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董亚妮 杜婧怡 左崇霖
摘 要: 在查阅科技金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研究成果进归纳,发现已有研究在概念上对“科技金融”作出“工具论”和“本质论”两方面的探讨,但至今没有形成系统的定义;部分研究认为,科技金融在我国经历了发展历程了萌芽、起步—探索、发展和深度融合四个阶段,并从科技金融政策、制度、工具和服务四个维度对我国科技金融实践的经验以及成果进行了探索;科技金融在政策与制度设计层面、机构与市场机制层面、企业与人才培育层面还存在不适应不协调等问题。总体来看,已有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不同步且侧重于宏观层面,缺乏对微观层面的研究,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微观机制。已有的实证分析多是考察科技金融区域性的影响,或者是基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科技金融的效率研究,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同样,对于科技金融存在的问题尚未进行全面梳理,仅针对性的提出某些建议策。未来可就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层面,配套服务层面以及创新工具层面等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中国科技金融 理论与实践 理论综述
近些年来,有关科技金融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加,这表明科技金融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在20世纪80代科技金融实践活动在我国以创业投资、科技贷款的形式最早出现,之后国家设立科技支行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助力拓展科技企业融资的渠道,再随着2016年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为了使我国加快实现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目标,科技金融对我国发展战略越来越重要。尽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金融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业务体系,但是对科技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笔者在大量查阅科技金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证研究结论进行整合与归纳,从科技金融的内涵界定、研究与实践发展历程、经验和成果以及科技金融面临的发展障碍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科技金融的内涵界定
国内学者对科技金融的研究在本世纪初就已开始,但是“科技金融”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定义。目前,以主流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倾向对科技金融作出“工具论”和“本质论”两方面的探讨与拓展。
(一)“工具论”
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2009)在其著作《科技金融》中首次对科技金融进行定义,他们认为科技金融是一种手段,是通过利用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来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其主要参与者是各宏、微观主体,是一个为科技创新融资提供支持的体系,同时也是国家科技与金融创新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钱志新教授(2010)在《产业金融—医治金融危机的最佳良药》一书中将科技金融定义为,科技金融为科技企业的整个发展周期提供融资,是一种融资方式,包括融资工具、融资制度、融资政策以及融资服务,而融资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其它社会团体。房汉廷(2010)认为科技金融是企业家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商业性的一种融资方式的总和,对经济的发展主要起促进作用,但是需要科技与金融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换句话说,也就是科学技术被金融资本资本化,以及金融资本被科学技术异质化的一个过程。谭祖卫,郝江培,赵昌文(2014)通过以科技企业技术资产的概念、特征以及形式为切入点,从金融本质出发,认为科技金融是以政府为主导,金融机构为主体,促进科技创新为目标,满足科技企业整个生命周期融资需求为向导,在技术资产信用化和证券化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与创新性的安排的总称。
(二)“本质论”
汪泉、史先诚(2013)认为科技金融是以促进科技创新活动为目的,以组织运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型企业为核心,以定向性、融资性、市场性和商业可持续性为特点的金融活动总称。房汉庭(2015)侧对重于科技金融本质进行探讨,认为科技金融是一种新的经济范式,他在文中给出的完整定义是:科技金融是以产业发展、充分就业、提升经济竞争力为目标,促进技术资本、创新资本与企业家资本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深度聚合的一种新经济范式。李喜梅,邹克(2018)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角度出发,对科技金融进行内涵的界定。宏观层面将科技金融糅合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观层面深入科技与金融的耦合,将金融作为科技产业的基础,形成“科技产业金融”,实现中观战略;微观层面对科技金融横向拓展,实现科技财富最大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是建立在科技改革和金融改革深化发展的基础上,所以无论是从“工具论”还是从“本质论”出发,学者们对科技金融的研究都不外乎几个方面:一是科技支持金融改革创新;二是金融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四是致力于科技金融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二、科技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务科技领导小组首次明确“金融支持科技發展”这一概念;1993年由深圳科技局首次提出“科技金融”,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词;1994年广西南宁“首届理事扩大年会”上,科技金融作为新兴事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真正意义上推动了科技金融的发展;2011年“十二五规划”对科技金融作出政府层面的概念解释;2012年“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好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强调科技金融的重要性。基于这些政策背景,国内部分学者将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分为几个阶段进行梳理。
(一)萌芽阶段
科技金融的萌芽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多数学者的划分依据都是我国经济体制以及政策倾向。徐玉莲、赵文洋、张涛(2017)从科技金融成熟度的角度对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进行划分,整体无序发展阶段是科技金融的萌芽时期,由于外部环境不完善,风险主体分散,此时科技金融处于自发生长的无序状态。李华军(2019)系统的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科技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认为在1978-1984年是科技金融在我国的萌芽阶段。其划分依据主要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方针,政府强调对企业技术的开发,采用财政、金融等政策或工具支持科技发展。张明喜、郭腾达、张俊芳(2019)以演化的理论框架分析科技金融在我国的历程,1978-1984年的萌芽阶段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基本方针,1984年正式开办了科技开发贷款业务,由此奠定了科技金融在我国发展的基调。
(二)起步-探索阶段
在起步探索阶段多是由政府主导完成的,新兴事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一个主体对其统筹管理。徐玉莲、赵文洋、张涛(2017)认为与此阶段相对应的是政府主导下升级发展阶段,政府通过出台各项政策和投入资金改善外部环境,引导科技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李华军(2019)将起步探索期划分为1985-2005年。1985年国家确立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提出设立创业投资和科技贷款,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在1999年国家出台有关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政策,1997年和2003年企业债券开始发行,2004年以中小板的设立丰富了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科技金融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张明喜、郭腾达、张俊芳(2019)认为1983-1999年为起步-探索阶段,科技贷款制度的建立与市场机制的介入必须进一步加快科技金融体系的建设,同时,風险投资事业的发展也为科技型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步伐。
(三)发展阶段
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市场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徐玉莲、赵文洋、张涛(2017)认为第三阶段是政府引导的优化发展,从主导到引导的转换表明这一时期市场开始发挥作用,科技金融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意愿逐渐增强。李华军(2019)认为在2006-2013年这一阶段科技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政府出台各项政策从从财政、银行等金融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技企业信用体系、科技保险以及各项科技金融专项活动七个方面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科技金融活动尤其活跃。张明喜、郭腾达、张俊芳(2019)认为在2000-2005年这个周期内,科技金融的发展空前活跃,其主要动力在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必然要求科技创新发展融入经济。
(四)融合阶段
徐玉莲、赵文洋、张涛(2017)划分的第四阶段是市场主导下生态发展阶段,此时期科技金融的特征呈现出政府主体、市场主体以及各相关主体的协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新等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李华军(2019)将2014-2019划分为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期。这一时期内“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将科技金融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科技金融由市场化驱动和社会资本驱动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张明喜、郭腾达、张俊芳(2019)认为2006年至今识科技金融的发展阶段,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发布使科技金融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也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浪潮也进一步加深。
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建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符合国家战略的发展要求,是推动国家自主创新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必然之路。对于新兴事业萌芽之初,需要政府发挥其统筹管理的职能,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培育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也必然要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政府与市场相互合作,才能使科技金融实现其承载的目标。对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能够更好的把握其发展脉络与状况,以便于后来读者更好的了解科技金融在我国发展的历史。
三、科技金融实践的经验及成果
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金融可以说是科技的内生动力,只有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使“科技+金融”达到“1+1>2”的效果。近些年来,我国对科技金融的关注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市场层面,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都在加大。政府一直在探索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采取地方先行全国推广的发展战略,试验区的发展也为全国各地区科技金融发展工作提供不同程度上的借鉴经验,综合国内学者对科技金融区域性以及全国性的现状分析,可以从科技金融政策、制度、工具和服务四个维度对我国科技金融实践的经验以及成果进行综述。
(一)科技金融政策
肖泽磊等(2012)为加快江苏省经济转型步伐,提升江苏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金融为切入点分析江苏省科技金融发展的现状,以政府为主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以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支撑,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全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认为江苏省形成了立体式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王朝平(2013)通过分析武汉市科技金融工作发展现状认为,自武汉被确定为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城市后,政府相继出台30多个政策文件着重完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邓彦(2013)等通过分析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广东省政府与金融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各地市协同摸索科技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认为广东省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金融道路。杨璠(2020)以杭州市为例,在实地调研、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表明杭州市从2006年起政府对科技金融工作高度重视,短短十四年以市政府、市科技局为代表出台了26项政策支持科技金融的发展。崔璐等(2020)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法用定量的方式来探究我国政策对科技金融的支持方式、力度以及总体趋势。经过统计分析得出我国有关科技金融政策制定的特征是以20多个权威主体的宏观指导为主,文本类型丰富,政策主题分部全面精准,政策工具使用也呈现多元化。黄新平(2020)等以72份聚焦于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文本为样本,从基本政策工具选择和政策作用域两个维度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性工具选取了供给型、环境型以及需求型三种。他还发现我国政策工具使用结构不平衡的并提出政策设计调整与完善的建议。程翔(2020)等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分别选取样本,通过实证分析科技金融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效用,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尽管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有显著的支持作用。
(二)科技金融制度
制度安排对于科技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洪银兴(2011)认为风险投资和科技創业投资对科技金融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作用,所以以风险投资为切入点提出制度安排:风险投资的推出机制、银行信贷服务以及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在此基础上更需要政府发挥主体作用加大投入和引导社会资金。毛军吉(2013)通过分析国内外科技小额贷款制度的模式,结合深圳地区的现实情况,认为科技小额贷款制度在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发展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其能够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与创新。顾焕章等(2013)认为科技金融具有定向性、融资性、市场性以及商业可持续性的四维特性,这又决定了科技创新存在着较高的风险性,因此需要完善的科技金融制度来降低不确定性。他从三个角度:基于客户优选的风险规避制度、基于公共资源配置的风险补偿制度、基于社会分担的风险分散制度,分析科技金融制度应该与这三个取向相结合。孟艳等(2015)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可以作为政府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和国家创新战略的一项核心政策安排,创新基金从宏观层面上促进了国家科技实力的加强,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从微观层面上,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来源,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她还认为,创新基金制度的安排对于我国现代科技金融体系的建设具备核心枢纽的作用。
(三)科技金融工具
科技金融工具的创新与发展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切实的资金支持,对于科技金融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纪玉山等(2009)研究发现对于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较为困难,因此政府需要支持的信用担保机构发挥作用,科技担保又是一项十分契合的工具,科技担保不仅能够为中小企业开拓融资渠道,还能够避免面政府直接投入的挤出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孟艳等(2015)在基于科技金融关键政策工具的视角下,深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进行剖析,认为创新基金是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核心工具,具有引领、桥接和促进作用。张亚欣(2018)认为科技租赁作为科技金融的新兴业态,尽管存在宏、微观层面的困难,但是科技租赁具有融资无抵押、融资低成本、程序简便,效率高以及便于采用新技术的特点,对融资困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极具优势,能够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李希义、朱颖(2016)基于财政资金的创新使用角度认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项基金能够为缺乏抵押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周立群、王聪(2017)通过借鉴美国硅谷银行发展的经验,发现投贷联动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供给总量,能够激发社会创新潜力以及创业活力,为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供新的方式。张明喜等(2019)梳理科技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时,认为创业风险投资、银行信贷、科技信贷风险补偿、科技支行、科技担保以及科技保险的发展为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科技金融服务
简慧(2015)通过政策环境、产品创新、和风险投资市场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科技金融服务的现状,发现我国主体机关出台的各项政策为科技金融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各地政府联合各类金融机构打造以科技金融中心为核心的区域科技金融合作服务平台,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逐渐完善尤其是科创板的实施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强。同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投入力度也在增加,拓宽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科技金融服务体制的不断完善给予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更有力的支持。齐美东等(2015)发现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基于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内涵,发现其有平台共建、信息共享着两个特点,并且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能够有效的促进科技创新的实现。吴妍妍(2019)通过数据包络分析的实证方式检验和评价上海、杭州、南京和合肥四市的科技金融结合与运行的效率,认为四市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和机制建设有效推动了科技创新的产出与产业化发展,并且数据在模型测算时得到了客观真实的反映。谷留峰(2019)基于平台生态系统和多边市场的角度对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进行分析,他认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实质上是平台生态系统,只有在这个视角下才能把握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特征,才能实现其生态化发展的目标。
梳理我国科技金融实践的经验及成果,无论是中央政府政策还是地方政府政策都是因地制宜的作出支持科技金融的配套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外部环境。制度安排对于科技金融而言具有降低其不确定性,促进发展与创新等特征,制度设计使科技金融体系更加完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科技金融的业务体系也逐渐完备,科技支行、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租赁、科技保险、 创新基金、投贷联动业务、创业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项基金等都拓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对科技金融成果转化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四、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与制度设计层面
肖泽磊,韩顺法,封思贤(2012)就江苏省科技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发现政府缺乏组合性的支持政策,财税政策多于人才和政府采购政策不符合科企业发展的复杂与风险要求,同时政府和市场的合作机制尚不完全有效,难以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王朝平(2013)分析武汉市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发现武汉市的财政政策也尚未发挥统筹管理、有效引导社会资金的作用。
(二)机构与市场机制层面
肖泽磊,韩顺法,封思贤(2012)认为江苏省的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功能缺位,缺少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产品和风险评估能力,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得到一定的解决;同时创业投资机构对全省的科创企业行业投资不均衡,导致江苏省难以形成全方位、多元式的科技金融体系,也积累了一定的行业和地区风险。王朝平(2013)认为武汉市信贷机制对科技金融的促进作用不大。尽管武汉政策倾向于助力科技金融的发展,但是由于企业缺乏担保,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仍然偏低。同时市场上直接融资渠道尚不畅通制约了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对接,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联动效力不足不能起到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肇启伟(2015)认为高风险是科技金融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市场层面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企业的发展质量很难得到有效的评估与识别,出现了柠檬市场,融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也就更难。
(三)企业与人才培育层面
王朝平(2013)分析发现除政府与市场层面,在企业自身层面还存在科技型缺乏主动利用金融产品的意识,对自身的弱点也没有创新性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极大的限制了武汉市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阻碍了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肇启伟(2015)认为科技型企业自身存在着不确定性,主要是技术、市场和商业模式都处于成长时期,所积累的不确定风险较多。魏蓉蓉,鲁继业(2015)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的科技金融发展现状,指出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程度不够,科技金融人才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缺乏专业的复合型科技金融人才,这些问题都是我国科技金融进一步发展的阻碍。邵传林,王丽萍(2016)在创新驱动的视角下发现科技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制度不完善、金融机构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风险投资发展滞后、中介组织发展跟不上节奏以及产权保护水平不高五个问题,要突破这些瓶颈才能促进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鉴于科技金融作为新兴事业,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区域的代表性问题可以作为其他地区的教训或经验,全国的代表性问题区域也需要注意规避或解决。国内学者们对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去看待。宏观层面的政府部门与制度安排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首要的是政策传导机制不能受阻,要及时发挥政策效力。中观层面的涉及较为广泛,首要还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要明确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职能;其次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例如科技担保等工具的创新与完善。微觀层面主要在于企业自身的问题,由于技术、管理等问题而导致的自身发展速度较慢或融资难,同时科技型的人才供需矛盾也亟需解决。
五、展望
习近平书记提出在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需要科技与制度的双轮驱动,而唯有科技与金融的深度协同配合,才会激发实现国家战略的动力。目前,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要快于科技金融的发展速度,由此科技金融更应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对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与科技金融的实践活动并不同步,并且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比如对科技金融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致力于构建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与业务体系等,缺乏对微观层面的研究,没有深入挖掘科技金融的工具与制度,对于科技金融是否切实解决了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剖析,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微观机制。
近些年出现的实证分析多是考察科技金融区域性的影响,或者是基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科技金融的效率研究分析,缺乏系统性的梳理科技金融在全国范围内的作用。同样,对于科技金融存在的问题尚未进行全面梳理,仅针对性的对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建议或者对策。关于科技金融对我国的影响不仅仅是在于经济层面上的,还在于政治层面上,对于我国实现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科技强国而言至关重要,未来可以就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层面,配套服务层面以及创新工具层面等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
[2]钱志新.产业金融:医治金融危机的最佳良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谭祖卫,郝江培,赵昌文.基于科技金融的技术资产金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09):11-14.
[4]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坛,2010(11):5-10+23.
[5]汪泉,史先诚.科技金融的定义、内涵与实践浅析[J].上海金融,2013(09):112-114+119.
[6]房汉廷.科技金融本质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5(05):5-10.
[7]李华军.改革开放四十年:科技金融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1):63-70.
[8] 徐玉莲,赵文洋,张涛.科技金融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1):118-124.
[9] 肖泽磊,韩顺法,封思贤.江苏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2,25(04):55-59.
[10]王朝平,石俊马,兰定成.武汉市科技金融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0):35-40.
[11]邓彦,马千芸,黄青山.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3(33):43-46.
[12]杨璠.区域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6):94-102.
[13]崔璐,申珊,杨凯瑞.中国政府现行科技金融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4):162-171.
[14]周昌发.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1(03):72-81.
[15]简慧.我国科技金融服务的现状、不足与对策[J].南方金融,2015(04):95-98+84.
[16]周立群,王聪.投贷联动:优化科技金融供给的新实践[J].新金融,2017(03):53-57.
[17]李希义,朱颖.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项基金的研究探讨——基于财政资金创新使用角度[J].科学学研究,2016,34(06):882-886+915.
[18]吴妍妍.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与效率评价[J].宏观经济研究,2019(04):162-170.
[19]肇启伟,付剑峰,刘洪江.科技金融中的关键问题——中国科技金融2014年会综述[J].管理世界,2015(03):164-167.
[20]黄新平,黄萃,苏竣.基于政策工具的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情报杂志,2020,39(01):130-137.
[21]程翔,张瑞,张峰.科技金融政策是否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来自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08):131-144.
[22]洪银兴.科技金融及其培育[J].经济学家,2011(06):22-27.
[23]邵传林,王丽萍.创新驱动视域下科技金融发展的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16(11):65-69.
[24]齐美东,郑焱焱,王辉,李潇颖.共享共建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3):36-41.
[25]毛军吉.科技小额贷款的制度创新[J].开放导报,2013(01):95-97.
[26]顾焕章,汪泉,高莉莉.科技金融创新的制度取向与实践模式[J].江海学刊,2013(03):73-78+238-239.
[27]孟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贾康.科技金融关键政策工具视角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J].经济研究参考,2015(07):42-49.
[28]《创新型企业成长的融资机制研究》课题组,纪玉山,张忠宇,白英姿.发展政府型担保机构 促进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纵横,2009(04):74-76.
[29]张亚欣.我国科技租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18,36(01):81-84.
[30]張明喜,郭滕达,张俊芳.科技金融发展40年:基于演化视角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9(03):20-33.
[31]谷留锋.基于平台生态系统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演化逻辑[J].技术经济,2019,38(12):77-82.
[32]魏蓉蓉,鲁继业.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模式研究——基于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视角[J].管理现代化,2015,35(03):10-12.
[33]李喜梅,邹克.科技金融内涵探讨及政策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03):1-8.
〔本文系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课题基金项目“湖北科技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0J25-1)研究成果〕
〔王涛、董亚妮(通讯作者)、杜婧怡、左崇霖,武汉纺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