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直线、射线、线段》教学为例,提出从不同节点进行渗透设计,以启动学生思悟动机的教学建议,认为应在预习阶段、导学阶段、突破阶段和训练阶段做好应对设计,以提升教学适配性,促使学生在学用结合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 《直线、射线、线段》 思悟动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135-02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初步学习线段、射线、直线,他们对这部分内容有更多的旧知铺垫,教师在执教时要有渗透意识,让学生学会在看中思、在做中悟。如何让学生形成思悟意识,这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预习阶段、导学阶段、突破阶段、训练阶段,都是思悟渗透的良机,教师要做好对应设计,以便顺利启动学生的思维,形成认知亮点。
一、预习渗透,确立学习启动点
在预习阶段开展思悟渗透,教师需要找准切入点,适时对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的学习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确立学习的启动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教师从预习环节开始体悟渗透,先拿出一些铅笔,然后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回答:“这些铅笔长短不一,很像我们要学习的线段,通过目测观察,这些铅笔哪一根最长?”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体验,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阅读和梳理,归纳总结出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学生很快就找到最长的铅笔,并进行对接性阅读,将教材中关于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进行重点阅读。在反馈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展示观察所得。学生将观察对比的方法进行介绍,然后对相关概念进行对接解读:线段有两个端点,固定长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
这样,教师利用直观教具开展教学,在预习环节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利用几支铅笔建立直观学习情境,学生的观察非常直接,然后利用目测比较,进而对线段有了更清晰的认知。铅笔呈现线段特征,这表明线没有粗细之说,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对应解读,引导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形成直观认识。生活中有很多呈现“线”的物体和现象,这些物体和现象都可以与线段、射线、直线形成对接,让学生收获直观的感知。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看中展开思考,及时调度学生进入思维场域,确立学习起点,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效度。
二、导学渗透,探寻数学建构点
课堂导入是不是精巧,可以决定整节课的成败,教师应做好教学评估,运用最为适合的方式进行对应设计,给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冲击,以提升教学适合性。学生的学习思维一旦被激活,可以生发无穷的探索力量。因此,教师要正视课堂导入环节的启动作用,优化教学导入手段。
在导入阶段,教师先要求学生画一条已知线段:利用手中的学具,自行画出一条10厘米的线段。在操作结束后,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具体操作方法。学生开始操作,很顺利就完成了操作任务。在学法介绍时,学生从自己的实践角度进行阐述:“先确定一个端点,用直尺零刻度对准这个端点,画出线段到刻度10厘米的位置,这样便得到已知线段。”教师随后给出各种条件,要求学生画出已知线段。如18厘米长线段、已知线段的2倍线段等。学生有了操作经验的积累,进而对操作方法有了系统性的构建。
这样教学,教师在导学阶段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出已知线段,让学生对线段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为后面射线、直线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求学生介绍操作方法,使学生对线段的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如线段由两个端点构成,要用字母符号来表示,通过对线段长度的测量,为线段计算创造条件。数学构建点的合理筛选,能够给学生带来更清晰的认识,教师从线段操作角度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多感知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体悟。
三、突破渗透,掌握思维关键点
在课堂重难点突破环节开展体悟渗透,教师需要借助一些数学案例进行相关操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案例进行主动探索,特别是重难点突破环节,更应要求学生对一些解题环节进行深入思考,以形成学习启动力。如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线段AB=10cm,点C在线段上,而且BC=4cm,D为AC的中点,请求出线段DB的长度。教学时,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计算呢?这道题没有太大的难度,学生经过思考梳理,很快就给出正确答案。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归结学法,学生建议先画出示意图,然后再进行计算就比较清晰明了了。(
)
又如:点C在线段AB上,且BC=4cm,D为线段AC的中点,E为BC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度。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画出图式,要求学生逐层梳理找到已知条件,经过推导获得正确答案。
这样,教师以数学案例开展导学,给学生提供具体训练体验的机会。学生对抽象的讲解有排斥心理,但对具体的数学直观图形梳理和解读有特殊感觉,经过多重思考和梳理,自然形成学科认知。这个操作过程是突破教学重点的必然选择。教师要求学生自行介绍操作方法,给学生提供归纳总结的机会。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将案例内质关联因素做出明确梳理,让重点突破随即发生。做中悟是数学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教师要注意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然进入体悟环节,这样才能促进学科认知的内化。
可见,在教学重难点突破环节,教师要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展开助学操作,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重点突破,其学习认知会更加深刻。教师切准学生思维关键点开展对应调度,能够赢得教学主动权;抓住重点开展突破操作,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心理触动。
四、训练渗透,提升应用价值度
线段、射线、直线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线段,学生的感知体验最为深刻,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在训练设计环节有更多建设性的意见,那么其训练的价值会更为丰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有开放的态度,给学生提供参与设计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已知线段AB,其长度为10cm, 。后面如何设计条件、如何画出示意图、如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等,都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后提出来。学生的设计方案不断涌现,进一步提升其应用价值度。又如:开展生活调查,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线段应用的案例信息,看谁能够找到最为典型的应用。学生对生活中线段的应用最为熟悉,自然会顺利进入调查环节,并在归纳、总结、解读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训练设计的契机,这是比较有创意的方案;而学生习惯教师投放训练内容,其训练则是比较被动的。如果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训练设计环节,其学习触动会更为深刻,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加生动而具体。特别是搜集生活中线段应用的案例,学生会给出不同的方案,这对提升学生的体悟品质有一定的帮助。数学训练环节渗透思悟意识,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度思考的机会。训练是认知内化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从体验角度开展设计,给学生带来的学习触动会更为直观,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的学习感知也会更加深刻。
由此可见,训练环节渗透思悟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其训练价值会更高。学生对数学生活应用比较敏感,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对应设计,就能够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实践环节,并在不断的感知体验中完成认知构建。在看中思、在做中悟,唯有建立思悟契机,才能赢得训练动机,因此,教师要做好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
综上所述,学生学科认知构建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开展渗透操作,从学科理念到实验操作,从课内学习到课外操作,自然形成建构体系。线段、射线、直线是初中几何教学的起点知识内容,教师从生活角度进行引导,利用丰富的训练内容进行强化启迪,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科认知构建行动,进而形成崭新的学习起点。
作者简介:王凤容(1973— ),女,漢族,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