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教育造梦渡人
——小记民国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先生

2021-04-01 03:17
师道(人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西洋家庭教育

冷 永

民国时期, 在灿若星河的才女群体中, 有一位名声不是特别响亮, 但绝不该被世人遗忘的前辈女性, 她——就是陈衡哲先生。 因为稀缺的理性之光不该被埋没, 暗夜探索的胆略应当被铭记。

陈衡哲, 1890 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市一个开明的官宦之家,1920 年赴美留学, 归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讲授西洋史。 此外, 她还先后在国立东南大学、 四川大学等高校担任教职。 她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 作家、 诗人, 也是我国第一位女教授。 她多才多艺, 学术上、 思想上独树一帜, 在文学、 史学、 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非凡的建树。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一日》 便出自陈衡哲之手, 1917 年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 上; 她是新文化运动策源地 《新青年》 杂志最早的女作者; 其学术著作 《西洋史》《文艺复兴史》 历来为学界所赞誉。她成果丰硕, 著作等身, 桃李芬芳满天下。 著名的建筑师、 诗人林徽因女士就是她众多优秀学生中的一位。

被誉为 “一代才女” 的陈衡哲先生身份太多, 头上桂冠太多, 不胜枚举。 本文主要谈谈教师职业身份的陈先生。 综观陈衡哲先生的教育生涯, 这位民国时期卓越的才女型教师, 一直都清楚明晰自己作为女性的三个重要身份——自我、 教师与母亲, 她积极协调个人、 事业与家庭三者之间的关系, 用自己的方法努力去解决这道难题。 首先,做好一个人, 一个对他人、 对社会有用的人, 独立的自我, 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 是万万不可丢的; 其二, 做好一名教师, 忠诚于自己的岗位, 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社会本职工作; 其三, 做好一位母亲, 尽心尽力地守护好自己的家庭本位, 承担起神圣的母职角色, 绝不因工作而懈怠。 陈先生说: “一个不思进取, 知识储存匮乏的人,一位忽略家庭与母职的母亲, 是很难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教师的。”

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首要的是先做好 “人”, 这一最为本初基底的角色。 只有先做好自己, 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不断丰富学养, 提升自己的眼界、 站位与素养, 才有育人的能力。 育己是育人的必要前提与底子。 指导别人造梦、 追梦之前, 自己应有自我成功造梦的经验。 在这一点上, 陈衡哲先生充满传奇色彩的求学历程就是最好的注解。

在舅舅庄蕴宽的启蒙与鼓励下, 13 岁的她在终于说服了母亲之后, 远赴广州进入学堂读书。 在那样的时代, 学堂有着鲜明的男性属性, 女孩子会被社会习惯性地拒之门外。 尽管舅舅多方奔走, 但由于她年龄未满18 岁, 最终还是被学校拒收了。 但她求学的热情并没有因此消减。 于是, 她成为了舅舅的家庭学生, 文化素养深厚、 眼光前瞻的舅舅成为了她的家庭教师。舅舅每天下班回家后, 教她读书识字, 为她阅读报刊杂志, 和她交流社会时事……舅舅一年的教育与熏陶, 丰富了陈衡哲的知识, 拓展了陈衡哲的眼界, 为她以后的漫漫求学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底。

都说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也是机缘巧合, 一次偶然的机会, 陈衡哲得以进入蔡元培主办的上海爱国女校就读, 圆了她入学堂读书的梦想。 上海读三年书后, 敢于突破的陈衡哲, 参加了清华大学招收公费留美学生的考试, 并且高分通过。 也正是这一年, 陈衡哲勇敢抗争, 逃脱了家庭安排的婚姻, 抛弃了世俗认为很完美的官太太身份。有学识加持, 有勇气傍身, 她的羽翼日渐丰满, 一如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的大鹏, 远涉重洋, 抬眼张望世界。 她义无反顾地继续着自己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旅程。 先行者, 人们往往只惊艳他们的破茧之 “先”, 他们的蝶化之美, 殊不知, 他们 “先” 的背后是无尽的流离辗转, 无边的寂寞孤单, 以及遍踏荆棘开创新路的艰难。 承担起这些, 不单需要忍受孤独的勇气, 还要有独自面对曲折的能力。

她在美国潜心研修西洋史、 西洋文学, 对西方的科学和文化、 民主和自由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有着学贯中西优良教育背景的陈衡哲学成回国后, 义无反顾地走进教育领域, 做起渡人的 “先生”, 开始运用所学, 反哺教育。 进入教坛不久, 她一下子贡献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两个第一: 中国第一位拥有硕士学历的女教师, 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做教师, 她一直都是本色当行。 一则, 她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后来, 这些人才中有不少人因深受陈先生的影响而走上三尺讲坛, 传道授业为人师, 比如前面提到的林徽因。 二则, 堪为师之师, 还指陈先生可做我们这些后辈教师的老师。 从她那里, 我们能学到如何做教师,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陈衡哲先生的两点做法, 今天看来, 仍然会给我们以启迪与指引。

其一, 她不拘囿于固定的教材和通常的教学方法, 她从不循规蹈矩、 不按部就班的个性, 促发她跳出教学的既定框架, 不做教材的消费者, 创造性开发出新型教材供教学使用。 她在教授西洋史的过程中发现, 一直沿用的教材内容单薄,史料不全, 表述粗糙, 不够便教利学。 于是, 陈衡哲决定自己编写一套教材, 力求详实还原真实的西洋史。 她擎起生花的妙笔, 用亦史亦文的笔法撰写了 《西洋史》 《文艺复兴史》, 这两本史书因独特的历史视角、 细腻的叙述方式和 “文中有史, 史中有文” 的风格, 备受业内人士的欢迎与赞誉。 其中 《西洋史》 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影响, 被列为新学制高级中学的教科书。 胡适给予 《西洋史》 高度的评价: “一部开山作品, 是一部带有创作的野心的著作。” 这里的 “野心” 是胡适一种别出心裁的对创新的赞美。好的书籍与好的思想见地, 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与淬炼。 2002 年,陈乐民教授在向学生推荐此书时说: “到现在, 中国人写的 《西洋史》 当中, 我还没有见过比这本书写得更好的。” 在教学中, 陈乐民教授一直在使用陈衡哲先生编写的这本书, “用” 是最具诚意的肯定与赞美。 可以说治史所需的史德、史识和史才, 陈衡哲先生都兼备了。

其二, 陈衡哲先生自身独具丰富的课程资源价值。 优秀的教师,其人格、 德行、 学识、 理念以及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等, 都是课程的直接构成要素, 是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 作为课程的直接实施者, 教师或显或隐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与引领。 在那个时期, 有这样一位开眼看过世界、 学识渊博、 追求独立自由、 个性解放的女教师, 她跟那个时代所要求、所塑造的女性有太多不同。 这对学生, 尤其是对女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 于女学生而言, 陈衡哲先生是新女性表率, 是她们未来梦想成为的人, 是她们在雾海中航行的灯塔和方向。 这位不怨命、敢于打破命运安排, 勇于造梦改命的女子, 是她们的代言人, 是她们的精神偶像, 教她们如何去做女人, 如何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陈衡哲在课堂上对学生说: “普天下的女人都不用裹小脚, 可以稳当的立足大地与快速奔跑。 女人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要勇敢地去开自己的花, 结自己的果。” 此语极大地鼓舞了女学生改变自己、 勇敢造梦的勇气; 同时, 也刷新了男学生对社会女性的看法, 唤起他们对新女性的重视与尊重。 她还说: “为了这个男女平等的个性, 我们便不得不要求一个女子发展个性的平等机会, 一个在教育上, 环境上, 以及职业上的平等机会……一个真正解放了的女子, 必是受过相当教育,明了世界大势, 有充分的常识, 独立的能力, 与自尊的人格的。” 她明确指给女性一条解放自我的途径与方法——接受教育。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 才能提升自身价值, 获得与世俗社会抗争的力量, 去改变生存环境与气候, 谋求自我发展的空间与平台。 这些言论, 今天来看,依然不落伍, 对现今女性仍很有现实指导意义。

陈衡哲与任鸿隽

才女, 事业型女强人, 但凡有这些标签的女性, 通常都会大幅度向工作倾斜时间与精力, 一再压缩家庭赋予的职责与工作内容。 通常地, 她们不熟悉厨房, 不愿被生活俗常琐事牵绊, 不属于家庭。 她们身上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味道,缺少一份人间的烟火气息。 她们只属于诗和远方。 太多这样的精英女性, 在光彩闪耀的舞台上发表感言, 大多会表达对孩子一众家人的愧疚与感谢。 说真的, 直到今天,女性想获得成功, 需要付出的努力远比男性多太多。 笔者对不能兼顾家庭与事业的成功女性是理解的,并抱以尊重的态度。 她们很不容易。

但陈衡哲先生是个例外。 她怀孕待产时, 正在北京大学任教, 事业与家庭如何平衡? 事业如日中天的她,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 为了能够全身心照顾好家庭和孩子, 按下了事业暂停键, 选择回归家庭。 开启了中国传统女性相夫教子的生活模式。 很多人会问, 这是不是一种前功尽弃的倒退? 这是不是追求独立自由的失败? 很多人对她的这一抉择是心存疑问的。 世人如此, 连她的知己胡适也很不解。 其 实, 这 一次, 陈衡哲先生是基于母亲的身份做的选择。 这时, 教师的身份朝后退了退。 这对一位立于时代潮头领航的新女性来说, 迈出这一步, 是多大的牺牲啊, 这同样需要勇气。当然, 也会收获到只有母亲才有的乐趣。 因此, 不论是决定外出工作, 还是选择回归家庭, 都是陈衡哲先生 “女人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的独立自由精神的体现, 她并没有退出教育的舞台, 只是改变了生活方式, 将教育的阵地放在家庭之中。 陈衡哲先生说: “女子不做母妻则已, 既做了母妻, 是必不可以不尽力去做一个贤母、 一个良妻的。 精微的母职, 却是无人能代替的……” 她认为母职是神圣而伟大的, 这是一项特殊的教育事业。 她一辈子都在尽心尽力地担当自己的母职。 她说, 照顾家庭, 培养孩子是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 但不是全部人生的唯一目标。 后来, 她一边教育子女, 一边著书立说, 发展个人事业。 她从来没有放弃前进, 也从未放弃成为最好的自己。 她以自己为范本, 致力于培养孩子独立自由的人格。 在这位优秀的家庭教师的启蒙教育下, 她的孩子都成长为学有专长的大学教授。 她的家庭成为遐迩闻名的教授之家。 不得不说,优秀的人不论置身哪个领域, 切换到何种生活方式, 都会焕发光芒,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的影响力与价值,都可以将手上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都能够将人生活得很“自己”。

写到这里, 我想起钱钟书先生对妻子杨绛的评价: 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 我想如果把这句话再扩展一下, 同样可以拿来形容陈衡哲先生: 做人, 是最优秀的人; 为师,是最卓越的师; 做妻子, 是最贤的妻; 为母亲, 是伟大的良母。

猜你喜欢
西洋家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清宫中的西洋医生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家庭“煮”夫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