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勇
(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局,210029,南京)
水利工程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发展基石。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江苏水利工程建设领域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水利建设,为江苏水利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是关键,水利工程建设要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提升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好地增进民生福祉。
尽管江苏省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工程体系,但是对照水利现代化要求, 水利基础设施地域发展不平衡、工程效益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 比如流域防洪标准还不高,太湖地区洪水外排出路不足;淮北地区洪涝治理标准低, 因洪致涝问题突出;里下河地区中滞与下排能力不足,入海港道淤积严重;沿江地区引排能力不适应城镇化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尽快完善大中小工程相配套、 调度运行自如的水网工程体系, 解决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以及防洪排涝能力不足等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兴城镇、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等社会经济实体不断涌现,聚集了大量人口和财富,有必要全面提升水安全、水资源保障标准和能力, 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发展、群众安居乐业创造条件。 要系统推进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确保长江干流堤防巩固防御50 年一遇洪潮水位标准,部分堤段达100 年一遇标准。 要加快淮河流域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建设,逐步将淮河防洪标准提高到100 年一遇,并向300 年一遇过渡;沂沭泗巩固50 年一遇防洪标准。 要全面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完善太湖流域洪水外排出路, 达到防御50 年一遇洪水,骨干引排工程按100 年一遇治理。
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在提升防洪、排涝、灌溉等效益的同时, 要充分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良好的水生态、 水环境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竞争力所在, 不断提升治水的系统性、协调性,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在安全保障、城乡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旅游开发、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在建设思路上, 要坚持系统治水、 综合治理, 立足江苏省水情、工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河道系统治理为主线,推动水利建设从水闸、泵站、河道等点、线“单兵推进”,向区域、流域等面上系统治理转变;推动水利建设从注重质量、 安全等工程实体“硬指标”,向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改善、科技创新含量、经济拉动能力、群众幸福指数等“软实力”提升;推动水利建设从“内涵式”发展向“外延式”拓宽,与农业开发、交通建设、城市建设等专项规划相结合,与区域发展战略、地方发展规划等综合规划相融合。
在工程建设中, 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遵循长期以来河流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而不断演变的规律,顺应河岸线的基本走向,避免裁弯取直, 保护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根据各地不同经济水平和水文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实施生态清淤、河滨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河道岸坡生态防护工程,综合推进河道畅流、湿地积存、湖泊调蓄、 林草涵养等系统治理;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材料或生态袋、自嵌式挡墙、格网箱挡墙等生态复合材料进行防护, 加大水土保持建设力度,增强工程防汛抗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的保障能力。
在建后管护中, 要坚持长效发展、福泽民生,建立与自然资源部门的联动机制, 保障工程建设用地,推动河湖管护范围确权划界,结合建设交通干道、滨水湿地、水利公园,维系河湖治理后的良好面貌, 提高河湖管理的可持续性;注重挖掘水遗产、讲好水故事、重塑水文化,彰显独特的人文底蕴、和谐的文化氛围,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利用河湖生态空间, 发挥工程综合效益,促进与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拉动地方经济,为当地民众创业致富提供机会。
“十四五”期间,江苏要立足重点工程建设投资逐年增长,基本建成与水利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①淮河流域:重点加快推进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 争取实施入海水道二期工程; 启动实施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 完成淮河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以及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近期治理工程;研究推进沂沭泗百年一遇提标工程建设等。
②长江流域:实施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和崩岸应急治理工程,统筹推进长江河势控导工程。
③太湖流域:进一步扩大流域洪水北排长江与太湖调蓄能力,完成新孟河、东太湖综合整治后续、环太湖大堤剩余工程, 实施吴淞江整治工程、望虞河拓浚工程、太浦河后续工程,进一步巩固提高流域防洪和水资源保障能力。
继续推进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实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及中型泵站改造等工程项目;苏南地区继续扩大通江达湖引排河道,加快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湖西新孟河南部地区骨干河网;苏中沿江地区和沿海地区, 加快扩大沿江引排河道、沿海排水河道; 苏北腹地加快推进退圩还湖, 提高区域性骨干河道防洪排涝标准,完善淮北地区、丘陵山区供水体系,巩固和扩大区域引排能力,提高区域防洪保安、水资源配置标准。
要引导完善城市防洪治涝减灾体系,加快城市防洪治涝工程建设和城市水系综合治理, 提高城市防洪保安综合能力; 加快改善城市水环境,畅活城市河湖水体,不断提升水生态承载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