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润
读穆青的摄影作品,无论是黄河惊涛、太行雄风,还是江南水乡、大漠驼影,也无论是埃及金字塔的夕照,还是圣彼得大教堂的廊柱,他的作品是那样大气磅礴,令人感到震撼,又是那样真实自然,让你在欣赏中受到感染。一幅幅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类创造性劳动的讴歌,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
《穆青摄影》收入的148幅作品,在向我们展示多彩的中国和世界的同时,似乎也在诉说一种思想感情。作者用自己的心灵之窗,摄取生活中最美丽、最动人的画图,连同他的所思所想,奉献给他所挚爱的人民大众。我曾听他说过在非洲冒着危险选取最佳角度,拍摄维多利亚大瀑布的情景。如今这幅精彩照片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而挥之不去的更是在壮观画面背后的人生感悟:人生之旅正如這飞瀑和激流,必须要有思想、品格上的高度,不畏生活中的落差,勇于进击,事业上才能发出声和光。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16岁的穆青就离开家乡河南投身革命,19岁进入延安鲁艺,21岁成为新闻记者。在此后6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穆青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当代著名记者和我国新闻界的前辈,他有时回首往事,也不免有一丝遗憾: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转瞬即逝的历史镜头因为缺乏相机都未能保留下来。这不仅仅是穆青的,也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和党的新闻事业的一大遗憾。
历史跨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穆青实现了心愿。80年代初,他在带领新华社向世界性通讯社进军中郑重提出,新闻图片的功能越来越重要,现在世界上各种媒体,包括报纸和通讯社,都在加快发展自己的图片事业,摄影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这方面的竞争比文字报道还要激烈,还要迫切。而当前我国,还普遍存在重文字、轻摄影这一僵化、陈腐的观念,新闻摄影这一“翼”同文字报道那一“翼”相比,翅膀还不够硬,不够丰满。新华社要走向世界,必须要像重视文字报道那样重视摄影报道,真正实现文字报道和摄影报道“两翼齐飞”。为改变这一状况,他身体力行,在繁重的领导工作之余拿起了照相机。在他的影响和推动下,我国的新闻摄影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今,这一富有创见的“两翼齐飞”理论,不但在我国新闻界得到广泛认同,更被视为新闻摄影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这也是中国新闻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一个生动体现。
穆青有句名言:新闻记者就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并把它奉献给人民。无论是担任新华社社长任务繁重的十年,还是离休之后依然忙于奔波的十年,穆青从未放下手中的笔和照相机。在培养一批批人才、通讯社事业获得历史性发展的同时,他也采写、拍摄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字和摄影作品。他的摄影作品和文字作品一样,倾注了浓重的思想感情。新闻界的行家评论说,文如其人,图片亦如其人。穆青的作品处处表现了他的人格,而他的人格魅力又以他的作品为载体,时时在表现真善美,呼唤真善美。
我有幸长期在穆青同志领导下工作,既是他的部下又是他的学生。他的政治家的风范、与人民群众的亲密联系,他令人敬仰的品格和对党的新闻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都给了我很大教益,令我一生学用不荆我在河南工作18年中,穆青每年都要抽时间到这个中原大省考察采访,几乎每次我都随行。穆青在调研采访时总是随身带着照相机,山川、风光、人物随手拍下。潜移默化之间,我也端起了相机,逐渐学会了摄影。久而久之,我从摄影的实践中,懂得了新闻摄影有全局、有政策、有观点就有了灵魂,就像在头脑里装了一只闪光灯;懂得了生活是新闻的源泉,更是摄影的源泉,摄影报道要像文字报道一样深入生活;懂得了优秀的摄影作品要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当年,穆青在给摄影记者作报告时,曾经动情地说:“现在,一支训练有素、明盔亮甲的队伍,正在跃跃欲试,整装待发。这是一支机械化的特种部队———摄影部队。”“参加这支队伍非常值得自豪,我自己也愿意做这样一个‘特种部队的战士。也许,从年龄上讲,我已是一个真正的‘过期胶卷,但我愿意加大一级光圈,调整快门速度,发出鲜艳的色彩,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灿烂风姿1穆青摄影作品发出的鲜艳色彩,生动地说明了一位有着年轻的赤子之心的老人,为了给人民带来无限的美和无尽的爱,正在进行怎样的奉献。
这就是穆青博大的胸怀和他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穆青摄影作品欣赏 (选自《穆青摄影》艺术设计侯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