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品设计在20 世纪末通过纸质的包装、书籍、名片、邮票、明信片等形式,记录并承载人们的种种回忆与情感。数字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网交织。
由日本生活艺术作家大平一枝所作的《纸神》一书,内容结构包括四章:纸神大人与芸芸众生,十年前与十年后的纸神大人,拜访纸神大人,纸神大人与我。通过作家前后十多年对近三十位日本艺术家、设计师、民艺家的采访,将其对纸品及纸品设计的观念、情感与故事一一记录,集结成册。从日常所见的种种纸品设计,到用户体验,再到纸品设计与用户的情感故事,可见纸品设计与用户逐步联系建立情感的整个过程。同时,该书以六种竹尾纸为材,让人能在阅读时体会纸材细腻变化与书中内容的交相呼应,更能获得情感体验共鸣。此书为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纸品设计发展提供了用户情感体验设计方向启发。
情感化设计,基于人的需求,强调情感需求、情感体验与情感联想。诺曼(Norman)的情感化设计理论提出了本能设计、行为设计和反思设计三个层面。其中,本能设计是基础层面,强调设计中的物理特性;行为设计是过程层面,强调使用过程中的功能特点,关注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易用性和习惯性;反思设计是结果层面,主要强调设计能引发用户回忆与联想,获得情感共鸣,也是用户情感体验设计的理想结果。目前,应用情感化设计理论的纸品设计良多,但多强调纸材物理特性的本能设计层面,行为设计和反思设计层面应用略显不足。同时,如何从本能设计层面过渡到行为设计和反思设计层面也有进一步论说的可能。《纸神》一书叙述了不同情境下纸品设计与人的情感联系,以生活艺术为出发点,或能为基于用户情感体验的纸品设计提供新的途径,笔者整理一二如下。
其一,基于用户使用情境进行纸品设计,把握“当下之感”。从此书诸多访谈中可以看到,纸材的物理属性给人的第一感觉一般是相似的,尤其是对喜爱纸材的人而言更是如此。其中,关于纸材命名与开发者的采访里提出了“当下之感”,即纸张各方面属性,如色彩、光泽、柔韧度、手感、浮雕工艺等,在时间流逝中,给人的当下体验变化。基于时间维度思考纸品设计,设想用户在第一次或下一次接触纸品设计时的每一个“当下之感”,就是在用户使用情境中把握纸材属性给人的综合感受。例如,书中对厕纸包装收藏家采访中提及,卫生纸包装纸本身极薄,摩擦时哗啦作响,这些令人感受到可怜、可爱的凄惨之美。又如,对《水牛通信》书刊合订本用纸的描述中说道,内文使用再生纸,书中各处夹杂粉色与黄绿色彩纸,十五年后再看也不会有陈旧寒酸之感,反而显得自由快乐。上述例证,均是用户使用并历经一段时间之后对纸品设计综合感受的描述。纸品设计不是仅在用户第一次接触时才会调动其综合感受,与用户共同成长经历岁月洗礼之后更能调动其丰富情感体验。再谈纸品设计纸材选用,可以从纸材给人的综合感受出发,并结合纸品随时间而变化的材料属性,在用户使用情境中设想纸材的变化过程,由此丰富纸品设计创意,并为情感化设计的本能设计层面顺利过渡到行为设计乃至反思设计层面提供可行路径。
其二,基于用户生活习惯与个人经历进行纸品设计,建立深层情感联系。透过用户对不同纸品设计的选择与使用,反射出用户的需求、喜好与习惯。用户在长期使用某种纸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习惯和细节丰富的故事,构成了用户与纸品设计间的深层情感联系。笔者总结其情感联系切入点为以下四方面,即理念传递、自我表达、体验承载和情感寄托。例如,对厕纸包装、火柴盒包装、茶包等所谓蜉蝣印刷品的收藏,对海报、包装和书籍设计历经时光洗礼后的考量,是一种怀旧情怀和设计理念的体现,追根溯源也是日本物哀、侘寂美学理念的表达;从私订产品包装设计者和纸品设计收藏者的采访中,可见对大众性别定位和个人独特价值的思考与表达;旅行者对旅行中日常纸品设计的保存,既是对旅行经历的记录与保存,也是对个人生命体验的承载与封存;选择保存纸品设计来纪念个人成长与亲友情感的案例,也反映出纸品设计在情感寄托方面的特点。由此可见,要建立纸品与用户的深层情感联系,要将前期用户调研与后期用户反馈落到实处,追踪用户选择和使用纸品的过程,并记录其中的细节体验,将其作为纸品设计的创意基础。具体采取的方式,可以借鉴此书访谈方式展开,但关键在于对用户调研及信息反馈的长期且持续追踪,并根据反馈信息更新纸品设计创意。
诚如此书所言,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人们只要根据传达内容选择相宜的传播媒介即可。基于纸材特性、作用于感官体验、发源于内心情感的纸品设计,或能在表达情感内容方面挖掘优势,在日趋追求小众化与个性化的用户需求方面展开新探索,迎来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