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进录
《守望可可西里》是青海民族大学师生自创自编自演的话剧。该剧立足我省“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以倡导生态环保为主题、以讴歌“新青海”精神为主线、以反映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为代表的可可西里守护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主义题材话剧,是青海民族大学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是推进“四爱三有”教育的标志性校园文化成果,也是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的一份礼物。自2019年9月20日首演以来,引发热烈的社会反响,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2019年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七届青海省文学艺术奖,也被教育部列入2021年全国高校20项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了将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一笔一划、工工整整落实到学校育人工作中,青海民族大学通过推进思政课“四优”改革、推行“三全育人”模式、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等措施,强化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此过程中,打造原創话剧《守望可可西里》成为学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项目。我们认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有责任以话剧这种创新形式,有针对性地反映这一宏大的时代主题,并让广大师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我们知道,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提出了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几年来,青海各族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要求和殷切嘱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一优两高”战略和“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认真推进“五个示范省”建设,把保护“地球第三极”作为最大担当,以“登顶”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好青海分内的事情,全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七个新高地”,切实保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取得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青海生态保护的缩影。可可西里被誉为“世界第三极”,湖泊众多,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生命的禁区”。同时,这里又是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乐园,被称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保护可可西里对于保护中华水塔的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上世纪80、90年代,可可西里遭到盗猎分子的严重破坏,特别是藏羚羊种群濒临灭绝。几十年来,在以杰桑·索南达杰为代表的一代代可可西里守护者的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下,可可西里的生态保护取得了彻底改观,现在的可可西里呈现出勃勃生机,仅藏羚羊数量从上世纪末不足2万只增加到了现在的10万多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海生态保护取得的成效。
话剧《守望可可西里》创编目的就是要反映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设定主题后,就需要创作剧本、精心选择演员和反复排练。在省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张璐的精心指导下,师生集体创编的剧本很快完成。接下来就是招募演员。海报一经张贴,学生蜂拥而来。尽管学校没有话剧专业,但很快就招满了理想的“角色”。在这个剧组里,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满等不同民族的同学,大家非常团结。剧组先是组织同学们去可可西里体验生活、观看《可可西里》电影、了解可可西里巡山队员先进事迹、阅读相关资料,接着就是紧张有序的排练。在我省知名话剧导演杜笙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半年多的勤学苦练和反复打磨,话剧编排越来越成熟,达到了近乎专业的水平。
该剧共四幕,演出时长100分钟,主要讲述了在杰桑·索南达杰用生命守护可可西里精神的感召下,巡山队员巴森罗布、才让南加、李敬、桑德四人,离别家人同事,跨沼泽、过冰川、走荒漠,进入可可西里腹地巡山的故事,途中历经四十几天,遭遇种种困境,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巡山队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畏艰险,克服困难,最终回到可可西里保护站,表现了巡山队员牢记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守望可可西里的可贵精神。还讲述了巡山队员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亲人、志愿者,用亲情做后盾、用奉献做回报的大无畏情怀。
在创编与排演中,学校党委书记薛建华和时任校长索端智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提出了很重要的指导意见。在后期的演出过程中,新任校长马维胜也就如何进一步提升艺术效果、扩大对外宣传给予了精心指导。校庆办、党委宣传部、校团委以及艺术学院、文学院、体育学院等部门的很多同志参与了工作。
2019年9月20日,青海民族大学迎来建校70年庆典。省委书记王建军、省长刘宁等领导出席庆典,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话剧首演。演出过程中,演员们激情投入,表演生动,取得了首场演出的圆满成功。演出结束时,王建军书记对话剧的立意、主题、表演、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与演职人员一一握手并合影留念。从此,话剧《守望可可西里》正式登台亮相,与观众见面。
2019年12月2日晚,话剧《守望可可西里》在青海省文化馆群星剧场首次公演,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戏剧家协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校师生代表共450余人观看了演出。整场演出,宏大的主题、英雄的形象、震撼的场面、感人的情节、细腻的演绎和跌宕起伏的音效深深震撼了现场观众,演员们激情投入,生动表演,一句句激励人心的话语,一幕幕感人落泪的场景,不断将话剧演出推向高潮。
2019年12月4日下午,青海省戏剧家协会在省美术馆召开该剧作艺术研讨会。全省文化艺术界相关领导和专家王贵如、马有义、谷晓恒、马成俊、付晋青、贾一心、牛学军、屈巧哲、张璐、李宝莲、王稔、张英等参加研讨会。大家一致表示,《守望可可西里》这部话剧题材很好,话题鲜活,在传承和发扬新青海精神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剧既突出英雄形象,又以巡山队员的普通生活为基础,以小见大,生动展示了可可西里坚守精神的内涵,在舞台表现、细节把握、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可圈可点,是一部值得推广的好话剧。
由于该话剧在内容和艺术上的良好表现,在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省文学艺术奖评选中成功获奖;2021年又被教育部列入本年度全国高校20项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成为青海高校唯一入选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守望可可西里》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六个下功夫”重大要求,以话剧形式开展爱国主义、生态文明、民族团结和校史教育,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守望可可西里》贯穿始终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可西里守护者立志扎根高原,用生命保护藏羚羊,保护祖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深厚情怀,就是爱国主义的最生动写照。该剧对于培养师生的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具有重要教育意义。该剧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青藏高原而言,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需要我们每个青海人牢记在心,并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作出每个人的奋斗和实践。因此话剧在倡导和培育生态文明理念方面具有鲜明的教育导向。青海也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保护好青海的生态环境,需要各民族团结起来,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从杰桑·索南达杰到现在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巡山队员、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是来自祖国大江南北、不同民族的同胞,大家守望相助、手足相亲,体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与此同时,杰桑·索南达杰是2018年党中央表彰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100位“改革先锋”之一,是2019年受表彰的“新中国最美奋斗者”之一,也是青海民族大学杰出校友。杰桑·索南达杰及其亲人共两代4人都参与到可可西里保护工作当中,都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所以该剧在激发民大师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并以杰桑·索南达杰等校友为榜样,苦学知识、增长本领,报效祖国、建设青海,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倡议者和践行者,为建设大美青海、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方面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
话剧《守望可可西里》也成为学生拓展素质、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吃苦精神的重要课堂。话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对学生的锻炼是全方位的。通过参与该剧的排练,既丰富了学生的戏剧涵养,培养了学生的高雅情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才华,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领域和语言表达、综合表演等能力,尤其通过深入可可西里体验生活,感悟祖国山川、大美青海的无穷魅力,扩大了他们的胸怀、格局、视野、见识,培养了吃苦精神和奋斗精神,对演员学生本身来说教育意义重大,对观众而言也具有很重要的启发价值。而且,随着话剧的长期传承和接力演出,一届届学生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得到锻炼和提升,这使得话剧《守望可可西里》有了更加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话剧演出至今,在校内外演出10余场,累计观看人数达到2万余人。下一步,学校将以此剧被列入教育部2021年全国高校20项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为契机,进一步凝练主题、完善剧本、加强排练、做好巡演,努力打造民大顶级文化品牌,在更大范围讲好民大故事、青海故事、中国故事。
(作者系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话剧具体负责人)
责任编辑:王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