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共青农场学校 焦新蕊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强调,“北大荒”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昔日的“北大荒”变成富饶美丽的“北大仓”,离不开建设者们坚持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黑龙江省鹤岗市共青农场学校的少先队员们对此充满好奇。“为什么习爷爷说‘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为了让‘北大荒’成为‘北大仓’,建设者们做了什么?”为了解开队员们心中的这些疑问,共青农场学校的辅导员带领队员们开展了“我是黑土地上的垦荒娃”实践体验活动。
在粮食收获的季节里,队员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共青农场河北庄管理区水稻示范基地,走进了万亩良田。第一次身处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之中,他们特别兴奋。
共青农场河北庄管理区的专业人员为队员们讲解了怎样使用镰刀、如何穿靴子在泥泞的水稻地里行走等。队员们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自到稻田里去收割粮食。可是,10分钟后,就有队员累得直不起腰了。他们纷纷感叹道:“我们费了好大劲儿,才收割了一小堆儿水稻,还累得腰酸、胳膊疼!垦荒前辈开垦了那么大面积的荒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辅导员告诉大家:“60多年前,垦荒前辈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在不拿国家一分钱、完全自愿的情况下,来到了这里。当时这里既没有耕种的先进机械,也没有居住的房屋,更没有能填饱肚子的粮食。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他们在这片荒原上开辟出了573平方公里的土地。如今,秀美的农场和幸福的生活,都是垦荒前辈们用汗水乃至生命换来的。”队员们为垦荒前辈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所感染,重新拿起镰刀,继续坚持体验收割水稻。
体验割稻之后,队员们又来到共青农场天津庄管理区,观看农民伯伯用现代化大机械收割玉米。望着远处好似“大金刚”般的收割机械,队员武卓文和付雅诗十分惊讶。他们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登上了这个巨大的现代化收割机,还坐在操控驾驶室里观看了壮观的收割场景。
此时,辅导员带领其他队员在玉米地里捡拾残留的玉米。不一会儿,队员们就发现伙伴们已分散在广阔的玉米地里,只能用招手的形式相互问候。在捡拾玉米的过程中,队员们体验到了烈日下劳动的艰辛,“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意识迅速增强。
队员张诗情一边寻找残留的玉米,一边对管理区的叔叔说:“这一片地好大呀!平时要多少人收割多久才能完成呀?”叔叔告诉他:“这片田面积大约有5公顷。十几个人收割一天只能完成一公顷。如果使用现代化的收割机,在一个小时之内一公顷就能全部收割完毕。”
队员们听后不禁感叹科技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改变。队员张耀升说:“过去,垦荒前辈们是用双手一穗一穗地掰玉米,再用农用车运出田地。他们太不容易了!平时我们总觉得学习最累,今天的体验让我知道了学习是快乐的。”
看着队员们的变化,辅导员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习爷爷来到我们‘北大荒’意味深长地说了什么吗?”队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中国饭碗,中国粮食。”
队员高晓双还说:“起初,我很不理解习爷爷为什么要号召大家厉行节俭、反对浪费。今天的耕种体验,让我明白了农民伯伯的不易。今后,我一定会珍惜每一粒粮食。”
在热烈的讨论之后,队员们唱着《垦荒队之歌》,开始重走“垦荒路”。上山的路有些崎岖,队员们你扶着我、我拉着你,一起向山顶走去。有的队员累得准备放弃的时候,辅导员就引导他想一想垦荒前辈为了建设家乡,冒着严寒上山伐木的经历。“垦荒精神”就这样激励着队员们继续前行。
这次活动让队员们感慨万千,纷纷表示作为拓荒者的后代,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争做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好队员,把“垦荒精神”传承下去。
辅导感悟:
辅导员要主动关注、挖掘家乡的教育资源,并使之与少先队活动有机融合;善于以队员们喜欢的讲故事方式,为他们讲身边人、身边事;要注重实践体验,引导队员们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行,实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