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新
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和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永远值得自豪的伟大缔造,又是中国人民永远值得铭记的伟大成就,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担负起新的使命任务;就是要繁荣发展文化事業和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就是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新的伟大实践书写未来美好的新篇章。
一、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
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弘扬,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光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理性思考,既是文化自觉的当代表现,更是文化自信的成功实践。最近二十年,我们肯定民族文化的价值,对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怀有温情和敬意,对包括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和新学等不同学术繁荣时期的价值有深刻认识,对孔子、老子、墨子等一大批思想,大家倍加推崇,对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进行了认真整理和创造性阐发。这些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后积淀于我们内心的价值认同,是经过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后自我超越的结果,是对民族文化的价值坚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的这种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凝聚。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大并践行中国精神,是我们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价值观自信的表现,而且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我们坚信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我们坚信中华文化将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要看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青海地大物博,在祖国十分可爱的地方上孕育了长江、黄河两大源头文化,巍巍昆仑蕴含文化底蕴,河湟文化博大精深,多民族多元共生的文化,诸如一并呈现,富含青海文化的斑斓和璀璨,我们要勇于并善于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做好现代价值重构,为中华民族素有的文化襟怀和创新胆魄创造积极的条件,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青海文化烙印和时代价值理念,不断追求青海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实力价值、旅游价值、生态价值、安全价值、认同价值,让“新青海精神”放射出熠熠生辉的新时代文化光芒。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要客观认识国际和国内意识形态形势。当前,整个世界的格局正在逐步转变,西方国家曾经所拥有的一些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被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所替代,中国的文化机遇育先机、开新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大得多,对打破长期以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是一次难得机遇。要坚定信仰,保持定力,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穿到文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坚持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当成新时代的主旋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坚定不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把握方向导向、创新思维思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守正创新、固本开新,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时刻牢记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创作、发展和繁荣文化的根本方向,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尊崇人民至上的基本职责,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把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的好坏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好坏的衡量标准,在时代和实践发展中展现青海文化新作为、新气象,让青海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现。
要充分把握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机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5G等让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更加广泛、更加密切,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的交锋也更加激烈。但不管怎么发展和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不会改变,指引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指南不会改变,在大数据时代更要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更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尤其是青海处在涉藏地区,必须注重抓好文化安全问题,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长期性和复杂性的斗争。
要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弘扬包括伟大抗疫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重中之重,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贯穿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全过程。特别是青海,要围绕“一优两高”战略的实施,更加坚定政治定力,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更加弘扬站在昆仑之巅、守望全国和世界的登高望远精神;交往交流交融、不断融入全国和世界发展格局的自信开放精神;维护民族团结、保护绿水青山、造福全国和世界的团结奉献精神;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激励新担当新作为的不懈奋斗精神。这应该是青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三、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推动文化建设,必须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必须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突破,根据实践的要求和人民的需求,灵活地转变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中华文化特有的基因和个性,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全民族的素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发展文艺事业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关心人民命运,體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推动文化事业,必须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切实把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着力增强人民对文化的获得感、幸福感。要充分认识到青海日报社融媒体改革发展先行先试是省委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省委赋予青海日报社的重大政治责任。要加快推进以青海日报社为主的媒体融合改革发展,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聚焦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群文性文化活动。就青海文化现状看,我省的塔尔寺独特的建筑艺术、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精湛稀有的“三绝”工艺美术(酥油花、绘画、堆绣)闻名于世;现存于循化县街子清真寺的手抄本《古兰经》,是世界上保存完整的仅有的三本十一世纪的《古兰经》手抄本之一;我省玉树州囊谦县东仓家族收藏的《大藏经》,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以“花儿”创作演唱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以玉树歌舞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歌舞文化,以史诗《格萨尔王传》为代表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说唱艺术,以塔尔寺“艺术三绝”和“热贡艺术”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以赛马会、纳顿节、六月歌会等为代表的民间风情文化等等,都是具有较广社会影响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该大力传承和弘扬。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四万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8%。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要看既能满足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又能增加人民精神文化的产品。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文旅休闲地区。就青海省而言,以工艺美术产业为龙头的民族文化产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已成为我省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头羊;黄南“热贡”艺术、互助盘绣等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有较大发展,以“青绣”“热贡”艺术为主的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7个大类的19个项目被列入;以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为龙头,黄南州“热贡文化艺术节”、玉树州“康巴艺术节”、果洛州“玛域《格萨尔》文化艺术节”、海北州“王洛宾音乐艺术节”等州级文化节庆活动为骨干,互助“中国土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循化“中国撒拉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等文化节庆活动为基础的全省文化节庆活动日趋丰富;以河湟文化、江河源文化、热贡文化等为主,突出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努力打造青海民族民间文化品牌。这些众多文化节庆活动的成功推出,促进了民族地区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推动了文化产业综合利用,让人们在生动的旅游、娱乐、生活氛围中感悟青海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民族和乐之美。
四、坚定不移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
文化软实力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从我国文化建设自身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诚信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发展、流动人口文化生活、网络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文化软实力在一定层面、一定场合、一种特定情况下的呈现和表现,必须抓紧加以解决。要趋利避害,推进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建设,努力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赋予新时代昂扬奋发的正能量。
要珍视优秀传统文化。有些人说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如仁义礼智信、善良、坚忍等优良基因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对比借鉴中尤显重要,由此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最好的实践例证。这更是一种文化自觉和创新。文化自觉是在对文化的思考和批判基础之上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极的评价与认知;文化创新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石,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没有其特色和灵魂。要注意文化的自觉、交流和创新,既不能完全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注意在不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时吸取有益的部分,更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实践的要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要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用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要主动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千年智慧的治理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当然,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最根本的内核与核心价值观,这些精神是长期历史地发展起来的,贯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历史的始终。只有加强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吸取其精华的成分,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本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总是自我封闭,不敢敞开国门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就是对本民族和民族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现在,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给文化软实力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成分,避免用极端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来对待外国文化,特别是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以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更为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彼此文化文明的理解欣赏和借鉴,让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世界。
五、党建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活力之源
党建文化成为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典范。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逐步形成的党建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党建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执政实践中形成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纲领路线、组织纪律、工作作风、行为规范等一系列价值遵循。
党建文化的特别属性。党建文化包含了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追求。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所不具备的特征。党建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与外界社会和其他组织交流的过程中,党建文化不断影响其他社会文化,并积极从中汲取精华。党建文化具有统一性和个体性。党建文化具有统一性的核心宗旨,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坚决遵守党的政治纲领,提升党建文化认同度;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又要求党员个体要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和创造力,以党建文化的成功实践有效促进共产党员的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
发展党建文化根本之策在于传承创新。坚持在实践中厚植对党建文化的坚定信念,自觉将党建文化融入机关党的实践活动中,深入挖掘基层党建活动的先进经验和理论成果,在党建文化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中提升文化自信。坚持在共振中厚植文化自信理念,广泛吸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果,始终将党建文化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始终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新发展党建文化,不断提升党建文化的战斗力,彰显党建文化的红色自信、内涵自信和活力自信。
把党建文化扛在肩、履好职、尽好责。要增强党建文化的建构是立足于实践经验的意识,经常认真总结党建实践经验,有效充实党建文化的内涵,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观念、组织观念、信息观念、价值观念和标识观念。要认真履行党建文化职责,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创新党建文化思路,丰富党建文化载体,着力做好抓基层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抓亮点求突破等重点工作,始终将党建文化与机关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同检查、同考核,为机关党建文化科学化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和内在动力。要在加强思想教育上下工夫,在严肃党内组织生活上下工夫、在构建党建文化体系上下工夫、在党史学习教育上下工夫,要求全体党员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强化党建文化责任落实,发挥“一把手”带头作用,带头制定方案,落实组织领导、方案把关、督促检查,推进党建文化建设取得成效,以昂扬的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者系青海日報社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