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转型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2021-04-02 12:01王天博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34期
关键词:乡村教育农村经济发展

摘 要: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我国将步入后脱贫时代。必须认真审视农村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特别是乡村教育在解决新问题方面的不足,清晰把握实践中面临的种种挑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乡村振兴的长远性出发,制定后脱贫时代乡村教育的转型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教育;转型服务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4-0042-03

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我国将进入后脱贫时代,“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十四五”又将起航,前景光明,催人奋进。既要防范农村脱贫地区及脱贫人口返贫,又要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教育是根本之策,它不仅有利于增强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且具有长效性,能够持续提高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当地产业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在当下这个百年未有之特殊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既有社会结构变迁和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又有乡村教育能否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矛盾。因此,乡村教育亟须在后脱贫时代进行转型升级,进一步激发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满足关键时期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一、农村经济发展及乡村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经济建设高速推进,农业生产领域快速发展,新时代农业经济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乡村教育能够提供人才支撑,是最具有根本性、可持续性的举措之一。有助于全面提升劳动者自身综合素质,使其掌握致富奔小康技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乡村教育不仅要控辍保学,还肩负着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边缘群体返贫的重要任务。

(一)基础保障方面

国家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全面提升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整体水平。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种养殖业结构优化调整,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大,为新时期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乡村教育功不可没。在国新办举行的“决战决胜教育脱贫攻坚,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介绍,在各个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下,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防控义务教育学生失学辍学,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硬性要求。随着控辍保学工作强力推进,因贫辍学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保障取得历史性突破。但需要深思的是,“应返尽返”只是表层意义的控辍保学,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动力,一些家长尚未认识到知识才是力量,甚至在一些地方,读书无用论依然存在,控辍保学成果仍需巩固。部分学生不明确为什么上学,有的是因为必须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有的是因为父母逼其上学,有的是因为未到外出务工年龄只能上学。这些孩子处于一种被迫上学的状态,甚至由于成绩差、读书无望等原因引发厌学情绪,身在学校心在九霄的隐性辍学也是控辍保学不可忽视的内容。一些家长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由祖辈照看,隔代抚养中放任的情况比较普遍,如家长几乎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一些父母虽然在子女身边,但由于观念落后,或过于严苛或宣扬读书无用,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些家长虽然关注孩子学习,但因其文化水平有限,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在后脱贫时代,只有让学生“身心俱在”,主动适应校园生活,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实现让每个学生享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巩固控辍保学成果,从而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二)发展水平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旧的农业生产关系逐步消除,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贯彻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强化农业发展生态保护意识,实施创新发展、精细化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实现了从“教育弱国”到“教育大国”的根本性转变。“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办学条件的配备要求:一是校舍建设,全国30.96万所小学教学点办学条件基本达到规定要求;二是班额,到目前56人以上的大班额已经降至3.98%,超過66人的超大班额基本消除,控制在66人以内;三是师资配备,这几年“特岗计划”招聘教师大约95万人,覆盖全国约1 000个县,覆盖学校约3万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种教育机会大幅增加,即将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农村经济发展已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1]。在此背景下,农村经济和乡村教育质量的相对薄弱状况仍然存在:很多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只能满足基本的教学活动,音乐课、体育课等课程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研活动,这使得乡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部分乡村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低,音乐、体育、美术等专职教师缺乏严重。有些教师身兼几门课程,教师收入低、职称晋升机制不健全等等仍然存在。这些都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和素质教育实施,也影响了家长和学生对依靠教育致富奔小康的期待,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脚步。

(三)城乡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务工,为方便照顾子女以及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许多务工人员选择子女随迁入学,学生流动性较大,是乡村学校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相对更高的城镇学校,成了越来越多农村学生家长的选择,如今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考虑到相比乡村学校,城镇学校师资水平更高,子女在城镇上学能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也有部分家长盲目攀比,跟风般将孩子转到城镇学校就读,乡村学校生源逐年流失。最后,即使农村地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但他们更愿意选择去大城市寻找机会。随着目前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后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农村生越来越多,使得寒门学子难以回报家庭,生源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少从教育中得益。另外,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也多数选择外出打工,扎根乡村、改变乡村的优秀人才并不多。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现象严重、农村地区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教育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后脱贫时代,基本温饱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发展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新时代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发展策略也要转型升级,要注重满足关键时期的发展需要,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巩固基础建设成果

农村经济发展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新时期农村经济要想获得长远发展,教育的服务功能是根本。乡村教育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让农村家庭充分认识到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让农村学子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要利用现有资源,把拓宽农村学子知识面、激发其人生理想作为乡村教育的关键点。以驻村工作为例,工作队先后联系数批重点高校大学生到帮扶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大学生与贫困学子多交流、多沟通,引导孩子敞开心扉,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憧憬,逐渐构筑起人生的理想,孩子们开始主动问起外面的世界,问起大学的生活,立志长大后要考上理想大学,建设农村,从被动接受义务教育转变为主动求学。家长们也被自己孩子所感染,荣誉感与责任心被唤醒,支持孩子努力学习,同时自身也尝试学习劳动技能,这就激发出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同时,还要在外力上给予保障:优化学校布局,避免因上学远、上学难而辍学,学校布局结构优化要综合考虑本地经济水平和学生发展需要,校点撤并、学生进镇进城不再是学校布局的单向选择,通过适时新建、改扩建学校,均衡资源配置,就近满足学生有学上、上好学的需求;优化资源配置,防止因学校办学条件欠缺等不利因素诱发的辍学;当前部分地区乡镇寄宿制学校床位不足,还存在大班额的情况;乡镇学校学习生活空间狭小,教师难以顾及每个学生,学生被忽略的情况可能诱发辍学。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这既是乡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控辍保学的需要。此外,可以尝试推广任课教师与学生们结对,实现个性化辅导;推动社会帮扶,鼓励当地知识分子或高校在读学生与家乡学生结对,在帮助他们解决课业难题的同时,还有助于拓宽视野,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从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入手,为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二)补齐发展水平短板

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在各个阶段注重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学前教育阶段,要保证学前教育进一步下沉,实现从乡镇向村一级延伸,目前幼儿园在乡镇已经达到较高的普及程度,但在村一级的普及程度仍有待提升。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在一定区域内继续实现布局与保障的全面优化,进一步巩固控辍保学的阶段成果,实现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结对帮扶,并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教研活动常态化,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在高中教育阶段,脱困县市普通高中发展差异性较大,一方面应通过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招生管理、统筹教育资源等方式消除大班额现象,另一方面应结合当地资源和特点,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依靠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职业教育协作,同时努力打造一批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特色的应用课程,推动职业教育在此类地区开花结果,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适合的人力资源[2]。此外,保障教师安心从教也尤为重要,为教育质量提升保驾护航。可以综合施策保障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其重点是提高教师的经济、社会、政治地位,让扎根农村教师的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晋级有渠道、岗位有尊严、工作有成就感。可以按照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年均收入的标准发放教职工各年度目标绩效奖,极大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三)改变城乡差距现状

把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教育结合起来,在积极完善基层学校各类教学设置、提升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乡村学校针对家长与学生的担忧与顾虑,还要加大沟通力度,详细介绍学校的办学优势、理念、实力,根据农村家庭情况具体分析,从而形成让子女留在本地就读也能学得好的氛围。条件改善了,学习多样化了,学生才愿意回流[3]。要让人才能在农村待得下,留得住,首先需要扭转升学教育价值导向,只要存在按升学来评价学校办学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发展观,乡村教育就会采取升学教育模式,就会把学生送出乡村,作为学校办学的骄傲;其次,需要改革乡村教育内容,新时代的乡村教育,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要培养学生爱家乡、建设美丽家乡的意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结合乡村建设、发展,要更多面向地方发展,培養高技能人才,以此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而非把人才推出乡村。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的问题便迎刃而解,进而形成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乡村学校复兴的美好局面。

总之,后脱贫时代农村经济良性发展需要发挥乡村教育的服务功能,以教育公平切实实现脱贫群体融入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农村经济发展理念需要立足于城乡一体化,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乡村教育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聚焦薄弱环节,着力补齐短板,推进乡村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参考文献:

[1]  易小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1,(2).

[2]  刘君.乡村振兴战略下助推广东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发展路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9).

[3]  吴孔宝.从平庸到卓越:农村义务教育扶贫的转型与升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责任编辑 毛 羽]

收稿日期:2021-01-06

作者简介:王天博(1987-),男,山东德州人,助理研究员,从事社会调查研究。

猜你喜欢
乡村教育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村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
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关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民族地区乡村教育要重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