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6-12-30 17:28陈虹利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

陈虹利

[摘要]本文阐述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首先分析了五年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足,然后从培养目标的定位、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重视教学的实践比重、培养双师型教师群体、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对策。

[关键词]五年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我国历来十分注重教育发展,学前教育由于其重要性更是被全社会所关注。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当前的学前教育正在从量的发展逐步变成对于质的重视。五年制学前教育在我国很多院校存在,怎样才能为这些人才的培养配置合理的资源,结合其实际情况与社会需求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与路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客观地讲,五年制学前教育的生源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不少学生并不具备较深厚的文化基础,也没能在入校之前培养其比较好的学习意识,甚至有少数学生的德育不过关;而从学校的角度来讲,不少教师的授课依旧是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加上所选取的教材不够专业和系统,导致学前教育学科的整体性不足,连贯性缺失,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阐述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具有比较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五年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足

首先是原有的人才培养定位已经不再符合现状。当前,随着本科院校大幅度扩招,不应再像传统教育观念中过分强调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属性,而应将其目标定位在托幼机构的教师,从而更多的力量与资源投入到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理念的梳理上,有部分学校并未完全调整过来。如何才能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是五年制高职院校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其次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善。当前有不少五年制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尚未构建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其不足之处可以总结为:一部分院校原样照搬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虽然做出一些调整,但是依旧存在着理论知识过多而技能训练缺乏的情况。还有部分院校则过于强调技能训练,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仅仅学会了操作,无法将实践内容与知识体系联系起来,难以取得更多的进步。

第三是学生实践培养的不足。五年制高职教学十分强调学生的应用型属性,因此实践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实践条件往往不能尽如人意。例如,一些学校的实践体系薄弱,相关的设备器材老旧匮乏。据笔者了解,一些院校的幼儿实训室、游戏实训室等设施往往已经难以适应当前进行应用型人才训练的条件要求,而至于蒙氏教育、奥尔夫教育等实践环境更是匮乏。此外,在学生实习方面,由于学生数量较多,所以难以找到十分适合的实践场所,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学以致用的体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是人才评价机制的不足。当前的不少五年制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评价依旧过于注重卷面分数,以考试成绩来说明一切。而对于学生的非量化评价,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的评价则较为缺失。

三、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十分重要。笔者的建议是:应该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人才的应用性。根据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实际现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具有优良的品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热爱幼教事业,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并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拥有完善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具备足够的实践操作技能,可以快速适应在幼教职业工作的环境,并且具备创新精神,从而能够结合幼教机构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结合当前一些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尚待完善的问题,本文的观点是应该从对理论知识的过度偏重上逐步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不少教育从业人员已经提出了一些见解,认为五年制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应该具有足够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应着重关注对专长的培养,最终使这些学生在走出校门时,能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也拥有社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只有按照中央的思路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规划和设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笔者考察了多个版本的《学前教育专业标准》以及多个院校的相关课程体系,推荐现有的相关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将其课程的规划进行明晰的区分,按照三大板块来设置课程,分别是基础理论类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其中,基础理论课程应该能够促进学生成长为具备基本国民素养的学生,所以应该涵盖的课程类别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汉语文学课程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等。而教育理论课程则应该能够使学生拥有基础的教育学和学习心理学知识,包括儿童心理学、行为学知识等,为将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打下基础。学前教育专业最为核心的课程是其专业课程,这部分课程应该涵盖幼儿身心发展与儿童教育的所有内容,可以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等。与此同时,一些技能型的课程也应该作为选修课补充进来。

(三)重视教学的实践比重

很长一段时期之内,我国由于沿袭着应试教育的方法,在五年制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往往十分单一,导致的后果是这些院校的学生往往在实践方面难以立刻进入状态,无法在走出校门之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竞争意识与创新精神不足,无法满足用人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而这些普遍的不足同样在学前教育专业广泛存在,所以,本文呼吁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中的实践比重,具体来讲,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作为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构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新型教育观。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兼顾社会用人市场对于幼教人才的需求,在尊重每一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加大对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应该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教育,充分调动学生对实践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能够在学习和讨论中实现创新。而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改变以往课堂的“一言堂”模式,鼓励学生破除空间限制,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去真实的幼教岗位进行体验。以实地的考察和参与来真正感受到自己专业的价值,同时在参与到过程中不断发现和问题,并将这些体会与认知与课堂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对专业的热爱,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三应该为学生的每一阶段的实践确定目标,这就需要结合实践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遴选和取舍,通过组织合理的资源支持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实习并提交结合了自己实习经历的论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应该从一年级便开始进行,并且每学期均结合课程的学习来安排合理的实践活动,尽量使实践课程保持在一周以上。而结合学校的实际,每一个学期均可以鼓励学生去分散实习,同时保证实习内容与过程的连续性,使实践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培养引进一支双师型教师群体

教师的素质是学校教育水平的根本与核心,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也必将要求教师必须一方面在理论方面有深厚的积淀,另一方面能够拥有足够的实践经验。目前不少院校的实际情况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匮乏,而人才的引进也较为困难,学校对于教师成长的机制往往停留在纸面上,也没能建立健全良好的教师成长激励机制,这都是导致双师型教师不足的原因。而笔者的观点是,对于双师型教学队伍的构建,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院校自身应该积极鼓励教师群体进行实践学习,使其能够逐渐成长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均能胜任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政策来引进一批急需的人才,共同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二是可以与一些水平较高的院校建立合作,通过不断选派教师前去进修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提升。此外,院校也可以邀约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定期为教师做报告,使之可以跟随当前的专业发展前沿,结合社会对于当前学前教育的需求,及时地充实自己,胜任教学工作。

(五)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首先应该重新定位评价的内容。由前文的分析可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不但应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也应同时兼顾实践能力的提升。所以在考核评价机制的构建上,也不能厚此薄彼,并且由于幼教事业的特殊性,也应着重评估视学生道德品质,使其能够真正成长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幼教工作者。

其次应该优化现有的考核评价方法。五年制高职教育更加注重人才的应用性,所以不能仅凭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建议从传统的考试评价,逐步发展为以考试为评价的一环,并兼顾考查、答辩等相互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不但注重结果的考核,也关注过程的监督,最终能够使考核结果真实地反映出学习者的真正能力。

第三应该拓展现有的评价主体,不但由授课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学生作出评价,同时也应积极采纳多方面的评价,包括实习单位、幼儿家长、幼儿本身、同学等等。多源的评价机制能够在不同角度对学生的成长给出全方位的客观评价。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学前教育逐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了培养真正优秀的幼教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以及所应秉持的基本教育理念,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努力。

猜你喜欢
理论与实践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于本科生纳米概念教育的探讨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高职院校药理学教学中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论中职《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