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冬萍
【摘要】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一种德,不仅仅是个人的德,还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同时也是社会的德。总的来说,要做好全社会公德建设工作,促使民众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以及公德情感,树立良好的公德责任,继而提升全民公德实践水平,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建设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要推进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以及个人品德建设,激励民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可以说,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以及社会公德建设十分重视,倡导要发挥出二者的规范、引导作用,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从侧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囊括公德在内的社会道德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公德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公德的建设起到引领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公德的价值导向。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最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其主张的是经济上的富强、政治上的民主、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将之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目标。从本质上说,这几方面都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的利益视为国家发展目标。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公德的价值尺度。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四类要素均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规范要求,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衡量民众行为的基本价值标杆。社会公德是民众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最基础的一类道德要求,所以社会公德建设急需清晰的价值尺度去规范民众公共行为意识、引导民众公共行为,如此才能进一步强化民众公德修养。由上可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四项要素属于社会公德建设的价值标杆,引领着社会公德建设标准,约束着民众公共行为。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民众责任感。目前,民众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民众价值选择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所以社会公德领域衍生出了很多非文明、非和谐的状况,这也是民众责任意识下滑的体现。这类客观现象一定要有价值观做引领,让人们主动承担责任,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以此来促进国家社会公德建设。需要注意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项要素是个人发展的价值要求,代表着每位国人对国家和社会以及他人应抱有的态度。所以说,需将此类具体价值要求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具体行为上,内化成个人价值信念以及道德追求,之后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升个人责任心和社会公德水平。
(二)社会公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起到了助推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层面对个人提出了要求。社会公德属于道德之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核心地位不可撼动。随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慢慢形成,急需以大众文化为载体去传播、推广。通过社会公德建设,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全体国民更深层次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内涵。
二、目前存在的社会公德相关问题分析
(一)尊重意识和助人意识薄弱
第一,尊重意识有待提升。尊重指的就是对他人人格和他人尊严给予尊重,不以貌取人,要平等待人。处在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中,第一项原则便是平等,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尊重属于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中的首要要求。现实生活中,人的地位虽然有高低之分,但人格却无贵贱之别,平等不单单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充分尊重他人,才能获取他人的尊重。
第二,助人意识有待提升。助人为乐是友善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公德的内在要求。但是當前,助人为乐意识缺失现象频繁出现,在别人陷入困境之时,置之不理的人也有不少。从某种层面上来看,该类情况的出现绝非偶然,这进一步说明,民众的助人意识急需提升。
(二)规则意识有待提升
第一,法律意识薄弱。如果视法律如无物,那么道德规范就像摆设一般。法律具备强制力,但是道德规则却没有,完全靠人自觉。现实社会中,漠视规则、违反法律制度的大有人在,践踏公园绿地、随地大小便、肆意闯红灯等情况时有发生。另外,还有超速驾驶、饮酒驾驶等违法情况,严重威胁着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第二,正义感不足。坚守正义就是直面无视规则、破坏规则的行为并与之抗衡,正义感不单单是一种向上向善的品质,还是发扬、遵守社会公德的体现。但当前社会中,人们的正义感略显不足,比如亲眼看到公交车上的盗窃行为却视而不见,没有勇气告诉被盗者,亦或是不敢抓小偷。
(三)公共环境有待改善
国内很多城市的公共环境卫生情况不佳,譬如很多人认为宠物可以在公共场地随地大小便,这些人尚未意识到此种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公共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的公共环境,不仅有利于民众正常参与公共活动,还会促进民众身心愉悦。若公共环境脏乱不堪,公共环境秩序将会被破坏,亦会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方案分析
(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保障
第一,经济上需要提升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在此基础上让民众物质生活日渐富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唯有民众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能更主动地践行社会公德。
第二,政治上需要做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工作,保障好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拓宽民众献计献策路径,点燃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如此便可进一步强化民主意识、公共意识。
第三,文化上要持续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于民众文化需求去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促进民众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双向提升。
第四,要坚持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路,要协调好各项社会关系,集民心、汇民智,对社会公德建设环境加以完善。
第五,生态上需要形成绿色发展的先进生态思维,组织和开展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等诸多主题活动,帮助民众树立良好的公共意识。
(二)社会层面的价值规范调整
第一,需尊重民众自由、平等的权利。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自由代表着每位社会成员均具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平等代表着每个人的权利平等。所以在进行社会公德建设中,务必要坚守自由和平等这两项重要原则,要尊重人们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竭力保障社会公共生活空间正常化。如此方可激发民众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践行社会公德。
第二,秉承公正和法治的衡量标准。公正代表着社会公平正义,法治则代表着国家层面的强制约束,上述二者均为保障社会公共秩序的举措。要将公正、法治作为价值导向,优化社会公德建设机制,有效规范民众社会公德行为,使人人都有公德心。
(三)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要求
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国家离不开个人,个人离不开国家。
第一,从个人层面上讲,每个人都应爱国,国家可以给民众提供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第二,从国家层面上讲,国人理应爱国,国家的合法性源于每一位国人的认可和拥护。
由上可知,爱国属于社会公德的一种高度体现,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所以强化社会公德建设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要让全体国民知道我国正在不断发展壮大,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憧憬未来,使国民形成爱国主义情怀。作为国家的一分子,我们要做好本职工作,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爱护国家和人民,甘愿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四、结语
价值观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唯有亲历社会实践,才能形成一定的价值情感以及理想信念,彰显其导向功能。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将价值观渗透于点滴生活中,渗入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让价值观变得愈加生活化、具体化。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培养国民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具体形式,社会公德建设可将公德观念要素和道德观念要素以及价值观念要素等统统融入到实践活动中来,在此基础上大力引导民众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万俊人,焦国成,王泽应.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光明日报,2019-10-28.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鄯爱红.夯实基层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经验[J].道德与文明,2020,1.
[6]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7]姚郁卉.加强新时代社会公德教育的新思考[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02):14-25.
[8]白玉.法治视阈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刍议[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158-159.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