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柳
上海林声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通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BIM技术依靠其可视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可充分还原既有工程,精确展现新旧结构的衔接细节,优化了施工方案的不足。BIM能够将所有建筑信息实现电子化、数据化、模型化;借助BIM技术可以精确虚拟建筑信息模型,使其运用于建筑设施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等各阶段。BIM技术目前在各个行业都实现了广泛运用,如3D建模、4D施工顺序生成、5D成本估算等,尤其在3D建模和管线综合和冲突检测等方面运用最为广泛。本文以三个仓储式卖场的BIM技术应用为案例,探讨了BIM技术在仓储式卖场运用过程中表现出的优势,旨在为BIM技术在运用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参考[1]。
为更好地突出BIM技术在仓储卖场中的运用效果,本项目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项目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 -1 项目基本情况一览表
1.1.1 上海某仓储式卖场。此项目位于上海,建筑面积约46000m2,BIM技术仅在设计阶段的使用。Revit 2020和BIM 360为建模工具和协作平台,该项目的BIM建模由建筑师,结构设计师,内装,暖通,给排水,电气工程师协作完成,BIM技术仅在方案阶段使用。BIM技术使用在本项目的目的为建模,VR渲染和管线综合。
本次设计完全采用逆向建模方式:先建立各专业的2D CAD图纸,然后由2D图纸作为底图,在Revit中建立需要的族库,描出3D模型。在清理模型后,本项目累计使用的族库数量为1468,建筑内装458,结构54,暖通164,给排水78,电气89。
1.1.2 苏州某仓储式卖场。此项目位于苏州,建筑面积约52000m2,BIM技术应用从方案设计开始,贯穿到了施工图深化。Revit 2020和BIM 360为建模工具和协作平台.该项目,建筑师,结构设计师,内装,暖通,给排水,电气工程师在方案阶段使用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同时总包通过BIM技术对施工图做了优化。BIM技术使用在本项目的目的仍是建模,VR渲染和管线综合。
1.1.3 深圳某仓储式卖场。本项目位于深圳,建筑面积约52000m2,BIM技术应用从方案设计开始,贯穿到施工图深化。Revit 2020和BIM 360为项目建模工具和协作平台.该项目,建筑师,结构设计师,内装,暖通,给排水,电气工程师在方案阶段使用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总包在施工深化阶段对BIM模型进行优化。BIM技术使用在本项目的目的仍是3D建模,渲染和管线综合,但对所有在模型内的物品增加了生命周期信息,旨在将BIM应用从设计施工阶段,延续到运营维护阶段。
BIM建模后,通过三维漫游,可以直观地看到建筑和内装效果,帮助设计师们做出了快速,明确和明智的决定。
仓储式卖场货架的摆放和布局总原则是,高货架贴在卖场的四周,低货架在卖场中间。有了3D建模,在货架定位后,结构工程师在三维立体呈现中很快定位了斜梁的位置,将斜梁隐藏在两个高货架之间,使整个空间看起来除了货架和产品,没有其他物品。
BIM的3D呈现也方便了风管的摆设。一开始排烟风管都是在梁下布置,风管底部净高约6200mm.当BIM的3D模型完成后,在三维漫游过程中,工程师提出把所有排烟风管藏到梁间.排烟风管下净高马上提升了600mm,高度为6800mm,灯具高度也因此由原来的5900提高到6300mm;这样的改动,大大提高建筑内整体净高,提升了整体的视觉效果。
在做BIM渲染虚拟现实会议的时,发现无论怎么摆置自动扶梯,自动扶梯和墙之间都会有大概500mm的缝隙。这个是潜在的安全隐患。于是设计团队在自动扶梯和墙缝隙上加了盖板,预防日后不必要的麻烦。
案例3中,根据实际情况景观工程师和给排水工程师设计了绿色屋顶--屋面全部植被绿化,以满足本项目海绵城市认证要求,暖通工程师使用了室外屋顶机,希望在屋顶上放置这些室外屋顶机,而建筑师不建议在屋面摆置屋顶机,希望把屋顶机移到四层的停车场。屋顶机体积上大,长宽高约8m×2.5m×2.5m,但通过BIM漫游视频,发现屋顶机不会影响外立面效果。于是各专业一致同意将屋顶机放在屋面,节约车位数18个,同时减少风管绕动,提高空调效能。
仓储式卖场最复杂的是管线综合,大风管,大桥架,各类冷热水管,冷冻设备水管和汽管等都集中布置在卖场四周,各专业通过BIM技术,不断协调,达到0碰撞。
项目一是最早的应用BIM技术的项目,一开始所有专业都是用2D作方案设计图纸,然后各专业在没有互相商讨的情况下就立刻开始各自做自己的3D建模;而当模型建立好,3D图纸被协调一起后,做碰撞测试。第一次碰撞检查,数量高达10000个以上。问题是找到了:各专业都是希望自己最优的位置,最常见的问题为结构缺洞口,车位被暖通专业的室外机挡住,管路穿梁,水管桥架排布不合理,等等。由于各个专业在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划清自己的位置,只能重新协调建模。
在接下来的项目二和项目三,碰撞检查更加系统化和模板化。团队每周对各专业之间进行碰撞检查和协调,并对碰撞数量和解决的碰撞数量做记录。在设计开发阶段,设计团队发现了200多个管线冲突,并跟踪碰撞。通过模型查看器和编号的碰撞日志与设计团队共享每个严重的碰撞,并记录每个碰撞事件的各个图像。如此预先碰撞检查预估节约费用20万元人民币。
2019年8月1日新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直接将BIM技术应用评价总分值从原来的2分升至15分,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行维护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应用,得5分;两个阶段应用,得10分;三阶段应用,得15分。
项目一在2019年前申请的绿建二星,应用BIM技术获得2分。项目二BIM技术在设计设和施工建造阶段均得到应用,获得了10分。而项目三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行维护阶段都应用了BIM技术,为绿建二星认证获得15分。
项目三团队对部分配件的族增加了生命周期和价格等信息。并生成生命周期表,方便运维团队后期运行。比如,水龙头的生命周期是5年,生命周期表格中会显示在某年某月需要更换此水龙头和更换成本。
本文以三个仓储式卖场项目为例,就BIM技术应用到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营各阶段进行了案例分析。通过BIM技术在仓储式卖场项目的应用实施,项目团队可以直接看到建筑和内装效果,便捷直观地优化空间,并快速做出设计决策;而仓储式卖场多数为大风管、大桥架、冷冻管线,管线错综复杂,通过BIM技术其强大的管线综合功能,方便而高效地碰撞检查和优化管线布局。最近发布的绿建规范也加大了BIM技术应用的权值,直接给绿建认证加分高达15分;对于连锁式建筑物,将生命周期信息融入BIM模型中,使得后期的运营管理更为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