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编辑部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赞颂百年成就的各类作品纷纷涌现,其中一部《100年来,中国做了什么?——以地理的视角》短视频火爆“出圈”,里面提到“交通阻隔、资源不均、环境恶化、山河破碎的新中国,该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其中的关键之一便是跨越大江大河、高山峡谷、海峡海湾,把这个庞大的国家连成一体。”由此引出记录交通发展成就的第一篇章——“连接”。
如今,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网和高速铁路网,数以万计的隧道,数以百万计的桥梁支撑起一个“全面连接”的大中国,每年将176亿人次、426亿吨货物送往天南海北各个角落,造就了举世瞩目的“基建狂魔”。
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将达到70万公里左右(不含国际陆路通道境外段、空中及海上航路、邮路里程)。其中,铁路20万公里左右,公路46万公里左右,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左右。面向未来,只有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才能为“基建狂魔”注入持续“狂”的动力。
客观地讲,目前在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无论在设计施工、建设管养、设备材料,还是在抗灾减灾、应急救援、服务支持等方面,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在发展智慧交通的大背景下,基础理论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仍然薄弱,智能化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与需求不匹配,设备设施的耐久性和可靠性、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部分技术的安全、绿色、质量未得到全面持久的考验等难题,都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来逐一解决。同时,国家提出了“双碳”战略目标,交通行业压力巨大,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唯一的出路还是自主创新,依靠创新发展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大型风电技术、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以及生物质、海洋、地热技术等。
当然,自主创新很难一蹴而就,它需要国家战略和决策层面给予大力支持,并以坚持需求导向、资源优化配置、重点领域重点突破等系统性、复合性的体系作为支撑。此外,自主创新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的自主创新,需要全行业工作者秉承创新探索精神,发挥更强的能动性,日雕月琢,久久为功。
曾经,“基建狂魔”解决了“世上本没有路,那我们就去开路”的问题。未来,“基建狂魔”势必要借助创新的力量,打造更多智能绿色、集约高效、实用便利、安全可靠、互联互通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