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曙明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100038,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多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调研,特别是2019 年9月18 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黄河流域根本性、 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为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以文化精品服务江河保护治理,是水利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 在水利部办公厅指导下,2020 年10 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确定将《中国黄河文化大典》列为出版基金申报项目,并精心策划形成了高质量丛书项目申报方案。 经过严格的初评、复评、答辩、公示、 立项等环节,《中国黄河文化大典》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立项资助。
水利部党组对《中国黄河文化大典》的编纂工作高度重视,李国英部长、魏山忠副部长先后三次对项目工作进展作出批示。魏山忠副部长2021年4 月份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推进《中国黄河文化大典》编纂工作。 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文旅部、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 中科院、社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编辑学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对《中国黄河文化大典》的编纂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不少院士、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会领导或委员,指导编纂工作。水利部各司局、相关流域机构及企事业单位,沿黄九省(自治区)的相关领导担任编委会委员。 2021 年 9 月,《中国黄河文化大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黄河流域以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 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进程中最主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中心,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儒、道等人文流派在这里孕育,农耕文明、商业文明在这里发端,发明创造、天文历法、建筑纺织、冶铸陶瓷等科技方面的成果更是通过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外交等从这里走向世界。 黄河文明长期代表着国家文明, 是华夏文明系统的主体主干。 黄河锻造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和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孕育了家国同构的思维方式、爱国主义的精神情怀。黄河文化经久不息、历久弥新,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进入新时代,黄河文化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成为中国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 黄河文化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的有效途径。
基于多年对黄河文化、治黄理念、治黄技术的梳理挖掘, 和对数量丰富、历史价值较高、版本优良的治黄典籍的收集整理,从浩如烟海的黄河水利历史文献挖掘整理入手,编纂一部文化大典——《中国黄河文化大典》, 既能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提供基础资料,又将对当代的治河实践与研究发挥借鉴作用,也必将成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铸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重要组成。 对表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新阶段水利工作的主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新特征和新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宽广的时代视野和深邃的历史洞察,从黄河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治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加强黄河文化建设,是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历代劳动人民与治河先贤为治理黄河水旱灾害进行了艰苦的实践探索。 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总结出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等重要治河理念,至今仍得到积极参鉴。1946 年之后,党和政府领导展开波澜壮阔的人民治黄实践,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迄今实现了黄河七十五年岁岁安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的光辉篇章,是党领导人民重整河山、改天换地的历史缩影。 在五千年的治水实践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水文化, 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水利文化遗产。
编纂《中国黄河文化大典》,有助于深入研究黄河水利文化的起源、表现和特质,深入总结中华民族厚重的治黄经验和治黄精神,深入凝练历代黄河治理理论,深入探究背后蕴藏的生态价值和哲学理念,深入推进黄河保护治理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大力加强黄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黄河文化事业和黄河文化产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要加紧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工作,深入贯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目标要求。
《中国黄河文化大典》 项目的推进, 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治黄理论和治黄实践的再现、总结及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治黄矛盾的发展历程,深入探究背后蕴藏的精神内涵和哲学思想,进一步完善治河体制、机制及方略,探索符合黄河实际和历史规律的大河保护治理之路, 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不断推向新高度。编纂好《中国黄河文化大典》需要坚守人民立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系统观念,促进将优秀的治理思想应用到黄河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水土保持、污染治理,促进河流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和健康发展中去,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中国黄河文化大典》项目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水文化为目的, 立足系统整理黄河流域相关史料, 通过对知名著作、经典史料、工程档案的深入梳理,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分册系统集成, 以实现对黄河文化典籍的深入挖掘整理,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效益显著。
其编纂特点及价值主要体现在:
《中国黄河文化大典》 计划整理收录黄河流域历史上的众多经典文献档案, 其中很多是首次整理出版。这些经典文献档案记载了大量治河原始记录和工程建设经验,还有不少有关河渠水利的地方文献、舆图资料等。 有的记录江河湖海的自然状况,有的阐述治水防灾方略,有的反映河渠水利的修造过程,有的记述河道治理的成果。 这些文献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系统整理后可服务当代、造福后人。 尤其系统整理历代黄河古地图近千幅,较为详尽地反映黄河治理开发相关的大量河工技术,可以清晰地了解黄河自然地理及水资源历史概况、河流水系变迁、古代水利工程及技术、 历朝历代治河方略等情况,具有存史传世的意义。
《中国黄河文化大典》 计划选录整理大量散见的黄河历史文献资料,具有抢救挖掘水利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这些文献涉及兴修水利实录、水利工程概述、治理水患经验、历代河官事迹、 水灾水文数据等内容,如元代重要的水利文献《泾渠图说》,清代张鹏翮所著的重要治黄文献《治河全书》等。 这些内容可以为当前黄河防灾减灾、治理保护和现代水科学研究提供深厚的文献基础。
《中国黄河文化大典》 计划收录整理诸多几近失传的珍稀历史地图及图说,尤其是一些散见于海内外收藏机构的珍贵地图,具有很高的文物文献价值。 在众多存世的河渠水利文献中,各种类型的河工舆图最能直观描绘水利状况,尤以明清时期河防工程体系形态最为重要,如《河防一览》《黄河发源归海全图》《历代黄河变迁图考》《黄运河口古今图说》等。 河工舆图上的提示明确了各种堤防适合在黄河哪一河段中使用,配合以文字史料,就可以使黄河水利史的研究更加具体、更加系统。
《中国黄河文化大典》 计划收录整理的典籍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很高的史料价值,对当代黄河治理保护及流域综合规划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明代刘天和的代表作《问水集》,是16 世纪40 年代论述黄河、 运河河道形势及治理的重要文献,突出反映了以治水、 防洪为主体的治河通运思想, 得到了时人和后世治水工作者的高度评价。 清代代表性文献《南河成案》及其续编,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衙门编印, 是以记录雍正到道光朝100 余年间黄河、淮河、运河治理为主的水利档案,史学家们极为推崇珍视。
此外,《中国黄河文化大典》 聚焦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治水兴水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科学认识和思想理念,是弘扬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有益探索。 《中国黄河文化大典》项目率先占据了黄河文化建设的制高点,有益于水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中国黄河文化大典》 项目计划安排显著篇幅系统整理黄河古近代的工程档案,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治理开发保护黄河成就的档案,全面收录黄河古近代以来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史料,详尽反映黄河治理开发相关的大量河工技术,展示黄河自然地理及水资源历史概况、河流水系变迁、 古代水利工程及技术、历朝历代治河方略等。
黄河文化是指人类与黄河相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 黄河水利文化是指人类在治水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是黄河文化不可分割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黄河文化大典》包括《黄河水利文化典》《黄河物质文化典》《黄河精神文化典》《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四个分典。 立足目前项目立项实际情况,率先实施《黄河水利文化典》。 其主体架构如下:
①设立《中国黄河文化总论》。 黄河文化有着丰富而多样的内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 本卷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示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特征、历史演变、价值转变、时代特点,对于黄河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有着重大意义。
②设立《黄河水利文化论纲》。 内容为深入挖掘历代黄河治理的优秀成果,梳理和揭示历代黄河治理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对当代黄河治理的启示,让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以黄河文化引领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③设立《黄河水利经典文献》。 9卷15 册,约1 200 万字,计划对黄河古近代重要典籍进行系统梳理,较为全面地收录黄河流域的治水实践、河工河务、工程档案、河道源流考据及图谱、灌溉遗产及近代科学技术引进之后的黄河重点科技文献等。 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科学整理,系统展示历代治黄的重要成就和艰辛历程,详实记录黄河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④设立《黄河文化典籍总目》。 内容为黄河文化典籍书目总录。
在水利部办公厅的指导下,构建了《中国黄河文化大典》编纂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两个工作平台,确定了工作目标及领导、专家的名单,多方询问相关制度规定,积极加紧储备专家资源,走访近20 家业内外单位,联络有关文化专家,深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调研,实地踏勘黄河中下游部分河段、重点标志性工程、黄河故道等黄河文化的重要实证,进一步深化对黄河文化的认识, 拓宽编纂工作思路。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了上述编纂的主体架构。
打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重点项目工程, 加强黄河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光荣文化使命。2021 年 9 月 18 日,在《中国黄河文化大典》编纂第一次编委会上,李国英部长阐述了编纂大典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 注重集思广益、确保质量成果、深化融合发展四个方面的明确要求。 《中国黄河文化大典》编纂工作将继续全力推进,努力打造品质上乘的盛世工程、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