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拉尚
角仓藏族自古生活在湟水河流域,多民族相邻、杂居。汉文化成为角仓区域多民族共同交流的文化主流。角仓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学习、吸收、借鉴汉文化,又恪守本民族的核心文化,严禁跨异族通婚,甚至连角仓区域外的其他藏族同胞也被列为禁止通婚的范围,至今在各个庄子里操角仓藏族地方方言藏语。但在角仓藏族区域方言中各民族之间互相借用语言词汇较多,如藏语借词:阿拉巴拉(不好也不坏,还行,凑和)、郭拉(转圈)、卡吗(心中有数)、嘎嘎(屎)、懒干(懒惰的人)等等。如汉语借词:七禅师、八都纲、玉石栏杆等。如回族借词:实话拉家(说的是真话,的确)。另一方面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角仓藏人普遍采用单字谐音汉姓氏,起名字一般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选取或经名,可在本民族内部都用藏语姓名,形成了藏汉双语姓氏制。角仓人因有明朝皇帝朱元璋敕谕创建的瞿昙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角仓人因有高贵的血缘和严格的“骨头”等级观念而感到优越!传统的藏族社会一般平民没有姓氏只有名字,现如今也一样。在旧社会,那些终生沦为奴隶的人甚至连最起码的名字都没有。所以,角仓人都有自己的家族姓氏,角仓人始终认为他们拥有高贵的血缘,拥有名扬天下的藏传佛教瞿昙寺。
藏族姓氏起源较早,公元前一二世纪,西藏山南地区一些部落已形成并发展起来。藏族人最初的姓氏即起源于氏族部落,此后渐有变化。有的以封地庄园为姓氏,有的以家族职业技艺为姓氏,有的已册封名号佛僧职为姓氏等。但一般都是社会知名人士和上层贵族、土司、头人、活佛、喇嘛才有姓氏。
常见的藏族姓氏起源有以下几种:
一、以氏族部落为姓氏
藏族最早的6个氏族,其名称为色氏、木氏、东氏、朱氏、惹氏、董氏,形成所谓的“原人六姓”。这6个氏族又发展为18个氏族。
二、以家族职业技艺为姓氏
吐蕃王朝时代,藏王松赞干布的大臣噶尔·禄东赞,其姓氏为噶尔,名为禄东赞。禄东赞家族世袭为噶尔,汉语意译为铁匠,所以,他家的人名前历代都冠以“噶尔”二字为姓氏。
三、以册封名号佛僧职为姓氏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两大活佛系统即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公元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正式册封名号为“达赖喇嘛”。“达赖”是蒙古语,意为“大海”,“喇嘛”是藏语,意为“大师”。“达赖喇嘛”正式成为历代转世活佛专用姓氏。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出身于青海湟中(今属平安区)祁家川当采村的一个平民家庭,其父亲名祁却才让,母亲名德吉才仁。达赖原名拉木登珠,姓为祁。“祁”与“齐”姓有渊源关系。角仓藏族为“祁”姓者较多。藏语把“祁”用汉语意为“水”,藏语音译“祁”,“祁”为姓氏的藏族盖源于此。
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正式册封名号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珍宝”,“班禅”的“班”是梵文“班智达”即学者的简称,“禅”是藏语,意为“大”,二字合起来意为“大师”或“学者”。“班禅额尔德尼”正式成为历代转世活佛专用姓氏。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其名却吉坚赞,班禅额尔德尼是册封专用姓氏。
四、以封地庄园为姓氏
近代以来,西藏农奴主贵族的传统姓氏日渐衰落,而以封建地主庄园命名的姓氏日漸增多。如十三世达赖喇嘛出生于平民家庭,被确认为转世灵通,当了达赖喇嘛以后,其父被封为公爵,赏赐许多庄园,其中郎敦就是他原住的庄园,人们便以此庄园称呼着新的显贵家庭。于是他家的人名前都冠以“郎敦”多音节为姓氏。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被确认为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通后,其父祁却才让一步登天,第一次拥抱了达官贵人,第一次被当作贵宾参加了规模宏大的庆典活动。几天后,西藏噶厦政府召开会议做出决定:在拉萨城区,给予祁却才让一所庄园和百余农奴。按惯例授予公爵的封号,采用“当采”作为其家族姓氏名号。从此,祁却才让成为了西藏地方大贵族,人们尊称其为“尧西公”,汉人称其为“佛公”。
五、赐姓
唐代以后赐予有功之臣和归附的番邦异族为姓氏。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朝为唃厮啰后裔新降王隆赞赐名“赵怀德”,赵姓,名怀德。唃厮啰曾孙辟勿丁瓦赐名“赵怀义”,赵姓,名怀义。今乐都区城台乡多有赵姓藏族,大概源于赐姓而来。
角仓藏族姓氏起源于明清两代。人之有姓,与生俱来。姓氏作为社会个体或家族群体的重要标志,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往来,功名事业,典籍记载中,无处不在,可谓生而有姓,终生相随,代代相传。
角仓藏族姓氏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0个左右,现将角仓藏族姓氏起源形式归纳以下类型:
一、以植物为姓氏
角仓藏族姓氏与草本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大明皇帝将湟水流域肥沃的七条沟御赐给瞿昙寺(角仓多杰羌)寺主三罗喇嘛的后裔,这片土地上历代种植大量的小麦而成为屯粮基地和兵家之争。瞿昙寺上层人士深受汉姓氏文化影响,将这片土地上种植的草本植物“麦子”(藏语音译“角”)冠以家族姓氏,为符合汉姓氏单音节,把多音节“麦子”姓氏家族的“麦”字改为“梅”字取姓,在青海乐都汉语方言中“麦”与“梅”同音,读作“mie”(梅家、麦家)。三罗喇嘛的后裔侄徒们又将自己的家族称作“角仓”为姓氏(直意为麦子的家)。“角仓”地名由最初的梅氏家族姓氏逐渐演变成历史地理名称,角仓为藏语姓氏,梅为汉语姓氏。如角仓·桑杰(桑杰意为觉悟)——梅桑杰。三罗喇嘛圆寂后的一百多年里,瞿昙寺的名声和势力范围更大,当地汉族群众称梅氏家族为“衙门家”。衙门家藏语音译“宦仓囊”。后来梅氏家族又称作“宦仓囊”,“宦仓囊”又演变为梅氏家族的另一个姓氏名称,而汉姓氏“梅”延用至今,梅氏藏族成为角仓藏族姓氏第一大户,分布于今甘肃天祝县、武威市;青海民和县、乐都区、平安区、西宁市等地。
麦粒农耕下田以后,发芽、出苗、拔节的生长过程,在藏语中称之为“洛”,“洛”汉语意译“苗”。角仓藏族中一部分藏族人以“洛瓦”取家族姓氏,因“洛”(苗)生长在农田里,“洛瓦”汉语意为“田苗”。洛瓦氏家族受汉文化影响,其后人便以“田苗”首字“田”取汉姓氏,延用至今。洛瓦为藏族姓氏,田为汉语姓氏,如洛瓦·尼么(太阳)——田尼么。田姓藏族分布于今乐都区下营藏族乡、平安区沙沟乡一带。
源于植物取姓诸如旦杂仓、扎窝仓为姓氏家族的角仓藏族。“旦杂”汉语意为“芦苇”。“芦苇”首字“芦”与“罗”近音,其后人便以“罗”为姓氏。“仓”一般解释为“家或内部、里面的意思”。“扎窝”汉语意为“荞麦”,“荞麦”首字“荞”与“乔”谐音,其后人便以“乔”取姓氏,罗、乔氏藏族分布于今乐都区、民和县、平安区等地。
二、以食物为姓氏
角仓藏族姓氏与食物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据藏文史料记载,三罗喇嘛所属玛尔氏家族源于噶玛噶举派祖师玛尔巴(公元1012—1097年)的后代。“玛尔”汉语意译“酥油”。玛尔氏家族的后代以汉语谐音取姓,由“酥油”首字“酥”与“苏”谐音,其后人便以苏为姓。玛尔为藏语姓氏,苏为汉语姓氏。如玛尔·白玛(莲花)——苏白玛。苏氏藏族分布于今民和县、乐都区、互助县、平安区等地。
三、以动物及动物的颜色为姓氏
角仓藏族姓氏来源于某些动物及动物的颜色,据三罗喇嘛云游各地时曾跨白象进京,三罗喇嘛因此被誉为白象大师。白象大师藏语音译琅盖哇,藏族人把白象作为祥瑞之物如同汉族的麒麟,另一层含有纪念意义的性质。追随三罗喇嘛的部分藏人将琅盖哇的琅和盖分别称为“琅仓氏”家族和“盖仓氏”家族。“琅仓”意为“大象的乐园”,“盖仓”意为“白色的家园”。琅仓氏家族的后代以汉字谐音取姓,由“象园”首字“象”与“相”谐音,其后人便以相为姓。琅仓为藏语姓氏,相为汉语姓氏。盖仓氏家族的后人把“白色”首字“白”为姓。盖仓为藏语姓氏,白为汉语姓氏。如琅仓·梅朵(花朵)——相梅朵,盖仓·诺布(宝贝)——白诺布。相氏藏族至今居住于乐都瞿昙镇浪营村,浪营(琅拉尔)大概因琅仓氏家族居住于此地而得名。白氏藏族分布于今民和县西沟乡、千户湾村、乐都区桃红营、平安区巴藏沟乡、化隆县德加乡洛忙村等地。
角仓藏族夏嘉氏家族以夏嘉为图腾。夏嘉汉语意译为鸡,以鸡为图腾演化为姓氏。由于角仓藏人深受汉姓氏文化的影响,取姓时,多采用谐音或相近的汉字,因此尽量向汉族百家姓靠拢。“鸡”与“蓟”谐音,其后人便以蓟为姓。夏嘉为藏语姓氏,蓟为汉语姓氏,蓟姓延用至今。如夏嘉·拉姆卓么(仙女度母)——蓟拉毛卓么。蓟姓藏族分布于今乐都区中坝乡、城台乡等地。
四、以职业为姓氏
角仓藏族姓氏与某些职业技艺相关联。索哇仓、橡木仓等以职业为姓氏。索哇汉语意译牙医,橡木汉语意译为木匠。索哇仓氏、橡木仓氏家族的后人以汉字谐音取姓。“牙医”首字“牙”与“雅”谐音,“木匠”首字“木”与“牟”谐音,其后人便以雅、牟为姓氏。雅氏藏族分布于今乐都区城台乡、下营乡等地;牟氏藏族分布于今平安区沙沟乡、古城乡等地。
五、以居住地为姓氏,即居住地名、山名、泉水名、庄廓名为姓氏
角仓藏族部分姓氏与居住地名、山名、泉水名、庄廓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擦琅囊是藏语地名,转音读作“茶龙”,今乐都下营藏族乡茶龙村。擦琅囊与茶龙的写法拟为同一藏族部落所居住地名名称的不同的汉语音译写法。擦琅是藏语音译,汉语意译为沟里的盐吧,“盐吧”首字“盐”转音写成“杨”,其后人便以“杨”为姓。杨姓藏族分布于乐都区下营藏族乡,瞿昙镇等地。
尖扎是藏语地名,现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尖扎汉语意译为黎明时分。居住在角仓藏族区域的尖扎氏家族的后人受汉姓氏文化的影響,以汉字“黎明”首字“黎”与“李”谐音,其后人便以“李”字为姓,李姓藏族分布于今民和县、乐都区、平安区、互助县等地。
居住于乐都区峰堆乡上帐房村的马氏藏族源于果洛藏族自治州阿尼玛卿雪山一带的藏族贵族、头人的后代。迁至角仓区域受汉姓氏文化影响,按汉字谐音取姓,以阿尼玛卿四个字中的第三个字“玛”与“马”谐音,其后人以马为姓。马氏藏族分布于今乐都区峰堆乡上帐房村最多,马氏家族分支大,后分为上马家和下马家。马氏藏族成为角仓藏族姓氏第二大户。
角仓人把居住于泉水边的藏族称作“祁牛卡”姓氏家族。“祁”汉语意译为“水”,其后人便以意译,汉语音译以“祁”取姓。祁姓藏族分布于今乐都区、民和县等地。
起源于庄廓姓氏的有伊索玛、伊玛囊、伊玛啦等。伊索玛汉语意译为新庄廓,伊玛啦汉语意为下庄廓,伊玛囊汉语既是庄廓又是家的含义。角仓口语中“囊”是家的意思,如囊玛(内部)、囊学(回来)、囊角(回家)。“伊索玛”就是现行行政区划村级藏语名称,即乐都区城台乡新庄村。伊玛啦相邻于今平安区沙沟乡的牙扎村。此处的伊索玛、伊玛囊、伊玛啦中的“伊玛”都解释为“庄廓”的意思。伊玛氏家族受汉姓氏文化影响,其后人便以意译取姓,又符合汉姓氏,再将“庄廓”的“廓”转音“郭”为姓。郭姓藏族分布于今乐都区下营藏族乡、平安区沙沟乡等地。
六、以积德行善为姓氏
以积德行善为姓氏含有祈求保佑之意。藏族人信奉佛教,很多善男信女去寺院点灯求佛,祈求平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习俗。在过去,有些藏族人长年累月到寺院点百盏酥油灯、千盏酥油灯,甚至点万盏酥油灯,而这些经常点酥油灯的藏族人家家庭殷实富足,基本上是一些达官贵人、土司、千户、头人、上层喇嘛。而普通老百姓根本点不起如此昂贵的酥油灯。可见,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地位、权力的象征性。由此,在角仓藏族姓氏中出现“党却氏”家族,“党却”意为“千盏酥油灯”,简称“千灯”。“千灯”首字“千”与“钱”谐音,其后人便以钱为姓。钱姓藏族分布于今民和县、乐都区等地。
七、角仓藏族姓氏庞杂繁多,姓氏来源千奇百怪
1.是借用通常的汉字姓氏,如韩、云、熊、林、胡等。
2.是借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姓氏,如土、仓、艾、黄等。其中土姓,据说是借用“吐蕃”的汉字译字而来。
角仓藏族姓氏纷繁复杂,难以一一罗列陈述。
角仓藏族历史上同种、同类之人,也即同姓之人,均有血缘关系,不得通婚,至今仍然严格遵守这种“同姓不通婚”的制度。姓氏在角仓藏族中起着“姓别婚姻”的功能,因而角仓藏族姓氏与家族历史密切相关。
角仓藏族所有的100个左右姓氏,早在14—15世纪时已基本形成。角仓藏族所用的汉文化姓氏,绝大多数已收入流传至今的《百家姓》当中,成为中华姓氏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看出,姓氏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有的文化瑰宝。角仓藏族姓氏文化既有他的民族属性,也有汉姓氏文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