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尹湘萍
内容摘要:“其”是中学文言文教学里的重难点虚词。教师讲解虚词“其”时,不仅要系统性地串联各项意义与用法,更要梳理清楚各项意义的源流分化:先秦时期的“其”只用作特指代词,与用作泛指代词的“之”相对应。随着汉语自身的发展,“其”逐渐分化出了人称代词、语气副词和音节助词的用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言虚词 其
虚词“其”的教学历来是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里的重要知识点。由于虚词的意义十分抽象,一方面,中学生在翻译古文里“其”的时候,往往“略知大意,笔不能言”,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在语境里的具体用法。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教参、辞书进行解释时,也常常把“其”的意义和用法讲得“不成体系”,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教师从语言的系统性着眼,揭示出文言虚词“其”内在的逻辑性。根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语言单位的系统性通过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而呈现。因此,教师应先从共时层面讲清楚文言虚词“其”有哪些词性及其语法特点,并且还要从历时层面探讨文言虚词“其”的源流与分化,帮助学生理解“其”的各项词性和用法的演变过程,认识到语言的理据性。
一.文言虚词“其”的词性及其语法特点
“其”是文言文里常见的虚词,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可分别用作特指代词、人称代词、语气副词和音节助词。
(一)“其”用作特指代词
先秦時期,汉语里的代词不仅有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等普遍的代词词类,而且还存在泛指代词(之)、特指代词(其)和无定代词(莫)等特殊的代词词类。
“其”的最初用法是用来表示特定的人与事、时、地的各种组合情况,关于“其”的语义解释,需要充分理解语境,须从细节处考虑。
1.“其”特指人和事件的组合情况
这里的“事”,既包括一般的事件,也包括一些客观的条件。
例1.老臣以为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这里的“其”不宜直接语译为第二人称“您”(代指“赵太后”),而是理解为“在考虑个人利益这件事情上,老太太……”,整句话的意思是“老臣认为老太太替长安君盘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老太太在考虑个人利益这件事情上对长安君的关爱不如燕后”。
例2.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这里的“其”也并不仅代指“冯公之老母”。根据语境,孟尝君派人提供的“食用”必然是能够保障优裕生活的条件,不然怎么做到“无使(之)乏”?所以,这里的“其”指的是“保障冯公老母亲优裕生活条件的……”,整句话的意思是“孟尝君派人为冯公老母亲提供了足以保障优裕生活条件的食物和用品,并且不使老人家缺什么东西”。
2.“其”特指人和地点的组合情况
例3.秦王恐其破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里的“其”,有的参考资料译作“他”(代指“蔺相如”),把“其”理解为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但是,“其”在这里的实际意思是“蔺相如当庭就……”相当于一个短语义。这句话完整的理解是:秦王非常担心蔺相如当庭就撞破和氏璧。可见,“其”特指的是人和地。
3.“其”特指人和时间的组合情况
例4.齐、晋、秦、楚其在成周甚微。《史记·游侠列传》
这里的“其”,如果理解成“他们”(代指这些诸侯国)也不阻碍语义的理解。但是,这里的“其”也是特指,指的是“当时,这些诸侯国……”整句话的意思是,“在周成王执政的那个时候,齐、晋、秦、楚这些诸侯国的国力非常微弱”。可见,“其”特指的是人和时。
综上来看,“其”用作特指代词时,语义相对复杂,稍有不慎,容易理解为第三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等其他魏晋南北朝以后才出现的用法,这是缺乏汉语发展观的表现。
(二)“其”用作领属性第三人称代词
先秦时期,汉语里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都是由指示代词来兼任,例如“其”、“之”、“彼”等,通常语译为“他的”、“他们的”。由于“其”的位置相对自由,容易被看成充当主语或宾语,实际上,“其”仍然是定语的用法。
例5.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蹇叔哭师》)
这里的“其入”等于“师之入”,是名词性短语充当“见”的宾语。
例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这里的“其负大舟”等于“水之负大舟”,是名词性短语充当主语。
以上“师之出”、“师之入”、“水之积”、“水之负”里的“之”都是插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以,这里的“其”相当于“名词+之”的特殊结构,而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转换成主谓结构。
(三)“其”用作语气副词
“其”用作语气副词时,多放在句首或句中,可以表示反诘、揣度、祈使、疑问等语气,常常和句末语气词配合,根据语境可译为“还是”、“大概”、“又”、“一定”、“难道”等。
例7.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这句话里的“其”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
例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其……乎”这句话里的“其”,表示“大概……”。
例9.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其……何”这句话里的“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又”。
例10.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这句话里的“其”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例11.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里的“其”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例12.“龟龄鹤算不知年,子其勉之,当遇赤城人矣”。(《西江月·道》)
这里的“其”表示劝勉语气,可以不翻译。
值得注意的是,“其”用作语气副词时,需要反复揣摩,方可判断是何用法,否则很容易误判。
(四)“其”用作音节助词
“其”出现在形容词的前后,用作音节助词,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可不翻译。
1.“其+形容词”结构
例13.《诗·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这里的“其凉”就是“凉”的意思,只不过“其”主要用于衬托音节,但暗含“凉”的程度已深。
2.“形容词+其”结构
例14.《楚辞·九章·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这里的“纷其可喜兮”即“纷可喜”(缤纷一片令人心喜)之意,“其”用作音节助词,在语法上起着构形的作用。这样的用法,延续到了现代汉语里,例如,“尤其”、“极其”等。
综上小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归纳如下:
二.文言虚词“其”的演化过程
若从汉语史的角度考察,先秦时期,“其”只有特指代词的用法,与用作泛指代词的“之”相对应。随着汉语自身的发展,“其”一方面保留原有的特指代词用法,另一方面,也逐渐分化出了人称代词、语气副词和音节助词的用法。图示如下:
據徐同柏《从古堂款识学·周丕箕敦》的说法,“其,箕本字。”也就是说,“其”字本来记录的是实词“簸箕”,“簸箕”所装纳之物变换不定,所以渐渐虚化成了特指代词。于是,汉语里用“其”字承载虚词的用法,另造“箕”字承载实词义“簸箕”。这是字形的分化。与此同时,实词虚化往往还伴随着语音的分化。因此,“其”的读音也由jī分化出了qí。
在分化之后,文言虚词“其”沿着语言演化的惯性,仍在继续虚化。从特指代词到音节助词,“其”变得越来越空灵,几乎只剩下了一个语音形式。
首先,“其”用作领属性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是由特指代词的用法分化而来,把特指代词里的时、地、事等因素抽象掉,只剩下“人”的话,就是领属性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
其次,“其”的语气副词用法,是特指代词进一步虚化的表现。指示代词虚化为语气词是古代汉语里常见的语法现象,例如,“夫”本身是远指代词,表示“那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意思是“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达不到现在这个地步”。随着汉语语法的发展,“夫”虚化为了句首语气词,表示议论的开始,例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最后,“其”的音节助词用法,反映出特指代词的重度虚化。作为音节助词,“其”丧失了原有的大部分语法功能,词序位置也由自由状态变成了不自由状态,只能附着在形容词的前后,已经无法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