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媛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虽然职业院校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但是企业和学校在进行实际操作时,依然存在着自发性行为,所建立的合作机制缺乏长期性以及稳定性,相关信息在机电专业和相关行业无法顺畅流通,无法通过专业教育及时反映行业的发展趋势,以致专业教学缺乏先进性,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1]。
在进行专业教育时,缺乏对知识的系统考虑,无法模拟实际的生产过程,学生熟悉岗位工作流程的时间较长,无法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工作技能。
机电专业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依然是以往的教学方式,相比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职业岗位的教学内容无法体现出企业所需的工作技能,使得学生没有充分认识职业标准体系,导致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无法满足国家职业标准要求。
基于就业导向,采用“一技三对接”模式对人才进行培养,能为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指导,高职院校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对培养人才,需要以企业以及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办学。由企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质量进行评判,并在第一时间反馈给高职院校,高职院校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及时地对人才的培养以及所采用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此促进高职院校对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此类培养模式的主要育人主体为高职院校和企业,能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充满积极性,并且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2]。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在经过专业体系的全面改革后,能为教育教学和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方法,使大学生在高职院校期间,就有机会接触、了解以及认识相关企业。同时,大学生在高职院校时就能深入企业一线,在生产和服务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以此锻炼自身的岗位能力。如此一来,大学生在高职院校中,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还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自身的工作岗位,通过高职院校以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对大学生的培养,能为我国输出更多具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良好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在采用以就业为导向的“一技三对接”模式对人才进行职业化培养时,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双证制度、顶岗实习以及产教融合等[3]。双证制度指的是以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为基础,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在校学生学习时,需要以必修课程为基础,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以同时获取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学校毕业证书。
顶岗实习指的是大学生在高职院校中,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深入企业一线生产和服务工作岗位进行实际的工作。在实际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际生产和服务中更好地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并与他人共事、交往等。产教融合指的是将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学生认知实习课程等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学生在实训和实习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学习相应的技术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经过循环式跟岗、顶岗实习后,还需要在校内基地进行生产实训,或是在校企合作基地学习相关课程,同时形成职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工学结合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使教学与生产得到了有效对接。
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的工作优势,设置专门的评审委员会,由委员会对各专业建设进行指导,并且要以人才需求为目标对试产进行调研,明确需要采用怎样的目标和规格来培养人才,更具适应性和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在经过充分调研后,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机电专业的机制进行动态调整。各专业所制定的课程体系需要满足企业岗位实际所需的职业要求,并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校企和整个社会的需求。
根据行业特点和岗位职能对机电专业进行分析,可以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能力模块、应用能力模块以及综合能力模块,以此进行规划、开发以及整合(见图1)。由行业专家进行指导和配合,并根据就业岗位分解职业能力分析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制定专业的课程标准,并将“以证代考”“教考分离”等作为考核课程学习的方式。以工作导向为目标,根据工作任务对课程所需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进行提炼、归纳以及总结,以此为课程提供导向式的目标[4]。
图1 课程资源的整合构架
“双证”是指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这两种证书,目前机电工程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中,学生最常考取的就是维修电工证、数控车工证以及制图证等。实质上,通过“双证融合”模式对人才的专业培养,能使人才具备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例如,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目前在机械行业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通过与机械企业、机械行业的联合,建立了共享的鉴定职业技能题库。威海海洋职业学院鉴定站对2014 级、2015 级以及2016 级机械行业的400 多名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了鉴定,还对相关企业员工进行了技能的鉴定。威海海洋职业学院采用与企业联合的形式,通过所制定的行业题库检定学的相关技能,不仅使学生的技能更加贴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并且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使得学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5]。
职业院校可以在教育教学中采用技能竞赛来进行引导,营造季赛氛围,同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其精益求精,将卓越的品质作为追求的目标。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的竞赛有机电产品创新、职业院校技能以及大学生电子设计等,并且能同时参与多个项目。中国朝着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时,需要对人才的技术技能进行专业的培养。另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为其提供动力。进入工作岗位后的机电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并且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技能竞赛能从职业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检验,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推荐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见图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技能竞赛,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态度。毕业后的学生在工作中,即使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也不会轻言放弃,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也能使自身具备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6]。
建立人才培养多样化评价体系,需要将企业和学校的指导教师、授课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等作为质量管理团队的人员。课程考核也不应只采用传统的方式,需要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同时在制订课程考核方案的过程中,根据相关标准对企业的技术、职业能力等进行规范。部分专业或实践课程的评价主要由企业或社会负责进行,例如,部分课程所需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证书等;由企业负责对综合实训、实习等部分课程进行主要的评价,学校进行辅助性评价。同时,建立教师评价系统,检验教学质量,采用动态化的方式考核教师的教学业绩,以此提升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见图3)。
图2 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参赛情况
图3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特色是区域性,其需要对在生产、管理、建设以及服务一线的人才进行专业的技术技能培养。我国产业结构在优化升级和不断转变,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采用创新的模式培养相关的人才。根据实践得知,以就业为导向,采用“一技三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使职业院校具备更高的办学效率,并根据市场需求对人才的技能进行专业的培养,以此使毕业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具备更高的就业率。