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笑波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把握好法治教育的定位。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必须培养其契约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契约,使其形成契约概念;帮助学生践行约定,扫除守约障碍;加强学生的履约实践,磨砺其履约意志;鼓励学生自主协约,巩固其契约行为。由此,学生能更主动地遵守契约内容并积极参与协约制订,也更有利于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契约思维;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要使学生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法治意识是一种规则思维,而规则思维是通过契约思维体现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必须培养其契约思维。
契约一词至少包含以下构成要素:契约自由、契约平等、契约信守。缔约者应当主动遵守契约内容,积极履行约定的义务。契约意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契约信守精神是契约精神的核心部分,也是契约从习惯上升为精神的伦理基础。缔约者内心存在契约信守精神,双方基于信任,不欺诈,不隐瞒真实情况,完全履行契约,同时尽到必要的义务。
一、引導学生感知契约,使其形成契约概念
小学低段学生的道德判断容易受到外部情境的制约,儿童的道德思维有从具体形象性思维向逻辑抽象性思维发展的趋势。依据这一认知特征,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正向的外部情境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达到无声渗透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让学生不断积累关于契约的生活事件,或者为学生创设包含契约精神的故事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让他们感知契约的外在表现,认识契约精神带来的价值。
(一)顺应童心,在绘本中自然渗透契约意识
小学低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是以规则养成为主的前法治教育。教师要使教学内容方式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同时也要注重将核心理念、重要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顺应童心,采用故事教学的方式来渗透契约意识,效果良好。
【案例1】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
学生对比了清洁和脏乱的环境,会产生保持清洁、分类扔垃圾的欲望。教师自编绘本,内容渗透契约思维。绘本故事如下:爸爸告诉小猪佩奇,要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不能乱扔垃圾,还要正确分类投放垃圾。佩奇说“我一定会做到的”。佩奇和小伙伴去郊外秋游,分享美食后,在草坪上留下了很多果皮和包装垃圾。他想起自己向老师承诺过要“保护公园环境”,于是捡起垃圾,将果皮类垃圾和包装垃圾分别放入附近的不同垃圾桶。听了绘本故事,教师问学生:你觉得佩奇做得怎样?学生从两个方面评价佩奇,一是他做到了答应爸爸的事,二是他讲究公共卫生。教师鼓励学生向佩奇学习。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教师设计了有效的绘本故事,故事中既有引导学生保护公共卫生的内容,又有指导学生说到做到的导向。教师期待学生走出课堂,在“德性之知”的引导下,重构自己的德性生活。学生在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说到做到”的契约信守观,这对他们课后的行为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无痕渗透,在学生契约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二)鼓励参与,引导学生理解履约历程
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如果参与制订行为目标,就更容易履行约定的内容。因为学生制订目标就是在理解约定,同时也把这些规范当作自己努力的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制订公约,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规则,从而更好地理解履约历程。
【案例2】 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
课前,教师调查了学生遵守规则的薄弱之处:中午自修的规则,在专用教室上课后排队返回的规则,保持地面卫生的规则,到校早自习的规则等。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围绕这几个方面参与制订班级规则,并提出制订的要求。学生制订的规则十分具体。他们认为外出上课返回的路队可以由几位小干部协同管理,队伍前面、中间和后面各由一个小干部负责管理,队伍回到教室后由小干部向老师汇报情况。教师采纳了学生大部分的建议,并帮学生将规则提炼成简洁的语言。学生将制订好的班规写到班规之花上,并在班级公约后签字,表示对班规的承诺。
【案例分析】
案例中,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行为的薄弱处制订班级规则。学生十分清楚班级情况,制订规则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发挥了主体作用。制订规则的过程既有对之前做法的反思,又有对以后行为的期待,这一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教育和认同规则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践行自己制订的班规时,内心多了一份自觉,这就是契约信守精神的萌芽。
二、帮助学生践行约定,扫除守约障碍
契约的内涵包括缔约者主动遵守契约内容,积极履行约定的义务。课堂上学生的签约只是道德行为的开始,要培养学生的契约思维重在对学生进行课后实践的引导。学生签约容易履约难,所以,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在课后实践中的困难,帮助他们积极克服。
(一)引导学生挖掘生活意义,产生履约动力
学生时常找各种客观理由为自己未能遵守约定而辩解,实际上,他们缺少的是实践的动力。小学德育课程强调要关注儿童生活世界的意义性。鲁洁先生指出:引导儿童去理解、体验自己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感受生活美好的方面,热爱自己的生活,逐步形成“生活对于我是有意义的”这一积极态度。在学生履约遇到阻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有价值的”。当学生为生活付出努力时,他们会因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而备感快乐,获得自尊和自信。
【案例3】 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
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感悟了做家务的各种好处,讨论了在家庭中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相互交流做家务的窍门。每位学生都在做家务活一事中“签约”,课后进行实践。教师让家长打卡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后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由学生讲述自己的实践与承诺间相冲突的因素。学生反馈坚持做家务难的因素有:没时间整理床铺,没时间择菜等。教师了解了这些问题后,先下载了一个关于洗鞋方法的视频,同时选择了一位热爱家务劳动的学生,请家长拍下孩子做家务的照片,并制作一个视频,诉说看到孩子积极做家务时的感受。第二课时,教师适时播放洗鞋视频,追问:不懂做家务可以怎么做?学生回答可以上网学习。在表扬劳动先进的环节,教师播放了家长拍摄的视频,学生一边看着同学整齐的床铺、择干净的蔬菜等,一边听家长诉说内心的欣慰,增强了坚持做家务的意志。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履约实践的实际情况精选教学素材。学生看了视频后掌握了生活技巧,体会到自己做家务劳动不仅很有价值,还能让父母感到舒心。这样的教学从多维度充分挖掘了生活事件的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意志。
(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增强履约实效
小学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教师除了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价值,还应关注外部的激励机制,推动学生履约。比如让学生展开竞争,激发学生履约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实践的实际情况进行奖励,有效激发学生的履约热情。
【案例4】 四年级上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
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自己要对家庭有自己的贡献,且承担家庭责任不能一时兴起,要负责到底。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调查了家庭最需要自己承担的责任。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签订协约——“我要承担一项家庭责任”,并讨论如何承担责任。教师宣布将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对一半左右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课后,教师请家长进行如实评价,还让学生将自己承担家庭责任的过程以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案例分析】
教材对四年级学生在家庭责任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有的承诺监督爸爸锻炼身体,有的承诺做完作业,带好弟弟妹妹等。教师通过批阅周记和家长的评价记录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引导学生体会承担家庭责任的意义之重大。同时运用了激励机制,根据学生的成就动机,提出表彰一半左右的优秀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明白自己有希望被表扬。这一举措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在实践中坚持承担责任的动力。
三、加强学生的履约实践,磨砺其履约意志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契约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将学生在意识层面的成果转化为行动成果。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践行约定的平台,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社会扩展,从而磨炼学生履行约定的意志,培养其更强的契约思维。
(一)拓宽实践渠道,磨砺履约意志
依据教材的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年段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签订协约,并开展道德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社会中承担角色,获得相应的履约体验。主题活动要指向学生在课堂上签约的内容,面向全体,让每位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
【案例5】 五年级下册《我参与 我奉献》
经过几年的校园生活,学生深知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关爱,相互帮助。因此,学生签约,志愿善待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和弱势群体。教师设计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友善待人的品行。学生先给贵州锦屏县的小伙伴写信,表达了友善的意愿——手拉手互相学习,肩并肩共同成长。然后从家中整理出闲置的图书和衣物,捐给远方的小伙伴。另外,学生还策划了义卖方案,在教师的带领下绘制花瓶,美化雨伞等,利用周末进行义卖活动,将义卖所得的善款捐给锦屏县结对的小伙伴。
【案例分析】
案例中,教师在学生行动时对其进行夸奖,告诉他们贫困山区的小伙伴在得到他们的资助后十分开心,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实践中,教师也关注到教育的细节,比如给贵州的小伙伴写信要真诚友善,比如通过自己的劳动、融入自己的智慧得来的义卖品最宝贵。这样的社会主题实践活动磨砺了学生履行约定的意志。
(二)开展小队实践,拓宽履约范围
当全班学生参与的社会道德实践满足不了履约的需求时,形式灵活的小队实践是很好的补充,如开展假日小队活动。人数较少的小队活动容易统一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学校可以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负责假日小队活动的前期指导和后期反馈,家长负责周末或节假日带领孩子开展假日小队活动。小队以学生居住相邻、交往密切等因素自愿组合,人数以六至八人为宜。
【案例六】 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学生在课堂上承诺自己将会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教师布置其在周末以小队为单位开展相应的道德实践。教师要求学生努力践行自己在协约上的各项道德行为,如过马路走斑马线,公共汽车上不吃食物,在超市给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等。队员之间互相监督和评价,做公共秩序的宣传者。活动前,学生需上交小队道德实践活动计划,听取教师的指导。小队活动计划包括目标、活动时间、路线、主要地点、行为目标、注意事项等。教师提前通过网络平台与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派代表协助孩子的小队实践活动。第二周的道德与法治课将对活动进行总结反馈。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的小队道德实践有计划、有指导、有总结,开展得富有实效。小队活动让学生开通了践行约定的绿色通道,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遵守公共秩序,内化公共场所的规则,增强遵守规则的意志,不断提高获得感。小队活动的开展过程是学生对社会公共秩序内涵理解的过程,也是不断磨炼学生履约意志的过程。
四、鼓励学生自主协约,巩固其契约行为
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契约的约束性,理解缔约者一旦达成一致,双方就应该严格地去遵守约定。学生对契约的情感逐渐从自律走向敬畏。事实上,学生如果对约定内容高度认同,对契约存在敬畏之心,就会自觉地遵从约定。
(一)体验两难辨析,深化契约认知
契约既涉及道德范畴又涉及法律范畴,例如民法中的合同就是契约的一种,但它已经具有法律效应,像生活中的保险合同、土地承包合同等,都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契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两难辨析,体会合同的强制性,从而让学生深化对契约的认识。
【案例7】 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教材提供的背景是一家奶粉公司向一家养殖场购买鲜牛奶,双方为此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合同包括买卖牛奶的价格、商品交货日期、违反合同的责任,等等。但另一家奶粉公司想用双倍高的价格购买这家养殖场的牛奶,养殖场如果答应了第二家奶粉公司,就无法在合同约定的交货期内为第一家奶粉公司提供牛奶。请问:假如你是养殖场农场主,你将怎么办?学生讨论后罗列了正反两方面的理由。经过辨析,学生得出结论:违反合同相当于违法,要受到重大处罚。而且养殖场农场主会因为违反行业规定而失去信誉度,以后长期的销售将会受到影响。因此,虽然第二家奶粉公司给出的价格诱人,但养殖场农场主还是应按合同办事。
【案例分析】
案例中学生面临着两难情境:一是利益的诱惑,一是合同的约束。经过辨析,学生体会到合同不仅具有法律效应,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在契约的信守精神面前,利益的诱惑无足轻重。这样的两难辨析深化了学生对契约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更深刻的契约思维。
(二)自主签订协约,积极履行义务
协约有约定、约束之意,但如果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课堂中约定的内容,接受规范的价值,那么履行约定对于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约束,而完全是一种自主行为,具有比较高的主动性。这是契约思维达到理想高度的体现。
【案例8】 五年级下册《我参与 我奉献》
课堂中,学生了解到小区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要积极参与小区活动,共同维护小区。教师出示了“邻里公约”这一标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自行拟定“邻里公约”内容,包括见到邻居要主动微笑并热情招呼;提醒父母按规定停车;晾晒衣服不滴水;周末主动擦洗小区垃圾桶等。课后一个月内,教师请家长进行追踪评价。
【案例分析】
案例中,學生签订协约无须教师的指导,他们能自主地根据生活实际拟定可行性强的“邻里公约”。有的同学还挑战难度较高的“服务小区”的道德目标。从父母的评价可知,学生的履约行为自觉而持久。
总体而言,培养契约思维既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内容。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契约思维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研究发现,学生的契约思维从初步形成概念到清除履约的障碍;从磨砺履约的意志到深化对契约的认知,契约思维在循序渐进的活动中逐渐深刻。最后,学生能主动遵守契约内容,积极履行约定的义务,这对落实学生道德行为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基于全国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张悦,张新颜.以“我”为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8).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六小学 3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