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文本解读

2021-04-01 05:01王韵芝何诗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自我生活

王韵芝 何诗莹

内容摘要:《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文中主要是他回忆其在昆明生活,景、人、自我三个层次展开描写,语言雅洁含蓄,拾取生活琐细事物,娓娓道来,看似质朴简洁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丰厚的情致。

关键词:《昆明的雨》 生活 自我 语言平淡

《昆明的雨》是一篇富有情致的散文,是汪曾祺先生回忆其青年时代于昆明生活的过往有感而作的。从结构上来看,文章横向以昆明的雨为线索,串联起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四个意象;纵向上以细致的笔触描写了种种被忽略的生活细节,《昆明的雨》中无论是语言或是选材都平淡自然,娓娓道来,如同闲话家常。王安忆曾这样评论汪曾祺的语言:“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看似云淡风轻的文字背后不仅仅是汪老对于世俗的关怀,还蕴含着丰厚的雅趣与情致,将从质朴的语言入手,体察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情致。

一.美景话诗意

汪曾祺很讲究文字语言,其散文的语言风格雅洁与含蓄[1]。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这样评价苏澈的诗作:“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人的性格会在其语言文字中折射出来。反观《昆明的雨》一文,其雅洁的语言与汪老的追求相契合,那便是雅趣。

文章缘起于宁坤邀我作一幅有昆明的特点的画,汪老的思绪不禁回溯到青年时期在昆明生活的点滴,此时的汪先生的已是一名古稀老人,思索片刻在纸上画了“一片倒挂的仙人掌”“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而后附上这幅画的题字,说明自己选择画仙人掌与菌子的缘由:选择画仙人掌既是出于对昆明当地民俗的考虑又是因为这一点能体现昆明雨季湿润的特点,因为湿润的环境自然有漫山遍野的菌子。从画联想到昆明,再联想到当地的仙人掌,再由雨季之湿润过渡到菌子之上,思绪流动自然,让人如同置身其中。另外,当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值得注意,在对画的描述中,句间用的是分号链接,说明仙人掌和青头菌、牛头菌在汪先生心中是同等重要,二者共同构成了具有昆明特点的画面。

这样的“昆明味”勾起了汪曾祺的对昆明的想念,汪先生在青年时代在昆明生活了7年之久,他更是将昆明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为此其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在文章中,汪老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想念和极度的热爱表露出来。昆明的雨季“好像是相当的长”,“但是并不使人厌烦”“不是连绵不断”“不使人气闷”“气压不低”,就算是雨季的时间长也丝毫不能阻挡汪老对昆明的喜爱,一连四个否定词,为这种浓浓的、溢于言表的想念增添了几分含蓄温婉。在汪老的眼中昆明的雨季不仅是使人舒服的,更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里表达非常特殊,明亮与丰满并不是连接在一起,而是用顿号隔开,意在凸显昆明雨季的不同特点,“明亮的、丰满的”与“使人动情的”用的是逗号隔开,意在将这种感觉分层,前半部分是外在的感受,后半部分则是内心的触动,情感瞬间饱满丰厚,也可看出汪曾祺先生语言的精准。接着更是以昆明的雨季的草木为例说明其特点,明亮在于草木的浓绿,丰满在于“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动情在于那难以想象的夸张的旺盛折射出来的震慑心灵的强大生命力,这是自然的力量。

讲述完昆明的雨的整体感受后,汪老将大家的视野又一次拉回到画上面,对昆明的仙人掌和菌子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先是昆明的仙人掌,昆明人家门头悬空倒挂仙人掌,这是当地人的习俗;因为昆明的仙人掌多且极肥大,当地人在菜园周围种一圈仙人掌作为一种“天然的篱笆”,防止菜被猪羊吃掉。在介绍仙人掌在当地的风俗习惯时,作者用两次破折号,向读者解释说明仙人掌在当地的风貌,娓娓道来。更是有趣的是,当地人种仙人掌是为阻挡猪羊进入菜园,明明是人的主观想法,在汪老笔下却成了“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猪和羊怕扎”,童心童趣跃然纸上。

另外,在昆明的雨季最多的便是菌子,牛肝菌、青頭菌,鸡枞菌、干巴菌比比皆是,在汪曾祺品来,每一种菌子都各有春秋,各有特色。牛肝菌“滑,嫩,鲜,香”,一字一顿,字字精准,不仅仅是汪先生对牛肝菌美味的惊叹,更是语言的节奏,生动明快。青头菌格调比牛肝菌高,“格调”一词原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在文中用以形容青头菌,青头菌摇身一变,成为一种艺术品,可见汪老对他的喜爱。当然还有菌中之王鸡枞,“味道鲜浓烈,无可方比”,其他菌子都比不上它,足以见得它的至尊地位。虽说如此,但是鸡枞的价格也不贵,汪老更是插入笑话来说明鸡枞“并不难得”。最后还有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汪曾祺先生是这么写道:“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丝毫没有一点美观可言,不禁令人心生疑惑“这种东西能吃?!”“乱七八糟”,感觉真实自然。可是稍作加工这么一种“中吃不中看”的菌子会使你“张目结舌”,彻底为它的美味所折服,不禁感叹“这东西这么好吃?!”对干巴菌的描写中,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将前后的情感变化通过通过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的变换形成生动的节奏,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变化表现出来。最后还有“中看不中吃”的鸡油菌,“银元”大小,滴溜儿圆,生活化、口语化的用词,使文章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汪曾祺的《我为什么这样写作中》对自己的作品这样评论道:“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这也就解释了文中大量的生活化、口语化的词语的运用。

浓绿的仙人掌末端还有一朵金黄色的花,牛肝菌色如牛肝,青头菌的浅绿、干巴菌的深褐带绿,鸡油菌的浅黄构成了一幅明亮又诗意十足的雨景图。肥大的仙人掌与随处可见的菌子透露出生命的活力,正是这种力量与活力使汪曾祺动情,发出朴实而真挚的感慨。诗意的图景折射出汪老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富于童趣,这是雅趣的第一重涵义。

二.赠花见柔情

众所周知汪曾祺先生是京派作家,京派作家关注原始质朴的乡风民俗与舒适自然的田园风光,热衷于从中发掘人情、人性的美好,不止于对诗意的自然风光,还有对世情、世态的关注。在《昆明的雨》中对昆明雨季的风景只写了一小段,而是用更多篇幅描写其他图景,在汪曾祺的心里,昆明雨季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回味和留恋,那便是——昆明的人。

先言雨季的杨梅,汪老没有直接描写杨梅的,而是描绘了独具民族特的卖杨梅苗族女孩子,将视野悄然转移到昆明人民身上。苗族女孩子极具民族特色的穿着,一声娇娇的吆喝声,汪老有意将这吆喝声夸张变形,娇娇的吆喝声“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想必柔和的不仅仅是昆明的空气,还有在昆明的每一个人的心,当中一位便是汪曾祺先生。

昆明的柔情不仅在于娇羞的苗族女孩子,还在于那善良的女房东。汪曾祺先介绍了缅桂花的别称,当中也不忘对其名字吐槽,“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可见汪老的真性情,没有华丽词藻的讲究,而是闲谈般的自然平淡,这是汪曾祺作品语言最好的体现。女房东每天都要摘下好些缅桂花到花市上卖,“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送来的花摆满了整整一个七寸的盘子。若是表面的客套,哪里还用得着送满满的缅桂花呢?而且,女房东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却又孤苦无依的五十多岁的寡妇,每天搭着梯子往高处摘缅桂花,靠此来获得微薄收入,即使生活勉强维持,但是房东母女俩还是善良地,慷慨地送花给住客们,这是源于她们心底的淳朴与善良。满满的缅桂花背后蕴含着浓浓的情意,因此才有“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而是女房东的真挚与善良,人与人之间温情融化了“我”的心。

黑红黑红的杨梅,洁白的缅桂花明艳迷人,卖杨梅的苗族女孩与卖桂花的房东为昆明的雨季增添了幾分韵致,更加的丰腴动人,而她们传递的柔情与温情更是“使人动情”。从表层的物象到物象背后的情致,从外在到人的内心,体现了汪曾祺先生对生活美好的深入挖掘,对人情的关怀,对美好心灵的体悟和感动。

三.小酌体情味

孙绍振在《名作细读》中提到:“贴近生活是贴近自我——不单单是贴近自我,而且是深化自我,从感觉深化到潜意识,从潜意识深化到思绪”[2]。美学意义上美,是生命的感觉和情致的深邃。如果还在停留在此前对昆明的雨景、昆明的风土人情的描写,那么就做不到贴近生活贴近自我,也做不到美。想必汪先生也是有这样的考虑,为此他在第十段雨中酒馆小酌的片段中,转而抒发自己的乡愁。雨点滴答触发暗藏于心底“淡淡的乡愁”,进而联想到《夜雨寄北》中遥寄相思的李商隐。而后作者与德熙同游莲花池,看了比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这里涉及的两个人物都是作者乡愁的助推因素。先是同游的德熙,他不仅是同在西南联大学习的同学,另外一个身份,他还是作者的同乡;再是所看的陈圆圆石像,陈圆圆本是江苏人,后到云南出家,旅居于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的思乡之绪油然而生,在心中泛起阵阵涟漪。进入酒馆后,这种愁绪更加进一步加深,“鸡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动不动地在檐下站着”,小河沿岸的木香把院子遮得严严的,仿佛一切都静止了,死气沉沉的鸡,被木香遮蔽的酒馆,光线昏暗,成个环境都阴沉沉的,此刻作者的心境是忧愁的。

四十年后的“我”回想起那天,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虽是悠悠乡愁在心头,幸于昆明疗慰藉,昆明的美景、昆明的人都滋养着我的心灵,情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苔痕“一寸深”,深的不只是苔痕,还有昆明在我心中的烙印,留在我脑海中的美好回忆也是深深的;诗的最后写道“雨沉沉”,是沉积的想念,是沉思的深邃,是沉淀的美好。此时“我”的感受是对四十年前“我”的感受的观照,情感的对照,心态的转换,此刻历经岁月洗礼的汪曾祺先生更多了一份坐看云卷云舒的恬淡。

从雨中之景到雨中他人,再到雨中自我,是作者的自我感觉的层深,情致的逐级深邃,对生命感悟的深入。正是汪老先生从生活的外围世界走向自我的一个侧面,是对生活体认的深化,是对过往美好的想念,更是对恬淡生活的珍视,折射出汪老风景看尽,寡淡从容的晚年写作心境。

汪曾祺曾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3]昆明雨季的诗意,昆明人民的柔情,以及在昆明雨季的美好记忆便是汪曾祺先生所说的人间美好,人间值得,正是汪老四十年来都忘不掉的“情味”。

参考文献

[1]唐芳.汪曾祺散文语言风格研究[D].湘潭大学,2011.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8.

[3]汪曾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自我生活
认同的崩溃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