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媒体”对群文阅读教学的帮助作用

2021-04-02 10:15羊琴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全媒体群文阅读

羊琴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全媒体”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全媒体”的传播方式无疑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形式,正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有效利用“全媒体”的传播方式,积极推动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笔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对“全媒体”的教学价值、教学优势及实践途径和方法,作了较为细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全媒体”;传播方式;群文阅读;教学方法

随着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媒体功能的不断融合,人们发现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一个涵义更广阔的词语进行表达,于是,“全媒体”一词应运而生。这一概念虽未获得学术界的共识,但在传播领域流传广泛。这里所谓的“全媒体”,即指包括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视觉媒体,手机、IPAD等移动网络新媒体等。如今,人们几乎睁开眼睛就要跟这些媒体打交道,而作为00后的高中生更是与它们相伴而生。因而这里所讨论的“全媒体”更强调的是针对人们的各种感官和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实现对人们的全面覆盖,从而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如今社会对学生阅读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18个学习任务群包含的内容面广量大,需要教师进行多文本的组合阅读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语文高考试卷,阅读量的要求正逐渐提高,多文本的组合阅读比重也在逐渐加大。因此,有关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诞生,而且逐渐成为阅读教学研究的新方向。它的出现不仅仅是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是为了让学生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上提升阅读的质量和思维品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全媒体”和群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甚至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那么,两者怎样结合,怎样利用“全媒体”深化群文阅读教学,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利用“全媒体”提升备课效率

传统的阅读教学一般以一课时或两课时精讲一篇文章,考验的更多的是教师解讀文本的能力,依赖的更多是教材本身,这时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完成备课。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群文阅读,教师需要思考依据什么标准把几篇文章合理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这几篇文章分别有怎样的共性与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有更广泛的阅读积累及更深入的阅读理解。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这是需要借助今天极为便利的“全媒体”的。因为群文的组合就像编写教材一样,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有机整合,而不是简单的为群文而群文。以李白诗的教学为例,教师想通过一组文章教给学生什么是首先要确定的。若是让学生理解李白其人,就可以选取李白不同时期的作品,以及一些名家对李白的研究文章,或者是以“唐之韵”这类文化节目为材料;若是要感知李白诗的体裁特点,可以选取李白的歌行体诗歌、绝句和杜甫的诗进行比较阅读;若是要理解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则可以选取最能代表其风格的几首诗进行组合。诸如此类,各类媒体就成为不可或缺的资源。

笔者在准备李白诗的阅读课时,就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一些研究性的文章,例如《李白豪放飘逸的源与状》《论李白诗豪放飘逸的风格》等,发现自己预想的以其豪放飘逸的具体表现为线索,将苏教版教材中的李白诗歌组合起来进行鉴赏是符合学生认知的,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和“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等任务群的要求。群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提升阅读质量,而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悟其风格特点,因而学生在充分领悟其特点时,可以深入思考其风格形成的原因。为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其进行深入思考,笔者推荐了一本文学性与严谨性兼具的《李白传》(人民文学出版社),考虑到学生的时间限制,笔者又在班级群中推出了微信上的文章《读懂长安,也就读懂李白的命运》,该文即选自《李白传》,同时将文学教育片“唐之韵”中的“诗仙李白”也发到班级群,供周末有时间有兴趣的学生观看。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媒体使阅读的前期工作准备得非常充分,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李白诗的兴趣,使学生的深入学习思考有了可能。这些正是得益于“全媒体”提供的便利。

二、提升课堂效率要恰当地运用“全媒体”

如今的语文教学课堂,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课堂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最普遍的是幻灯片放映和实物投影技术的运用。这些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一方面使课堂容量大幅提高,课堂效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使许多一线语文教师疑惑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道在哪里。因此,我们强调媒体技术的有效融合,即强调媒体的全面融合,以期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那种一节课几十张幻灯片,老师带着学生将所有内容浏览一遍的课堂,教师疲于输出信息,学生疲于接受信息,虽然运用了多媒体,但很难激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的想象联想,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尤其要注意避免这一类课堂形式的出现,不能为了拓宽阅读量,就借助先进的技术展示许多教学内容,而使学生缺乏自己的个性学习体验。

肖培东老师在讲授《山水永嘉,飞翔语文》的作文课时,就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在导入新课时,一位学生说记忆力不好,要提高记忆力,肖老师就询问能否记住幻灯片第一页的英语单词,学生说没有注意,肖老师适时地提醒学生要想记忆好,首先要比别人会观察。虽然师生对话的目的是引入“飞翔”的主题,却很好地为整节课做了铺垫,让学生将注意点放在了观察上。因此在关于理解“飞翔”内涵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那一幅幅暗示飞翔的图片,发现并表达出飞翔是不同事物积极向上的一种姿态。当然,这里暗示性的图片也引发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在第四环节“阅读永嘉,行走在永嘉”中播放了“印象永嘉”山水篇、文化篇、童谣篇等,更是拓展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深化题目的内涵,重新架构《做一个行者》的作文,以一个永嘉人的身份做一个家乡的行者,去发现家乡美。这些视频激起了学生心中对家乡的热爱,使得学生的写作表达水到渠成。这样运用媒体的手段是有效的,正如肖培东老师自己评价的“适度科学地使用,对语文教学是有裨益的”。

而在群文阅读中,“适度科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群文容量大,教师很容易想到利用多媒体扩充教学容量,由此可能带来学生自主阅读的减少。笔者在李白诗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在备课时就产生了这样的疑惑,选取的李白诗都是经典,要不要精讲深挖?不精讲是不是就会使阅读浮光掠影?印发名家赏析的文章,课件展示每篇精彩的部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又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减少,课堂流于形式。后来,笔者利用“全媒体”设置情境任务,推动教学进程,首先设置的是学校社团活动要举办“痛饮狂歌时日度,豪放飘逸为哪般”的李白诗朗诵会,请学生为活动做准备。为使教学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笔者以每学期各社团热烈招新的图片做课件背景,以唤起学生回忆,使其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另外,在自己的朗诵中虽然可以初步感知李白诗的豪放飘逸,但习惯于听课的学生并不能放开自己大胆地表现。这时,笔者以名家朗诵的视频带动他们,伴随着激昂的配乐朗诵,学生心中的激情被点燃,接着第二个探究豪放飘逸表现在哪里的活动,学生就有了较高热情,小组群文探究的效率就高出许多。他们自己合作探讨,发现了李白诗在用词用句、意象选用、奇特想象、大胆夸张、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的独特魅力,并且领悟了李白大多数诗的共性特点,这也为最后思考李白诗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特点做好了心理预设。笔者以为,这节公开课取得的一点成功正是得益于多媒体的融合构成的教学情境。

三、“全媒体”丰富课后的反馈形式

传统的课后反馈形式较为单一,一般以书面形式完成。这样的形式多多少少会让老师和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疫情期间,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利用网络展开网上教育,一时间QQ、微信、钉钉等平台热闹非凡,关于线上教育的利弊问题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使学校教育开启了一种新模式。从前QQ群、微信群等一般只用于家校联系,现在则可以用来上课、检查作业。应该说正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这些成为了可能。这里,笔者只就群文阅读中有利的一面展开讨论。

由于群文阅读的内容量大,在一节课中往往只能解决一个方面的問题,而学生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个性化的问题,有一些问题不典型,但对阅读的个人而言却比较重要,这时完全可以利用媒体的便利建立小的讨论群,方便师生课后在群内进行讨论。由于大家有共同兴趣,讨论容易展开,也容易启发深度思考,进一步深化阅读。从前的课后讨论,由于地点、时间等原因常常被遗忘,而群讨论不强调大家聚到一起,课后任何时间想到都可以在群内留言,群消息的记录功能更方便反复查看,也有利于整理反思。譬如以“豪放飘逸李白诗”单元群文阅读为例,有学生不明白为什么选取了《月下独酌》和《送友人》这两首诗,于是大家在讨论群中不定时地进行讨论,讨论又吸引学生去查找资料,如此反复几日,学生发现这两首诗意象灵动、情感真率、开合自然,天上人间纵横变幻,正是李白诗飘逸风格的体现。可见,合理地运用“全媒体”可以促进课后思考,深化课堂效果。

另外,全媒体为成果展示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以往,学生的优秀作业不是大面积地印发,就是在班级投影展示。大面积印发一般是全年级通用的,而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尽相同,有时只需在本班展示时,印发就不大适用。投影展示又是瞬时的,学生容易遗忘,且不便于留存。如果在班级群或者公众号中发表,可以随时查阅,且能鼓励优秀的学生和促进其他同学。笔者在微信搜索李白时,就搜到江苏省姜堰中学张悦雯写的《李白诗中的豪放飘逸》,虽然阅读量很少,但对于作者本人及他的同学都是一种鼓励。课后写点阅读感悟是群文阅读重要的一环,它促进学生思考,总结提升阅读的收获,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保障。

总之,在媒体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一看到运用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就批评这样的课堂没有语文味,是假语文课,或者就说这节课充分运用了新形式,是一节先进的课,这都是不对的。我们既不能谈到媒体技术就认为偏离了语文,也不能认为凡是先进的就是好的。技术是为教育服务的,教育的形式取决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效果在于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恰当地利用“全媒体”,才能让群文阅读的目标落到实处,让阅读教学与时代共同进步。

[本文系2018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省级资助青年课题“全媒体时代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80140)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口岸中学]

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两个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强调素养导向、系统规划和全科覆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基于当前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重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

在“进什么”问题上,要求处理好育人目标与内容形式的关系,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等育人目标出发,遴选蕴含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

在“进多少”问题上,强调处理好共同基础与个性拓展的关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明确各学段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要求,同时为学生提供基于兴趣爱好拓展延伸的空间。

在“怎么进”问题上,注重处理好总体要求和学科特点的关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的总体要求分解安排到中小学各学科。各学科从自身特点出发,注重发挥各自优势,彼此协调配合,形成有机整体,强调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3+2+N”全科覆盖。

(《人民网,2021-02-05》)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全媒体群文阅读
零陵渔鼓传承发展方式新旧对比研究
带刺的苍耳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