。装饰设计参考标准化模数,通过BIM模型协同设计,设计师可以在BIM信息平台中进行部品体系选择及组合设计。
第三,工厂化生产。内装部品在BIM信息平台与工厂实现了同步,包括型号规格、出厂验收标准等;设计师出图的信息会反馈到工厂,根据需求进行生产并运送到项目实施现场。
第四,装配化施工。由产业工人通过简单的安装工具,按照不同部品的标准安装工序进行“乐高式”的安装。
通过这四个技术实施路径,我们看到工业化内装与传统装修还是有诸多不同。
第一,关于设计。标准化程度高的项目采用装配式装修方式进行设计,个性化程度高的项目可以根据项目需求及定位,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设计。
第二,关于材料。工业化内装,多采用干法装修,所以传统装修常使用的湿法面材或介质材料,如水泥、黄沙、乳胶漆、壁纸、瓷砖、天然石材等会少用或不用,转而使用一些标准化模块化的部品材料,例如铝板、墙板、架空地板等。
第三,关于工期。装配式装修较传统装修在工期比较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装配式装修多采用干法施工工艺,施工间歇期短,对环境气候条件的要求低,可以大幅缩短施工工期;另外,标准化作业程度高,熟练工大幅提效是较为容易的,且返工率低,这些都对工期产生影响。目前,根据国内多个交付项目的实际数据来评价,采用装配式装修,工期较传统装修提升30%~50%是容易实现的。
第四,关于品质。装配式装修多采用工业化部品直接现场安装,对于工人手艺的要求会降低。另外,工业化生产本身对部品材料的出厂品质会有所保证。例如传统的墙面不平、乳胶漆开裂、壁纸卷边、瓷砖空鼓等靠工人手艺保障的情况可以避免。
第五,关于环保。装配式装修,属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所以全行业自始至终都是按照环保理念去发展的,比如在选材上,都会考虑到防火、防水、耐候性、以及有害物质挥发的控制。
第六,关于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装配式装修发展也是学习了日本的工业化内装发展的SI理念,因为填充体的干法安装技术,在未来更新换装的时候,对于原建筑结构体带来的破坏降到最低,保障建筑使用寿命,实现百年宅的理想状态。
第七,关于经济性。根据交付项目的综合评估,装配式装修的经济指标不会高于传统装修的,装配式装修的工种及用工量、用工工时、施工难度都会少于传统装修[3]。
工业化内装,不仅适用于新建建筑,对于既有建筑的翻新与改造也同样适用;不仅适用于商品住宅、租赁住宅等居住建筑,同样也适用于长租公寓、连锁酒店等运营型的公共建筑;不仅适用于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也适用于预制混凝土、钢结构等结构形式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业化内装,是十分有意义的。
首先,有利于提高建筑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业化内装对于全面提升建筑品质具有诸多优势,切实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和舒适性,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品质的更高需求。因为部品工业化,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保证使用性能,利于维修维护;SI的理念,可实现管线分离,利于内装灵活焕新,不损伤主体建筑结构,保障建筑使用寿命;工业化装修现场去湿作业、降低噪音、垃圾可回收、减少污染,实现了建筑内装的节能环保。第二,有利于应对人口瓶颈,促进建筑装饰行业转型发展。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让建筑行业面临着转型的压力,行业中大量体力劳动岗位面临短缺,建筑用工成本将会不断上升。工业化内装逻辑,改变原有生产方式,建筑农民工转变成产业工人,是必然趋势。一方面,产业工人可以提升从业人员的个人尊严;另一方面,对于产业工人的从业人员成材效率会提升。第三,有利于建立现代化发展理念,重构建筑行业生态。在内装工业化理念的推行及实践下,传统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材供应商的生态环境将被重构,通过信息化平台的纽带,设计与工业制造打通,施工工艺升级,交付品质提升,交付满意度提升,一线装饰装修行业将不再是苦、脏、累、险的行业,转变为科技型、节能环保型。
最后,有利于缓解环境问题,促进建筑业绿色发展。我国建筑行业能耗至少占全社会的1/3,传统建造方式以及道路必须变革的地步。发展内装工业化符合当前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有利于建筑业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