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龙 林蔚
2020年12月24日,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高票通过《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条例是全国第一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自2021年3月1日施行以来,贯彻落实情况如何?2021年11月底举行的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书面审议了关于条例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年9月17日至26日,浙江省经信厅、浙江省司法厅、浙江省普法办联合天目新闻客户端,推出了《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知识竞赛活动。
新颖有趣的答题形式将法规变成了生活中的场景,让参与者感受到数字经济就在身边。截至9月26日活动结束,8.8万余人参与网上答题,网络阅读量达158万人次。
这是我省宣传贯彻条例的一个生动缩影。
自8月以来,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学忠的带领下,执法调研组赴湖州、嘉兴、绍兴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调研报告显示,全省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有关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占全省GDP比重达11.5%。”“今年上半年,全省数字经济领域发明专利授权10714件,同比增长74.4%;数字经济领域有效发明专利79837件,同比增长38.5%。”……
翻开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一组组数据,十分醒目。
调研报告写到,全省上下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浓厚氛围。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条例的贯彻落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任务分工、压实主体责任。省委组织部把学习条例列入公务员云讲堂的重要内容;省经信厅组成8个宣讲团赴11个设区的市开展条例宣讲。全省各地紧密联系实际、紧扣条例重点,扎实有力地推进学习宣传贯彻工作。
數字产业化能级持续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扎实推进。调研中发现,条例很好地总结了我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实践经验,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作出了一系列创制性规定,为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数字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省各地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强优势补短板,加快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从调研的情况看,全省上下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聚焦通堵点破难点,纵深推进治理数字化,数字技术惠及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和企业的满意度、获得感。政府数字化转型迭代升级。进一步深化“掌上办公”“掌上办事”之省建设。各地在治理数字化方面也探索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如绍兴市统筹推进“数字+金融”“数字+养老”等建设,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
此外,政策制度供给增加,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一些基础性、配套性、衔接性的政策制度正逐步健全完善。如编制发布《浙江省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制定出台《浙江省电子商务条例》,审议《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草案)》等,都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推动我省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从调研情况看,全省形成了合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要认识到,条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配套政策制度还需加快制定完善,核心技术“卡脖子”制约还比较突出,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还需要加快等。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条例,调研报告提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我省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强化法治意识,进一步加强宣传和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发展数字经济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以法治引领和保障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普法,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要把条例作为全民普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中加大普法力度。针对条例中的一些倡导性、鼓励性和原则性条款,抓紧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研究细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确保条例落实落地。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条例实施中的堵点难点。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着力提升数字产业整体竞争力。针对不少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存在“不敢转”“不会转”“不愿转”问题,在进一步细化金融、资本、技术等政策支撑保障的同时,更要在服务企业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上下功夫,切实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推动育才引才留才等政策制度更加有力有效,要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在培养高精尖人才、复合型人才的作用,加大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
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规划引领,超前布局谋划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更有效地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有效激活各类数据资源,发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作用,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加快推进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坚持统筹兼顾,着力补齐农村、山区、海岛等地区的基础设施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