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思维导图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应用,提出从“点”发散,建构活动体系;据“点”探寻,加拓活动厚度;循“点”漫溯,挖掘活动深度等策略,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 发散 放射 建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139-02
思维导图是模拟大脑思维放射的特点,创建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的工具,其显著特点是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作为一种外化的思维呈现方式和一种良好的教学辅助工具,思维导图对开展综合实践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如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图文意象来激趣,实现呈现方式的生动化;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实现思维的发散创新;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科学建构联系,使活动脉络更为清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结合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需要,将思维导图的最大功效发挥出来,可以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从“点”发散,建构活动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内容的国家必修课程,其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需要学生对实践活动主题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挖掘。思维导图作为外显思维的图式工具,将其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以某个领域、某个主题为关键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或者生成活动主题,或者制订活动方案,或者设计多样成果,结构化活动的各个阶段,形成活动的体系,进而有序推进活动,渐进发展学生的能力。
(一)运用思维导图生成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领域,每个领域都可以挖掘出丰富的、适合不同年级开展的活动主题。如“人与自我”这一领域,可以指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设计出“认识我自己”“健康与安全”“我的成长经历”“学会与周围人相处”“我的成长愿望”等一级主题,然后依据思维导图的发散辐射特点,又可将某个一级主题进一步发散,生成更多的二级课题,如“健康与安全”,可以生成“交通与安全”“饮食与健康”“运动与健康”“医疗与健康”“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生活环境”“健康的心理”等。接着,每个二级课题下可以再次生发出来,形成更为细化的研究小课题。如“饮食与健康”下,可以生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物的种类与营养”“饮食与营养不良”“饮食广告”“我是美食小能手”“饮食与安全”等小课题。运用思维导图无限发散的功能,由“点”发散,在聚焦中心主题的同时不断具化、丰实活动内容,建构完整的活动体系,形成活动的整体序列。
(二)运用思维导图制订活动预案
思维导图作为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的复合式工具,不但可以运用于主题的生成、内容的建构,还可以运用于活动方案的制订。例如面对一级主题“家庭绿化的研究”,学生先自主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整理,形成家庭绿化“好处、种类、摆放、栽培”四个小课题;然后运用思维导图的发散功能,结合以往实践过程的研究方法,形成如下活动预案。(见图1)
如此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实现了活动内容的分解,还将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先后逻辑一一表征在图表上,可推进活动有条不紊、有理有据地开展。
(三)运用思维导图设计成果内容
思维导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是多层面的,在活动的准备期、前期、中期、后期都可以使用。在活动后期的成果展示阶段,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发散与生成优势,优化各小组的活动成果形式。如在“保护我们的眼睛”这个主题中,某个小组研究的是“关于眼睛近视的预防与矫正”。在设计成果内容时,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采访眼科医生的视频录像、近视预防与矫正的小贴士、远离近视的宣传画、标语,以及一段现场表演《不做“四只眼”》小品。这样的呈现形式是学生基于“近视的预防与矫正”的中心话题,结合研究活动过程,借助大脑发散的思维方式,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展示本组研究的过程与收获,使活动进一步生动化,展现活动本身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也给本主题的活动画上一个美丽的休止符。
二、据“点”探寻,加拓活动厚度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运用思维导图由某个“点”出发进行发散,可以使活动呈现一定的立体感,在活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生成、丰实内容,增加活动的弹性结构,加拓活动的厚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素养,提升学生的活动能力。
(一)利用“关联”,并列式推进活动
“关联”的含义是,“起连接作用的,相互有联系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个主题下所有的活动内容必然是有联系的。利用思维导图,从某个中心出发,利用关联特点不断发散、寻找与之相互联系的内容,使活动突破浮于表层或呈现片面倾向的局限性。如在研究“校园的樟树”这一主题活动中,某小组围绕“生长环境”这一小主题展开研究,准备从樟树生长适宜的温度、水分等展开研究。学生采用了上网查阅资料、采访科学课任课教师等方式,了解到樟树的生长环境,不止温度、水分这两项,还有不可忽视的土壤因素,于是继续在原有的思维导图上进一步充实,试图对不同土壤下生长的樟树进行观察,看看土壤因素与樟树的生长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如此并列式推进某个小主题的研究活动,可以使得这个探究活动变得更完整、丰厚。
(二)借助“比照”,对比式丰实活动
“比照”,即“对照、对比”之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同一个小主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思路去探究,也可以由不同的研究主体运用不同的思维导图,依照各自设定的方案展开演绎。运用两相比照的方式推进活动,不但能从不同的层面丰富活动内容,还能体现不同研究小组不同的实践思维,使活动成果实现多样化。如在“家庭绿化的栽培”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班上有两个小组同时研究“吊兰的栽培”,其中一组选择吊兰进行栽培,学生通过亲自栽种、密切观察吊兰生长变化情况,获得了较为详细的一手资料。而另一组则别出心裁,采用盆栽吊兰与水培吊兰双线并进的栽培形式,观察两种栽培方法下吊兰的生长情况,并根据观察到的信息绘制出详细的思维导图。两个组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绘制成思维导图,在组间对照和组内对照研究之间,学生对吊兰的栽培会有更全面的认识,也能获得更多关于栽培的直接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比照式的研究,学生可以彼此启发,拓宽研究思路。
(三)抓住“生成”,发展式深化活动
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之一。虽说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之前都会制订活动预案,但活动中总会存在变化因素,导致活动过程中出现各种新问题。这时候,教师指导学生即时抓住“生成”融入原有的活动中,使活动不断延伸与深化。例如,开展主题为《我看烟花爆竹》的综合实践活动,制订活动预案时敲定的探究方向有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噪声污染两个。每个研究小组利用思维导图制订了较为详细的活动方案,但是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有学生发现燃放后的烟花爆竹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破坏,然而具体造成什么样的破坏,又是爆竹中的什么成分对土壤造成损害,则不清楚。学生带着这些疑惑,补充改进了原先的思维导图,对活动方案进行再设计、再创造。将生成的问题融入探究,加拓活动的厚度,是学生发散思维的体现,也是他们长期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实践活动的结果。
三、循“点”漫溯,挖掘活动深度
从思维导图的某个“点”出发,展开头脑风暴式的思维发散,对活动方式进行深加工,对活动内容进行细挖掘,能让活动由浅层的感知体验进入深层次的探究发现,学生的思维因此得到无限拓展。
(一)运用思维导图深加工活动方式
活动方式是开展活动时所运用的某种方式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围绕某个小课题,常会用到诸如采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参观等方法。每一种方法能否落实到位,需要活动之前就做出妥帖的准备。特别是问卷调查、采访这类方法,可以紧扣活动目的,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发散问题,形成问题的逻辑体系,使研究活动更加聚焦主题,使活动方式得到细化、具体化,从而实现活动的最初目标。例如,开展“关于本校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前,全班学生紧扣本调查主题,借助头脑风暴的形式发散思维,并绘制思维导图。(见图2)
(二)运用思维导图精细化活动内容
思维导图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但能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出丰富的问题,扩大活动视角,还能细化活动,以图示的形式呈现更多活动细节,将探究活动进行得更为深入,逐渐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开展“家庭绿化植物的摆放”这一小课题的实践活动时,学生以“家庭绿化植物的摆放”为思维导图的关键词,然后提出家庭中适宜摆放植物的位置,接着提出“哪些植物适宜摆放在客厅”“哪些植物不适宜摆放在卧室”等問题。思维导图绘制到这一步,许多小组停下了笔。但是笔者认为探究还可以更深入,活动内容还可以更精细化,所以提示:“有些植物不适宜摆放在卧室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摆放在卧室会有什么危害?那它们更适合摆放在哪里?”经此推动,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更进一步精细化了,活动内容也显得更为丰富、充实。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趣有效的学习、思维工具,可以科学、合理地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让学生的大脑快速活跃起来,突破惯性思维和常规思维,建构丰富的活动网络结构或方法体系,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作者简介:杨玲丽,高级教师,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研究方向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