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2021-04-01 06:25张玉良
党的生活·青海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总书记

张玉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新时代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指南和实践指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人民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活力动力当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建共享”进入小康社会“一个不落、一个不留”,深刻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没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做出的承诺不能打任何折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是贯穿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主线。

二、现实性

习近平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可以说,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立足于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贫困问题的长期探索实践,扎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特征,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从“两不愁”来看,就是从贫困群众最基本、最关注、最现实的生活、生计问题入手,改变贫困人口的贫困生活状况,解决最基础的生活、生计问题,在此基础上确立稳脱贫后致富的发展目标。从“三保障”来看,更是重点关注和大力解决涉及民生领域的教育、医疗、住房等三个关键问题,深度聚焦贫困群众的所难、所急、所盼和所愿,切实降低和解决贫困户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费用,想方设法减轻贫困家庭各项生活负担。

三、全面性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的发展实践必须由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提出了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路径方法、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到二〇二〇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每个方面都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内涵丰富深刻,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方面工作的基本要求、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四、创新性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系统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遵循。

第一,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让广大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小康虽然不是人人一样的小康,但如果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全面小康也不能让人信服。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举全社会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所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要过上好日子。要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以铸牢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为抓手,不断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共同走上全面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提高精准脱贫的质量和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加大工作力度,聚焦突出问题,逐村逐户逐项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在这些重要部署要求的指引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突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突出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既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政治保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第四,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方略,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后来又全面而系统提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要求,继而明确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脱贫路径,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特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第五,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光荣脱贫的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解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把发展短平快项目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实践证明,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特色。

(作者单位:青海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总书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豌豆小姐和树洞先生
只要充满自信,做什么工作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